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拘捕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69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拘捕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射程远且拘捕网的捉捕准确性高的拘捕网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警务人员捉捕犯人的难度很大;为了方便警务人员捉捕犯人,提高捉捕效率,并有效保障捉捕犯人时警务人员的安全性,通常采用拘捕网来协助捉捕犯人。目前的拘捕网装置通常只有一张拘捕网,并通过发射器将这张拘捕网发射出去,同时拘捕网与发射器之间还设有连接绳。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2083281U,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实用新型创造的名称为拘捕网发射枪,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拘捕网发射枪,包括套筒和弹匣,套筒下部连接套筒座,弹匣设在套筒座内,所述套筒内设有枪管,枪管后部设有击针组件,击针组件连接扳机,弹匣内装有带拉力线的网状子弹。目前的这类拘捕网装置具有以下不足其一,由于目前的拘捕网装置的拘捕网与发射器之间设有连接绳,这极大的限制 了拘捕网的射程;并且由于拘捕网装置通常只有一张拘捕网,这使得该拘捕网必须有足够大的面积,保证能够将犯人网住,因此该拘捕网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阻力,而且拘捕网的平衡难以保证,这又进一步的限制了拘捕网的射程。目前的拘捕网装置的射程一般在20米以内。其二,目前的拘捕网装置的拘捕网,一旦由发射器中射出后,在发射器的推动力作用下拘捕网立即开始展开,这使得拘捕网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受到空气流的影响,因此拘捕网的运行轨迹容易发生变化,导致拘捕网的准确性降低。其三,目前的拘捕网装置,当拘捕网罩住犯人后,由于拘捕网只是简单的将犯人罩住;这使得犯人容易从拘捕网内逃出,极大降低了拘捕网的捉捕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拘捕网装置的射程短,拘捕网的捉捕准确性低且拘捕网的捉捕可靠性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射程远,拘捕网的捉捕准确性高且拘捕网的捉捕可靠性强的拘捕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拘捕网装置,包括弹体,套设在弹体外的弹体护套及相对设置在弹体两侧的两张编织网;编织网设于弹体护套与弹体之间,所述弹体护套通过连接结构与弹体连为一体;所述编织网上靠近弹体后端的后侧与弹体后端相连接,编织网上靠近弹体前端的前侧至少设有两个与编织网相连接的锚钩;所述弹体内设有第一腔体且第一腔体内设有起爆装置;所述弹体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各锚钩相对应的倾斜孔且各倾斜孔与第一腔体相连通,倾斜孔由弹体后部往前部呈斜向外延伸设置;所述锚钩具有锚杆且各锚钩的锚杆设置在对应的倾斜孔内;所述弹体上设有控制器,弹体前端设有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本方案的拘捕网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通过发射器将弹体及弹体护套发射出,弹体射出的同时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开始工作,由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来检测弹体与被拘捕对象的间距,当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检测到弹体距离被拘捕对象小于4米时,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将信号传递到控制器上,控制器控制起爆装置在第一腔体内爆炸,但不将弹体炸裂;爆炸产生的力会推动锚钩向前方快速飞出,进而带动两张编织网向前展开,两张编织网展开时会形成一定的角度;当弹体接触到被抓捕对象后停止运动,而“锚钩”和“编织网”受惯性影响,会产生继续向前方的运动趋势,但由于“编织网”后端与“弹体”相连,“锚钩”必然会向相对方向环抱合拢,此时“锚钩”会挂在对面的另一张“编织网”上,将被拘捕对象通过两张编织网绑牢。