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后倾座椅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01161阅读:来源:国知局
33]在以下说明中,为了说明且非限制,阐述了诸如具体构件、元件、技术等细节,以便提供示例性实施例的彻底的了解。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所述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按脱离所述细节的其他方式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中,省略了公知方法和元件的详细说明以便不使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模糊不清。本文所使用的技术名词是用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所提供的实施例。
[0034]本文所提供的示例性实施例致力于一种可后倾座椅。应当理解,相对于车辆座椅来描述所述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述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交通工具中的座椅而是可应用于任何形式的可后倾的座椅。还应当理解,交通工具应该解释成包括小汽车、卡车、公共汽车和建筑设备以及飞机、汽艇、轮船、航天飞船和任何其他运输工具。
[0035]为了给出本文所提供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更好说明,首先将明确和讨论问题。图1A图解了以直立位置2以及后倾位置3就座在典型的可后倾座椅中的乘员。图1A的座椅具有座椅靠背4和座椅底座5的特征。在传统的汽车座椅中,座椅靠背的角度典型地超过竖直位置一定角度或者处于正后倾角度,如图1A中所示。座椅乘员的上部躯干与座椅靠背4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当乘员处于直立位置时由附图标记A表示。乘员的骨盆相对于座椅底座5的位置由附图标记B来表示。
[0036]在乘员的后倾位置3中,乘员的上部躯干与座椅靠背的顶部之间的距离为A’。因此,当座椅靠背4被移动至后倾位置时,在座椅靠背4与乘员的背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由图1A所提供的示例中的相对运动利用标记D1来表示。
[0037]图1B还图解了处于后倾位置3中的乘员。当乘员后倾时,取决于乘员与座椅靠背4之间的摩擦,作用来使乘员在座椅中向前滑动的分力增大了。由于后倾角度,作用于乘员的上部身体的重力作用来在骨盆上产生一力矩以将其转至不希望的后倾角。骨盆的后倾角是不希望的,因为其在腰椎之间的椎间盘上产生了不均匀的压力。力的增大可能促使乘员的骨盆向前移动并转动。乘员的骨盆相对于座椅底座5由于座椅后倾的位置由标记B’来表示,并且座椅底座5与乘员的骨盆之间的相对运动由标记02来表示。
[0038]乘员背部与骨盆的相对运动可导致乘员的不舒适和不良的姿势。因此,存在对一种可后倾座椅的需求,其消除或者减小了这种相对运动。图1C图解了坐在后倾式座椅6里的乘员,其中维持乘员的上部躯干与座椅靠背4的顶部之间的距离A。此外,当座椅靠背20后倾时保持乘员的骨盆相对于座椅底座5的位置。因此,当座椅处于直立位置和后倾位置时,在图1C的座椅中,通过保持座椅底座5与座椅靠背4之间的相同角度来避免相对运动DjP D 2。但是,乘员的脚现在被抬高了。这个位置可能不是最佳的,特别是如果座椅处于车辆中并且脚例如处于方向盘附近。因此,存在减小座椅的乘员与座椅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使乘员的脚保持在低位的需求。
[0039]图2A和2B图解了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处于非后倾位置中的可后倾座椅I的示意图。座椅I包括基部10,座椅靠背20经由主枢轴60可枢转地安装至基部10。座椅靠背20适于支承坐在座椅I里的乘员的背部。在例如汽车座椅的情况中,座椅靠背的后倾角度Θ在非后倾位置中也一定程度上超过竖直面N,如图2B中所示。为了抵消不希望的力矩,如相对于图1B中所描绘的,座椅靠背20配有腰部支撑21,其有助于产生引起期望的前部骨盆倾斜(anter1r pelvis tilt)的力矩。
[0040]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主枢轴60的位置可在旋转单元(例如,由乘员和旋转座椅元件构成)的重心下面和后面,以使所述单元的平衡点出现在后倾范围的中间附近。这允许启动或者维持后倾角度所需的力最小化。应当理解,当所述单元主要因乘员的头部和四肢的运动而后倾时,旋转单元的中心定位将改变其相对于单元元件的位置。
[0041]枢轴相对于旋转单元的高度应该能使得出现旋转单元的提升。这种提升可最小化由于倾斜造成的乘员头部的下降。枢轴60将旋转单元固定到座椅基部或者支架上,因此应该被定位在没有干扰车辆的其他方面的情况下安装的支架上。
