一种导湿透气抗菌涤纶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42471发布日期:2022-04-27 13:1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湿透气抗菌涤纶面料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涤纶面料领域,尤其是一种导湿透气抗菌涤纶面料。


背景技术:

2.涤纶(外文名:polyester)即聚酯纤维,于1941年发明,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涤纶是以精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m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纤维,最大的优点是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
3.涤纶面料是一个常见的服饰面料,涤纶面料的吸湿性较差,透气性通常欠佳,作为服饰面料时,穿戴舒适度不足,容易出现汗液堆积的现象,同时长时间穿戴容易抑菌滋生产生臭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导湿透气抗菌涤纶面料。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导湿透气抗菌涤纶面料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普通涤纶面料的吸湿性较差,透气性通常欠佳,作为服饰面料时,穿戴舒适度不足,容易出现汗液堆积的现象,同时长时间穿戴容易抑菌滋生产生臭味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湿透气抗菌涤纶面料,包括涤纶面料层、丙纶面料层、抗菌面料层、吸湿面料层和透气微孔;
6.所述涤纶面料层的一侧侧面处复合固定设置有丙纶面料层,所述丙纶面料层的一侧侧面处复合固定设置有抗菌面料层,所述抗菌面料层的一侧侧面处复合固定设置有吸湿面料层,所述涤纶面料层、丙纶面料层、抗菌面料层和吸湿面料层上均设置有若干透气微孔,若干所述透气微孔等距排布。
7.进一步地,所述涤纶面料层、丙纶面料层、抗菌面料层、吸湿面料层之间通过热熔胶进行复合固定。
8.进一步地,所述涤纶面料层、丙纶面料层、抗菌面料层、吸湿面料层之间的厚度均相同。
9.进一步地,所述吸湿面料层由天然棉纤维纱线和亚麻纤维纱线混合编织构成。
10.进一步地,所述天然棉纤维纱线和亚麻纤维纱线的外表面处均开设有若干表面沟槽。
11.进一步地,所述抗菌面料层由竹纤维纱线和银纤维纱线混合编织构成。
12.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通过吸湿面料层、丙纶面料层和涤纶面料层的设置,吸湿面料层具有较好的吸湿作用,丙纶面料层和涤纶面料层具有较好的导湿作用,使得本面料穿起来更加的舒适,通过透气微孔的设置使得透气性更好,进一步的提高了导湿作用。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切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天然棉纤维纱线和亚麻纤维纱线编织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竹纤维纱线和银纤维纱线编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天然棉纤维纱线的切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涤纶面料层;2、丙纶面料层;3、抗菌面料层;4、吸湿面料层;5、透气微孔;6、天然棉纤维纱线;7、亚麻纤维纱线;8、表面沟槽;9、竹纤维纱线;10、银纤维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2.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3.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4.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6.本实施例中的吸湿面料层可以适用于各种面料,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面料,本实施例中的吸湿面料层可以用来进行提高如下面料的吸湿效果。
27.该面料包括有基层,基层采用经纱和纬纱平织形成,经纱采用50d的莫代尔纤维构
成,纬纱采用50d的涤纶纤维构成,基层表面设有抗皱层,抗皱层的经纱和纬纱均采用真丝与涤纶纤维混纺形成,真丝与涤纶纤维的比例为1:2-5;基层内侧设有由竹纤维和真丝平织形成的内层,抗皱层表面设有面纱层,面纱层表面设有防污层,防污层采用竹炭纤维和条纶纤维混纺形成,所述的真丝与涤纶纤维之间采用螺旋式捻合形成经纱或纬纱,所述的面纱层采用75d/36t400聚酯纤维编织成形,所述的基层、抗皱层、内层、面纱层之间通过真丝上下贯穿连接形成一体。
28.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用于其他结构的面料。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湿透气抗菌涤纶面料进行介绍。
29.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导湿透气抗菌涤纶面料,包括涤纶面料层1、丙纶面料层2、抗菌面料层3、吸湿面料层4和透气微孔5;
30.所述涤纶面料层1的一侧侧面处复合固定设置有丙纶面料层2,所述丙纶面料层2的一侧侧面处复合固定设置有抗菌面料层3,所述抗菌面料层3的一侧侧面处复合固定设置有吸湿面料层4,所述涤纶面料层1、丙纶面料层2、抗菌面料层3和吸湿面料层4上均设置有若干透气微孔5,若干所述透气微孔5等距排布。
31.所述涤纶面料层1、丙纶面料层2、抗菌面料层3、吸湿面料层4之间通过热熔胶进行复合固定;所述涤纶面料层1、丙纶面料层2、抗菌面料层3、吸湿面料层4之间的厚度均相同;所述吸湿面料层4由天然棉纤维纱线6和亚麻纤维纱线7混合编织构成。通过天然棉纤维纱线6和亚麻纤维纱线7可以使得吸湿面料层4具有较好的吸湿吸汗效果,同时穿戴舒适;所述天然棉纤维纱线6和亚麻纤维纱线7的外表面处均开设有若干表面沟槽8,通过表面沟槽8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天然棉纤维纱线6和亚麻纤维纱线7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提高了吸湿后的蒸发效果;所述抗菌面料层3由竹纤维纱线9和银纤维纱线10混合编织构成,通过银纤维纱线10可以使得抗菌面料层3具有一定的抗菌抑菌作用,进而使得本面料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减少细菌的滋生。
32.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吸湿面料层4、丙纶面料层2和涤纶面料层1的设置,吸湿面料层4具有较好的吸湿作用,丙纶面料层2和涤纶面料层1具有较好的导湿作用,使得本面料穿起来更加的舒适,通过透气微孔5的设置使得透气性更好,进一步的提高了导湿作用。
33.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4.1.本技术通过吸湿面料层4、丙纶面料层2和涤纶面料层1的设置,吸湿面料层4具有较好的吸湿作用,丙纶面料层2和涤纶面料层1具有较好的导湿作用,使得本面料穿起来更加的舒适,通过透气微孔5的设置使得透气性更好,进一步的提高了导湿作用;
35.2.本技术通过抗菌面料层3使得具有一定的抗菌抑菌作用,长时间的穿戴可以有效的减少细菌的滋生,进而进一步的减少臭味等现象,本技术通过吸湿面料层4可以使得穿戴更加的舒适,与皮肤接触,吸湿效果更好。
3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