由于本方案的拘捕网装置的弹体及编织网都设于弹体护套内,并且弹体和弹体护套射出后编织网并没有立即展开,而是在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检测到弹体距离被拘捕对象小于4米时,才在爆炸力的作用下展开;这样弹体和弹体护套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很小,而且弹体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空气流的影响很小,弹体的运行轨迹不易发生变化;极大的降低了空气流对的拘捕网影响;这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射程;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拘捕网的拘捕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本方案是通过两张编织网和锚钩配合,将被拘捕对象通过两张编织网绑牢;这使得犯人极难挣脱出,极大提高了拘捕网的捉捕可靠性。
作为优选,弹体包括弹体外壳及设置在弹体外壳后端口的弹体后盖,所述弹体护·套通过连接结构与弹体外壳连为一体;所述编织网靠近弹体前端,且编织网上靠近弹体后端的后侧至少设有两根引导绳,引导绳由弹体前端往后延伸,且编织网通过引导绳与弹体后端的弹体后盖相连接;各引导绳上至少设有两个锥形限位结,且各锥形限位结的尖端朝向弹体后盖;所述弹体外壳上设有与各引导绳相对的弹性限位拨叉,弹性限位拨叉设于弹体后盖与靠近弹体后盖的锥形限位结之间,各弹性限位拨叉上设有开口且各引导绳穿过相对应的弹性限位拨叉的开口 ;所述第一腔体设于弹体前部;所述弹体后部内设有第二腔体,且第二腔体内壁中的一部分由弹体后盖构成;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设有隔层,所述第二腔体内也设有起爆装置。本方案的拘捕网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由于从第一腔体内的起爆装置爆炸到拘捕网的编织网打开,再到编织网将被拘捕对象绑住,大致共用时2秒;因此当控制器控制第一腔体内的起爆装置爆炸,延时2秒后,控制器控制第二腔体内的起爆装置爆炸;爆炸产生的力会推动弹体后盖向后运动,使其与弹体外壳分离;弹体后盖带动引导绳也向后收紧;在引导绳也向后收紧的过程中,“锥形限位结”也会向后运动,当“锥形限位结”运动至“弹性限位拨叉”处,由于“弹性限位拨叉”的弹性压缩方向与锥形限位结的尖端方向一致,因此锥形限位结会顺利通过;直至引导绳带动“编织网”收紧,将被拘捕对象牢牢的绑紧。当被拘捕对象被牢牢的绑紧后,即使被拘捕人极力挣扎,因为锥形限位结的特殊形态,此时已经通过“弹性限位拨叉”的“锥形限位结”反方向无法通过,起到单向限位的作用,无法使收紧的拘捕网打开;进一步保正捉捕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弹体外壳呈圆柱状,弹体外壳的前端呈半球体状;所述弹体后盖呈圆形且弹体后盖一端面上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设于弹体外壳内;所述弹体后盖横截面直径大于弹体外壳的横截面直径;所述弹体后盖上位于弹体外壳外侧的端面上设有与引导绳相对的限位通孔,所述引导绳穿过限位通孔并在弹体后盖外侧的引导绳上设置限位球。
作为优选,包括固定基座及设置在固定基座前端的发射筒;所述弹体护套设于发射筒内;弹体护套的外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平衡翼,靠近弹体前端的平衡翼端部枢接在弹体护套上,且平衡翼与弹体护套之间设有触发弹簧;触发弹簧一端设于平衡翼上,另一端设于弹体护套上;所述发射筒内侧壁上设有与平衡翼相对的滑膛导向槽,且滑膛导向槽贯穿发射筒前后两端;所述平衡翼设于滑膛导向槽内。本方案的固定基座用于将拘捕网装置固定在发射器的发射口上。弹体护套的外侧面上设有平衡翼,且平衡翼与发射筒内侧壁上的滑膛导向槽配合,保证弹体护套和弹体沿着滑膛导向槽滑行,以此来确定弹体射出方位。当弹体护套和弹体脱离发射筒后,平衡翼在触发弹簧的作用下展开保证弹体沿水平方向飞行;进一步提高拘捕网的拘捕准确性。
作为优选,拘捕网装置,包括多发装置,多发装置包括弹夹,弹夹内设有用于填装弹体护套及弹体的竖直填装腔体,竖直填装腔体的上端开口 ;所述竖直填装腔体的底部设有装填弹簧;所述弹夹设于发射筒侧壁上,且竖直填装腔体的上端口与发射筒侧壁相对设置,所述发射筒侧壁上设有与竖直填装腔体上端口相对应的缺口。通过多发装置可以连续的进行拘捕网装置的发射,确保牢固束缚住被拘捕对象。同时还可以实现单个人同时制服多个被拘捕对象的效果。
