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885271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48]所述第二热交换板对应第三翻边设置有第四翻边;
[0049]所述第三翻边与第四翻边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三翻边与第四翻边翻折的高度低于第二介质通道的高度。
[0050]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第三翻边与第四翻边的密封贴合,提高了第一介质通道的密封性,从而提高了第一流体在第一介质通道内流动的稳定性,不会发生渗漏现象。
[0051]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流体进口与第一流体出口分别设置在四边形的一组对角或者一组邻角位置上。
[0052]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板与第二热交换板均由钣金成型。
[0053]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板堆叠于第二热交换板的上方。
[0054]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热交换板堆叠于第一热交换板的上方。
[0055]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成对板单元的拐角为圆弧过渡。
[0056]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通槽的折回处为圆弧过渡。
[005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实现第一介质通道内的第一流体与第二介质通道内的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通过第一介质通道实现第一流体在成对板单元之间流动无死角,热交换更加均匀,连通槽底部设置的凹坑结构,提高了第一流体的对流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通过第一、第二凸起的扰流以及支撑作用,提高了第二流体的对流换热效果,同时也提高了第二介质通道以及成对板单元之间的承压能力;本发明显著增加了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的热交换,有效减低了热交换板的使用数量,减少了制造成本,同时提高了热交换器的承压能力,延长了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也相应扩充了其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58]图1是实施例一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不意图;
[0059]图2是实施例一的两个连续的成对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00]图3是实施例一的两个连续的成对板单元另一侧结构示意图;
[0061]图4是实施例一的第一热交换板的结构示意图(外侧面可见);
[0062]图5是实施例一的第一热交换板的结构示意图(内侧面可见);
[0063]图6是实施例一的第二热交换板的结构示意图(外侧面可见);
[0064]图7是实施例一的第二热交换板的结构示意图(内侧面可见);
[0065]图8是实施例一的成对板单元的横截面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66]图9是实施例一的第一介质通道的原理示意图;
[0067]图10是实施例二的两个连续的成对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68]图11是实施例二的第二热交换板的结构示意图(内侧面可见);
[0069]图12是实施例三的成对板单元的横截面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70]图13是实施例三的第一介质通道的原理示意图;
[0071]图14是实施例四的第一介质通道的原理示意图;
[0072]图15是实施例五的成对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73]图16是图15中第一、第二热交换板的分离图。
[0074]附图标记:
[0075]1、成对板单元;11、第一流体进口; 12、第一流体出口; 13、第一介质通道;131、第一折回通道;132、第二折回通道;133、第三折回通道;14、第二介质通道;
[0076]2、第一热交换板;201、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2、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1、第一连通槽;2101、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2、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2103、主槽道;2104、连接槽道;2105、第一分隔筋;2106、第一分流槽;22、第一凸起;2201、第一凸起内凹坑面;2202、第一凸起外凸包面;23、第一翻边;2301、第一切口; 24、第一阶梯孔;2401、第一阶梯孔内凹面;2402、第一阶梯孔凸台面;25、第三凸起;26、第三翻边;
[0077]3、第二热交换板;301、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2、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1、第二连通槽;3101、第二连通槽内凹槽面;3102、第二连通槽外凸棱面;32、第二凸起;3201、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2、第二凸起外凸包面;33、第二翻边;3301、第二切口 ;34、第二阶梯孔;3401、第二阶梯孔内凹面;3402、第二阶梯孔凸台面;35、第四凸起;36、连通沟槽;37、第四翻边;
[0078]4、前端盖板;5、后端盖板;6、进水接头;7、出水接头;8、第二流体方向;9、第一流体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7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8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81]第一流体可以为水、油、烟气、蒸汽、空气或者废气等流体;第二流体可以为水、油、烟气、蒸汽、空气或者废气等流体,本专利的结构式可以实现两种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0082]—种板式热交换器,由若干成对板单元I逐层叠加构成,成对板单元I由一块第一热交换板2和一块第二热交换板3叠加配合形成,第一热交换板2与第二热交换板3均由钣金成型,第一热交换板2可以叠加于第二热交换板3上方,也可以叠加于第二热交换板3的下方。
[0083]成对板单元I为四边形结构,优选为梯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或者矩形,成对板单元I的一组对角位置或者一组邻角位置分别设置第一流体进口 11和第一流体出口 12,成对板单元I的拐角通过圆弧过渡。
[0084]第一热交换板2包括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和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第二热交换板3包括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02和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成对板单元I由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叠加配合形成;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密封配合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介质通道13,第一介质通道13连通第一流体进口 11和第一流体出口 12,相邻的成对板单元I之间配合形成有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介质通道14,实现第一介质通道13内的第一流体与上、下两侧第二介质通道14内的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
[0085]下面参考图1-图14所示的四个不同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0086]实施例一
[0087]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图9所示,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包括前端盖板4、后端盖板5、进水接头6、出水接头7以及若干逐层叠加的成对板单元I。
[0088]其中,成对板单元I由第一热交换板2和第二热交换板3组成,第一热交换板2与第二热交换板3均由钣金成型;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密封配合形成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介质通道13,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I的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02配合形成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介质通道14,第一热交换板2可叠加于第二热交换板3的上方,也可以叠加于第二热交换板3的下方;成对板单元I为长方形,其拐角处采用圆弧过渡,在成对板单元I的一组相对的对角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一流体出口 12。
[0089]在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设置有向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凹陷的多折回的第一连通槽21,第一连通槽21在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形成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相应的,在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形成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2102;第一连通槽21包括多条主槽道2103以及连接相邻主槽道2103的连接槽道2104,主槽道2103与连接槽道2104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优选第二介质通道14的进口或出口方向对应主槽道2103设置,从而获得最大化的热交换性能;主槽道2103之间相互平行和/或连接槽道2104之间相互平行,在图3、4、5中,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板2为长方形,第一连通槽21沿着长方形的长边平行多折回设置,即主槽道2103与长边相平行,连接槽道2104与长方形的短边相平行,第二介质通道14的进口和出口对应长方形的长边设置。
[0090]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