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器改进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950577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滑动的伸入前述电磁组件21的贯孔211内,该连杆223是穿过端塞25的通孔251、且以一端链接在前述驱动柱221的一端,所述套合件224是结合在前述连杆223另一端,另在连杆223外周侧可套合一弹簧222,此一弹簧222的二端分别抵顶在驱动柱221及端塞25,利用前述弹簧222受压后的弹性,使该驱动柱221具有一回复原位的弹力。
[0030]传动组件23是由一传动柱231、一下套筒232及一衔接筒233组成,该衔接筒233一端设有螺孔2331,前述下套筒232在一端设有外螺纹2321,使该下套筒232穿入衔接筒233内,并以前述外螺纹2321螺合螺孔2331,可使下套筒232另一端由衔接筒233内向外凸伸,而前述螺孔2331另可螺合在前述端塞25的外螺纹252,而使衔接筒233与端塞25形成衔接,前述下套筒232具有一中央孔2322,在该中央孔2322中段设有一环凸缘2323,前述传动柱231是穿入下套筒232的中央孔2322内,在该传动柱231 —端设有外凸缘2311,该外凸缘2311可受前述环凸缘2323挡止,使传动柱231无法通过下套筒232而由另一端滑出松脱。
[0031]夹具24是结合在前述传动柱231远离外凸缘2311的一端;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4上设有一凹孔41,而前述夹具24上相对设有一能嵌入该凹孔41内并形成迫紧的组合端241,使前述夹具24可依需要而与不同按摩头4结合。
[0032]上述结构在组装时,可将前述衔接筒233 —端抵顶在机壳I的开口 113内侧周缘,且使前述下套筒232通过此开口 113向外延伸,同时,前述传动柱231通过中央孔2322伸出机壳1,并以前述夹具24与按摩头4相结合;操作时,所述电磁组件21在通电后,可产生磁性带动前述驱动柱221,该驱动柱221可配合弹簧222在贯孔211内往复滑动,同时该驱动柱221经由连杆223推动套合件224往复活动,而且该套合件224可冲击前述传动柱231,再由传动柱231经由夹具24带动按摩头4在人体表面产生振动冲击的按摩效果。
[0033]由于所述冲击动力单元20是与前述冲击动力单元2完全相同,因此仅以该冲击动力单元2做为说明实施例,不再对该冲击动力单元20的结构另外加以赘述。
[0034]以下以一实施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形,当本发明应用于下腰椎向右旋转症状时(如图7、并同参图1所示)虚线R’箭头的方向为例,可经调整旋钮341、342分别对应启动调整单元331、332 ;假设,由前述主电路板31将所述冲击动力单元2的直线律动冲击力道设定于"中强"的位置,其律动冲击频率则设定于每秒12次位置;另以调整旋钮343,344分别对应启动调整单元333、334,并经由前述主电路板31控制该冲击动力单元20的直线律动冲击力道设定于"弱"的位置,其律动冲击频率设定于每秒2次位置;然后,将所述冲击动力单元2的冲击头4放置在面对腰椎第四节左侧处,将冲击动力单元20的冲击头40放置在面对腰椎第四节右侧处,再往下按压操作开关32,然后同时启动二组冲击动力单元2、20进行冲击,约数秒后,触摸患处即可感受右旋转症状已消除,并归位在水平正常位置,这是二组冲击动力单元2、20分别施以差动频率及直线律动力道,而同时产生松动及如图7中实线箭头R所示向左转向归位的力道,利用该冲击动力单元2的力道大于冲击动力单元20,可使其产生向左转向效果(该冲击动力单元20的力道小于冲击动力单元2,可产生阻挡冲击动力单元2的缓冲保护效果),而利用冲击动力单元2的频率大于冲击动力单元20可产生松动效果(冲击动力单元20频率次数小于冲击动力单元2可产生平衡松动的效果)。
[0035]再者;如下腰椎向左旋转症状时(如图8、并同参图1所示)虚线L’箭头的方向为例,其应用设定动作恰与上述的作动产生反向功能,可经调整旋钮341、342分别启动调整单元331、332 ;假设,由前述主电路板31将该冲击动力单元2的直线律动冲击力道设定于〃弱〃的位置,其律动冲击频率则设定于每秒2次位置?’另以调整旋钮343、344分别启动调整单元333、334,并经由主电路板31控制该冲击动力单元20的直线律动冲击力道设定于〃中强"的位置,其律动冲击频率设定于每秒12次位置;然后,将冲击动力单元2的冲击头4放置在面对腰椎第四节左侧处,将冲击动力单元20的冲击头40放置在面对腰椎第四节右侧处,再往下按压操作开关32,然后同时启动二组冲击动力单元2、20进行冲击,约数秒后,如图8中实线箭头L所示,触摸患处即可感受左旋转症状已消除,并向右归位于水平正常位置。