作为优选,各编织网上靠近弹体前端的前侧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牵引球,所述的锚钩均匀分布于两牵引球之间的编织网前侧边处;所述弹体的外侧面上也设有与各牵引球相对应的倾斜孔且各倾斜孔与第一腔体相连通,所述牵引球设有杆部且杆部设于倾斜孔·内;所述倾斜孔设于弹体前部。
作为优选,弹体呈圆柱状,倾斜孔为圆孔,所述各倾斜孔的轴线与与弹体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由于各倾斜孔的轴线与弹体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使得锚钩的锚杆及牵引球的杆部与弹体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当锚钩向前方快速飞出,并带动两张编织网向前展开时,两张编织网会呈90度角展开;这样有利于将被抓捕对象网住,进而将被抓捕对象绑牢。
作为优选,编织网呈扇形状,所述两编织网上的锚钩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弹性限位拨叉往弹体后盖方向倾斜设置。当“锥形限位结”运动至“弹性限位拨叉”处时,由于弹性限位拨叉往弹体后盖方向倾斜设置,且“弹性限位拨叉”的弹性压缩方向与锥形限位结的尖端方向一致;这样更有利于锥形限位结会顺利通过。而当被拘捕人极力极力挣扎时,由于弹性限位拨叉往弹体后盖方向倾斜设置,且配合锥形限位结的特殊形态,可以更可靠的保证已经通过“弹性限位拨叉”的“锥形限位结”反方向无法通过,使收紧的拘捕网无法打开。
作为优选,各引导绳上的锥形限位结的数量为五个,且相邻两锥形限位结间隔5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射程远,拘捕网的捉捕准确性高且拘捕网的捉捕可靠性强的特点。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拘捕网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拘捕网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弹体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弹体处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 —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固定基座I、发射筒2、弹体护套3、弹体4、平衡翼5、触发弹簧6、保护盖7、弹体外壳9、弹体后盖10、编织网11、引导绳12、弹性限位拨叉13、锥形限位结14、锚钩15、牵引球16、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17、控制器18、限位球19、第一腔体20、第二腔体21、倾斜孔22、锚杆23、多发装置24、弹夹25、竖直填装腔体26、装填弹簧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I :如图I、图2、图3所示,一种拘捕网装置,包括固定基座1,设置在固定基座前端的发射筒2,弹体4,套设在弹体外的弹体护套3及相对设置在弹体4两侧的两张编织网11。弹体护套3设于发射筒2内。固定基座、发射筒、弹体护套和弹体的材质为铝合金。固定基座I上设有通孔,固定基座前端设有圆形凸台;所述发射筒套设在圆形凸台上,发射筒通过螺钉锁紧在圆形凸台上。发射筒2外端口处设有保护盖7。
如图4所示,弹体4包括弹体外壳9及设置在弹体外壳后端口的弹体后盖10。弹体外壳9的前端封闭,后端开口。弹体外壳9呈圆柱状,弹体外壳的前端呈半球体状。弹体·后盖10呈圆形且弹体后盖一端面上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设于弹体外壳内。所述弹体后盖10横截面直径大于弹体外壳9的横截面直径。弹体4前部设有第一腔体20,弹体后部内设有第二腔体21。第一腔体20与第二腔体21之间设有隔层,且第二腔体21内壁中的一部分由弹体后盖10构成。具体说是,弹体外壳9的中部设有一隔层,在弹体外壳的前后两侧形成第一腔体20与第二腔体21 ;而弹体后盖10则构成第二腔体21后部的内壁。所述第一腔体20内设有起爆装置,所述第二腔体21内也设有起爆装置。
