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服装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869289发布日期:2024-02-02 20:49阅读:16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服装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文各方面涉及适用于服装和其他制品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debossed and pleated finishes)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1、传统的非织造织物具有通常不适合用于服装制品的特征。由于这些特征以及在例如清洁行业和个人卫生行业中的最终用途,传统的非织造织物可能与通常用于针织和/或织造织物的整理工艺和技术不相容。因此,传统的非织造织物通常缺乏在服装制品中所期望的美观和/或功能特征。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特征:

1.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网和所述弹性体层在所述第一区处共同具有第一厚度,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二厚度比所述第一厚度小约5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网具有第一颜色,并且所述弹性体层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三颜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在所述第一区处,所述第一颜色可见并且所述第三颜色至少部分地从视觉上模糊。

6.根据权利要求4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所述第三颜色可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在所述第一区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第一缠结纤维网形成,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压凹部分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由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形成。

9.一种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具有第一颜色的第一缠结纤维网、具有第二颜色的第二缠结纤维网,和具有第三颜色并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网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之间的弹性体层,所述方法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同时施加所述热和压力。

11.根据权利要求9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在将所述热和压力中的一者或多者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的所述第二区期间,可变形表面被定位成邻近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处,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颜色是所述第二颜色。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压凹工具将所述热和压力中的一者或多者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二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凹工具被配置成以从约170摄氏度至约190摄氏度的温度将热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的所述第二区,持续时间为从约28秒至约32秒。

15.根据权利要求13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凹工具被配置成以约180摄氏度的温度将热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的所述第二区,持续时间为约30秒。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比在所述第一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小约50%。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中的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在彼此的约95%内。

18.根据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至少所述第一颜色不同于所述第三颜色。

19.一种服装物品,包括: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形成第一图形。

21.根据权利要求19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在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外的表面上可见。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在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内的表面上不可见。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还包括第二压凹部分,所述第二压凹部分包括整合在所述弹性体层内的来自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的多个纤维。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压凹部分形成具有与所述第一图形不同的外观的第二图形。

25.根据权利要求23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压凹部分在所述服装物品的所述面向内的表面上可见。

26.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压凹部分在所述服装物品的所述面向外的表面上不可见。

27.根据权利要求19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上身服装制品。

28.根据权利要求19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下身服装制品。

29.根据权利要求19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网和所述弹性体层在所述第一区处具有第一厚度,并且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在所述第二区处具有比所述第一厚度小约50%的第二厚度。

30.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包括由所述多个纤维和膜形成的基体结构。

32.根据权利要求30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与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上的所述第一区不同的颜色。

33.根据权利要求30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中的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在彼此的约95%内。

34.一种具有第一外饰面侧和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的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从所述第二外饰面侧来看,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颜色与所述第二颜色基本上相同。

36.根据权利要求34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比在所述第一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小约50%。

37.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包括由所述多个纤维和膜形成的基体结构。

39.根据权利要求37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与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上的所述第一区不同的颜色。

40.根据权利要求37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的厚度比在所述第一区处的所述第一缠结纤维网和所述弹性体层的厚度小约50%。

41.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网和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中的每一个包括长度小于形成所述弹性体层的所述弹性体纤维的长度的短纤维。

43.根据权利要求41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弹性体纤维包括熔喷纤维或纺粘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44.根据权利要求41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与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上的所述第一区不同的颜色。

45.一种打褶构造,包括: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打褶构造,还包括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将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

47.根据权利要求45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并且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未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并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

49.根据权利要求47至48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

50.根据权利要求47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51.根据权利要求47至50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多个褶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52.一种制造具有多个褶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网、第二缠结纤维网和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网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之间的弹性体层。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的最外表面。

55.根据权利要求53至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未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网。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并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

57.根据权利要求55至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

58.根据权利要求52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释放所述张力之后,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保持在所述张紧状态。

59.一种至少在服装物品的第一部分处的打褶构造,包括: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上身服装制品。

61.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下身服装制品。

62.根据权利要求59至61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还包括:

63.根据权利要求59至62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第一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外的表面上。

64.根据权利要求62至6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第二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内的表面上。


技术总结
本文各方面涉及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该复合非织造织物具有至少第一缠结纤维网、第二缠结纤维网和位于第一缠结纤维网与第二缠结纤维网之间的弹性体层。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包括一个或多个压凹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打褶构造。

技术研发人员:卢卡斯·哈特曼,瓦迪姆·库里科维奇,达拉斯·伦德,尼娜·恩古延,安德雷·J·斯托布,朱晓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