[0036]综合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按摩器改进装置确实可以达成同时利用二种不同力道及频率的律动性冲击,进而达到快速缓解身体不适的功效,上述说明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说明,举凡依本发明的技术手段与范畴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改变或等效置换者,皆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请求项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按摩器改进装置,其至少包括: 机壳,机壳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一端是经由二开口对外连通; 二冲击动力单兀,二冲击动力单兀设置在前述容置空间内,且该二冲击动力单兀分别以局部部位通过二开口凸伸在机壳外,并分别结合一按摩头; 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是由一主电路板、一至少一段以上的操作开关、一控制电路板、及多数调整旋钮所组成,该多数调整旋钮是设置在机壳外,在前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多数调整单元分别与各调整旋钮形成连动,而此主电路板是与前述控制电路板、二冲击动力单元分别形成链接,利用前述操作开关分别带动调整单元形成不同的控制设定,使该主电路板得以分别控制二冲击动力单元,带动各按摩头产生不同力道及频率的直线律动性冲击动作的结构。2.如权利请求项I所述的按摩器改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在旁侧延伸一握把部,在该握把部上设有一至少一段以上且能控制前述二冲击动力单元启动的操作开关。3.如权利请求项I所述的按摩器改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是由二相对结合的侧壳体,以及一结合在二侧壳体一端侧的背盖所组成。4.如权利请求项I所述的按摩器改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冲击动力单元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各冲击动力单元分别由:一电磁组件、一驱动组件组、一传动组件及一夹具所组成,所述电磁组件为一缠绕的线圈,在其中央设有一贯孔,所述驱动组件组至少具有一能伸入该贯孔内滑动的驱动柱,此驱动柱的一端链接一连杆,该连杆另一端是结合一套合件,所述传动组件至少具有一以局部凸伸在机壳外的下套筒,该下套筒具有一容纳前述套合件的中央孔,另有一传动柱是以一端伸入前述中央孔内与套合件相抵触,传动柱的另一端是连结前述夹具。5.如权利请求项4所述的按摩器改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组件是设置在一上套筒内,且该上套筒于接近传动组件的一端部结合一端塞,此端塞具有一供连杆通过的通孔,且在前述连杆外周侧套合一弹簧,该弹簧二端分别抵顶在驱动柱及端塞,所述传动组件在下套筒外周侧另套设一衔接筒,且该衔接筒是连结在前述端塞远离上套筒的一端部。6.如权利请求项5所述的按摩器改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筒是抵顶在机壳的开口内侧周缘,且该下套筒是通过开口向外延伸。7.如权利请求项4所述的按摩器改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套筒内周缘中段设有一环凸缘,而该传动柱伸入下套筒的一端部环设有外凸缘,利用前述环凸缘对该外凸缘形成挡止,能限制前述传动柱防止其向外滑脱。8.如权利请求项2所述的按摩器改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握把部为中空结构,且前述主电路板是设置在握把部内。
【专利摘要】一种按摩器改进装置,包括一机壳、二冲击动力单元和控制组件,机壳内设有容置空间,此容置空间一端经二开口对外连通,二冲击动力单元设置在前述容置空间内,该二冲击动力单元分别以局部通过二开口凸伸在机壳外,并分别结合一按摩头,一控制组件以一主电路板、及一至少一段以上的操作开关、一控制电路板与前述二冲击动力单元分别形成链接;在控制电路板上设有多数调整单元,各调整单元分别与多数设置在机壳外的调整旋钮形成连动,前述机壳旁侧延伸一握把部,该握把部上设有一至少一段以上且能控制启动的操作开关,利用各调整旋钮连动调整单元形成不同的控制调整,使主电路板可分别控制二冲击动力单元产生不同力道及频率的直线律动性冲击效果。
【IPC分类】A61H23/02
【公开号】CN105167983
【申请号】
【发明人】高睿宏
【申请人】高睿宏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