弹体4上设有控制器18。弹体前端设有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17,具体说是,弹体外壳9的前端设有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17。所述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17为红外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或蓝牙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或超声波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所述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17与控制器18相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的起爆装置相连接。
如图I、图3所示,编织网11呈扇形状。两编织网11设于弹体护套3与弹体4之间,且两编织网靠近弹体前端。所述编织网11上靠近弹体4后端的后侧与弹体4后端相连接;具体说是,编织网11上靠近弹体后端的后侧设有三根引导绳12,引导绳12由弹体前端往后延伸,且编织网11通过引导绳12与弹体后端的弹体后盖10相连接。引导绳12与弹体后盖10的具体连接结构为弹体后盖10上位于弹体外壳9外侧的端面上设有与引导绳12相对的限位通孔,所述引导绳12穿过限位通孔并在弹体后盖10外侧的引导绳上设置限位球19。各引导绳12上设有五个锥形限位结14且相邻两锥形限位结间隔5厘米。各锥形限位结14的尖端顶面朝向弹体后盖10。所述弹体外壳9上设有与各引导绳12相对的弹性限位拨叉13。弹性限位拨叉13设于靠近弹体后盖的弹体外壳9上,且弹性限位拨叉13往弹体后盖方向倾斜设置。弹性限位拨叉13设于弹体后盖10与靠近弹体后盖的锥形限位结14之间。各弹性限位拨叉13上设有开口,且各引导绳12穿过相对应的弹性限位拨叉13的开口。
编织网11上靠近弹体前端的前侧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牵引球16,两牵引球之间的编织网前侧边上均匀分布有三个锚钩15。两编织网上的锚钩对称设置。两编织网上的牵引球也对称设置。所述锚钩15具有圆柱状锚杆23。所述牵引球上也设有一圆柱状的杆部。弹体4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各锚钩15及牵引球16相对应的倾斜孔22且各倾斜孔与第一腔体20相连通。倾斜孔22设于弹体4前部,且倾斜孔22由弹体4后部往前部呈斜向外延伸设置。倾斜孔22为圆孔,且各倾斜孔的轴线与弹体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各锚钩15的锚杆23设置在对应的倾斜孔22内;各牵引球16的杆部也设置在对应的倾斜孔23内。所述弹体4呈圆柱状,各锚钩15的锚杆23与弹体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各牵引球的杆部与弹体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
如图I所示,弹体护套3设于发射筒2内。弹体护套3的外侧面上设有两个对称的平衡翼5。靠近弹体前端的平衡翼5端部枢接在弹体护套3上,且平衡翼5与弹体护套3之间设有触发弹簧6 ;触发弹簧6 —端设于平衡翼上,另一端设于弹体护套上。所述发射筒2内侧壁上设有与平衡翼5相对的滑膛导向槽,且滑膛导向槽贯穿发射筒前后两端;所述平衡翼设于滑膛导向槽内。弹体护套3通过连接结构与弹体4的弹体外壳9连为一体;具体连接结构为弹体护套3呈圆柱状,且弹体护套3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紧定螺钉,紧定螺钉沿弹体护套2的径向设置;通过紧定螺钉将弹体护套3与弹体4的弹体外壳9连为一体;当弹体射出后会带动弹体护套随弹体一同射出。
上述弹体护套通过连接结构与弹体的弹体外壳连为一体;具体的连接结构还可以设为将弹体护套与弹体外壳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得,即通过模具铸造或压铸的方式制得;或者直接通过连接杆设于弹体护套与弹体外壳之间,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弹体护套与弹体的弹体外壳焊接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固定基座I将拘捕网装置固定在现有的发射器的发射口上。例如,将固定基座固定在枪口上,并选用枪内装填空包弹,空包弹由固定基座上I的通孔射出,产生推动力,将拘捕网装置射出;具体说是,将弹体4和弹体护套3—起射出。当弹体护套和弹体脱离发射筒2后,弹体护套3的平衡翼5在触发弹簧6的作用下展开保证弹体沿水平方向飞行;进一步提高拘捕网的拘捕准确性。
接着,在弹体4射出的同时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17开始工作,由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来检测弹体与被拘捕对象之间的间距。当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17检测到弹体距离被拘捕对象小于4米时,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将信号传递到控制器上,控制器先控制第一腔体20内的起爆装置在第一腔体内爆炸,但需要保证不将弹炸裂;爆炸产生的力会推动锚钩15和牵引球16向前方快速飞出,进而带动两张编织网11互成90度角的向前展开。当弹体4接触到被抓捕对象后停止运动,而锚钩15、牵引球16和编织网11受惯性影响,会产生继续向前方的运动趋势,但由于编织网11后端与弹体4相连,锚钩15必然会向相对方向环抱合拢,此时锚钩15会挂在对面的另一张编织网11上,将被拘捕对象通过两张编织网绑牢。
再接着,当控制器18控制第一腔体20内的起爆装置爆炸,延时两秒后,控制器接着控制第二腔体21内的起爆装置爆炸。第一腔体内的起爆装置的起爆时间与第二腔体内的起爆装置的起爆时间相差2秒,这是通过试验得出的,其原因在于从第一腔体内的起爆装置爆炸到拘捕网的编织网打开,再到编织网将被拘捕对象绑住,共用时2秒。当第二腔体21内的起爆装置爆炸后,爆炸产生的力会推动弹体后盖10向后运动,使其与弹体外壳9分离;弹体后盖10带动引导绳12向后收紧;在引导绳12向后收紧的过程中,锥形限位结14也会向后运动,当锥形限位结14运动至弹性限位拨叉13处,由于弹性限位拨叉14的弹性压缩方向与锥形限位结14的尖端方向一致,因此锥形限位结会顺利通过;直至引导绳12带动编织网11收紧,将被拘捕对象牢牢的绑紧。而当被拘捕对象被牢牢的绑紧后,即使被拘捕人极力挣扎,因为锥形限位结14的特殊形态,此时已经通过“弹性限位拨叉”的“锥形限位结”反方向无法通过,起到单向限位的作用,无法使收紧的拘捕网打开;进一步保正将被拘捕对象通绑紧。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一种拘捕网装置,包括多发装置24。多发装置包括弹夹25,弹夹内设有用于填装弹体护套3及弹体4的竖直填装腔体26。竖直填装腔体26的上端开口,即竖直填装腔体26具有一上端口。竖直填装腔体26的底部设有装填弹簧27。所述弹夹25设于发射筒2侧壁上,且竖直填装腔体26的上端口与发射筒侧壁相对设置,所述发射筒2侧壁上设有与竖直填装腔体上端口相对应的缺口。弹夹25上还设有便于握手的纹络。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参照实施例I。通过本实施例的多发装置可以连续的进行拘捕网装置的发射,确保牢固束缚住被拘捕对象。同时还可以实现单个人同时制服多个被拘捕对象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弹体(4),套设在弹体外的弹体护套(3)及相对设置在弹体两侧的两张编织网(11);编织网设于弹体护套与弹体之间,所述弹体护套通过连接结构与弹体连为一体;所述编织网(11)上靠近弹体后端的后侧与弹体后端相连接,编织网上靠近弹体前端的前侧至少设有两个与编织网相连接的锚钩(15);所述弹体(4)内设有第一腔体(20)且第一腔体内设有起爆装置;所述弹体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各锚钩相对应的倾斜孔(22)且各倾斜孔与第一腔体相连通,倾斜孔由弹体后部往前部呈斜向外延伸设置;所述锚钩具有锚杆(23)且各锚钩的锚杆设置在对应的倾斜孔内;所述弹体上设有控制器,弹体前端设有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17)。
2.根据权利要求
I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弹体包括弹体外壳(9)及设置在弹体外壳后端口的弹体后盖(10),所述弹体护套(3)通过连接结构与弹体外壳连为一体;所述编织网(11)靠近弹体前端,且编织网上靠近弹体后端的后侧至少设有两根引导绳(12),引导绳由弹体前端往后延伸,且编织网通过引导绳与弹体后端的弹体后盖(10)相连接;各引导绳(12)上至少设有两个锥形限位结(14),且各锥形限位结的尖端朝向弹体后盖;所述弹体外壳上设有与各引导绳相对的弹性限位拨叉(13),弹性限位拨叉设于弹体后盖与靠近弹体后盖的锥形限位结之间,各弹性限位拨叉上设有开口且各引导绳穿过相对应的弹性限位拨叉的开口 ;所述第一腔体(20)设于弹体前部;所述弹体后部内设有第二腔体(21),且第二腔体内壁中的一部分由弹体后盖(10)构成;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设有隔层,所述第二腔体内也设有起爆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弹体外壳(9)呈圆柱状,弹体外壳的前端呈半球体状;所述弹体后盖(10)呈圆形且弹体后盖一端面上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设于弹体外壳内;所述弹体后盖横截面直径大于弹体外壳的横截面直径;所述弹体后盖(10)上位于弹体外壳(9)外侧的端面上设有与引导绳相对的限位通孔,所述引导绳(12)穿过限位通孔并在弹体后盖外侧的引导绳上设置限位球(19)。
4.根据权利要求
I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固定基座(I)及设置在固定基座前端的发射筒(2);所述弹体护套(3)设于发射筒内;弹体护套的外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平衡翼(5),靠近弹体前端的平衡翼(5)端部枢接在弹体护套上,且平衡翼与弹体护套之间设有触发弹簧(6);触发弹簧一端设于平衡翼上,另一端设于弹体护套上;所述发射筒内侧壁上设有与平衡翼相对的滑膛导向槽,且滑膛导向槽贯穿发射筒前后两端;所述平衡翼设于滑膛导向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多发装置(24),多发装置包括弹夹(25),弹夹内设有用于填装弹体护套及弹体的竖直填装腔体(26),竖直填装腔体的上端开口 ;所述竖直填装腔体的底部设有装填弹簧(27);所述弹夹设于发射筒(2)侧壁上,且竖直填装腔体的上端口与发射筒侧壁相对设置,所述发射筒侧壁上设有与竖直填装腔体上端口相对应的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
I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编织网(11)上靠近弹体前端的前侧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牵引球(16),所述的锚钩(15)均匀分布于两牵引球之间的编织网前侧边处;所述弹体(4)的外侧面上也设有与各牵引球(16)相对应的倾斜孔(22)且各倾斜孔与第一腔体相连通,所述牵引球设有杆部且杆部设于倾斜孔内;所述倾斜孔设于弹体前部。
7.根据权利要求
I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弹体(4)呈圆柱状,倾斜孔(22)为圆孔,所述各倾斜孔的轴线与弹体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
8.根据权利要求
I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编织网(11)呈扇形状,所述两编织网上的锚钩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
2或3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弹性限位拨叉(13)往弹体后盖方向倾斜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
2或3所述的一种拘捕网装置,其特征是,各引导绳上的锥形限位结的数量为五个,且相邻两锥形限位结间隔5厘米。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拘捕网装置,旨在提供一种射程远,拘捕网的捉捕准确性高且拘捕网的捉捕可靠性强的拘捕网装置。它包括弹体,套设在弹体外的弹体护套及相对设置在弹体两侧的两张编织网;所述编织网上靠近弹体后端的后侧与弹体后端相连接,编织网上靠近弹体前端的前侧至少设有两个与编织网相连接的锚钩;所述弹体内设有第一腔体且第一腔体内设有起爆装置;所述弹体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各锚钩相对应的倾斜孔且各倾斜孔与第一腔体相连通,倾斜孔由弹体后部往前部呈斜向外延伸设置;所述锚钩具有锚杆且各锚钩的锚杆设置在对应的倾斜孔内;所述弹体上设有控制器,弹体前端设有信号发射及接收模块。
文档编号F41B15/00GKCN202709875SQ201220282456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5日
发明者关涛 申请人:关涛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