[0042]应当理解,主枢轴的安置可取决于乘员的大小。作为一个示例,对于处于诸如SUV的比较高座位的车辆中百分之95的男性乘员,主枢轴60可大致被定位在离开乘员臀部大约19cm且足跟与地板的接触点的竖直上方314cm处。
[0043]座椅靠背20经由第一铰链构件41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底座30。座椅底座30分成两个部分,座椅底部31和座椅前部32。座椅底部31用来支承乘员的坐骨结节(ischialtuberosities),也被称为坐骨,并且座椅前部32用来支承乘员的大腿。在乘员较高的情况中,座椅前部可能仅支承他/她的大腿上部。座椅底部31与座椅前部32经由第二铰链构件42可枢转地连接。
[0044]第一铰链构件和/或第二铰链构件可以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材料允许由铰链构件互连的元件相对于彼此转动。可选地,铰链构件由可相对于彼此转动的固体构件制成。
[0045]可选地,整个座椅元件(例如,座椅靠背、座椅底部和座椅前部)可以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在这种情况中,铰链构件仅是由从一个座椅元件至另一个座椅元件的过渡件构成。
[0046]可选地,一些座椅元件,例如,座椅靠背和座椅底部,可被制成为由复合材料构成的单件形式,其构造为使得其是大致刚性的,但是在座椅靠背与座椅底部之间的铰链区域内是弹性的,并且铰链构件自身可以是由刚性的可枢转材料制成的并且被连接到附连于座椅底部的在座椅底部/座椅靠背的弹性区域前面的那部分的刚性构件上并且连接到在弹性区域后面附连于座椅靠背的另一刚性构件上。因此,所述刚性铰链元件保证了座椅底部/座椅靠背的形状变换的精确控制。
[0047]所述弹性材料可以是结构弹性复合材料。例如,所述弹性材料可以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坚固且重量轻。
[0048]座椅底部的长度LI被调整以使第二铰链构件42位于乘员的腿与臀部之间的自然褶皱附近。座椅前部的长度L2被调整以在不妨碍乘员弯曲他/她的膝盖的情况下为乘员大腿的更大长度部分提供支撑。
[0049]第一角度α描绘了座椅靠背20与座椅底部31之间的角度。第二角度β描绘了座椅底部31与座椅前部32之间的角度。为了使乘员在非后倾位置中获得正确的就座位置并且感觉到良好的舒适性,第一角度α应当为90-100度,并且第二角度β应当为180-190度。非后倾位置是为活动乘员设计的具有几乎直立的座椅靠背的位置。在车辆中,非后倾位置典型地是用于驾驶车辆或者处于任何其他活动方式的位置。
[0050]当座椅处于非后倾位置时,座椅底部31和座椅前部32可置靠在基部10上。座椅底部31和座椅前部32经由各自的连杆臂51、52被联接到座椅基部10上。座椅底部连杆臂51将座椅底部31连接到基部10,并且座椅前部连杆臂52将座椅前部连接到基部。连杆臂51、52是刚性的。座椅底部连杆臂51在第一枢点61处被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底部31并且经由第二枢点62被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基部10。座椅前部连杆臂52在第三枢点63处被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前部32并且经由第四枢点64被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基部。在图2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四枢点64和主枢点60被合并成单个枢点。
[0051]连杆臂的用途是当座椅靠背20围绕主枢轴60枢转时分别控制座椅底部和座椅前部的运动。当座椅靠背20后倾时,其最下面的部分对着座椅前部32沿向左方向(在图2A中所示的视图中)且稍向上的方挤压座椅底部31。响应于所述挤压力,座椅底部31和座椅前部32将沿向左且稍向上的方向移动,但是相应的连杆臂51、52将所述运动约束为预定的希望路径。将结合图3A到4B来更详细地论述这。
[0052]在图2A的示例中,连杆臂51、52是直的,但是其可以采用任何形状,例如,弯曲的或者角状的,只要其不与其他座椅元件相互干扰,并且只要端点(例如枢点61、62、63、64)按规定定位。弯曲的或者角状的连杆臂可能便于乘员的进入和退出。
[0053]图2C显示了与图2A和2B相同实施例的可后倾座椅I处于完全后倾位置中的示意图。完全后倾位置典型地适于休息。此时,座椅靠背20已经围绕主枢轴60枢转以朝向水平面后倾,增大了后倾角度Θ。在完全后倾位置中,后倾角度Θ典型地采用60-70度的值。当主枢轴60在非后倾位置中处于座椅靠背20的最下面部分的上方时,为增大后倾角度Θ的座椅靠背20枢转导致座椅靠背20的最下面部分相对于基部被提升。响应于由枢转的座椅靠背20所施加的力,座椅底部31和座椅前部32已经到达其完全后倾位置。这些位置由连杆臂51、52来预先限定和控制。在完全后倾位置中,座椅靠背20与座椅底部31之间的第一角度α优选在120-130度的范围内,并且第二角度β优选在202-212度的范围内。如通过对比图2Β与图2C可以看到的,第一角度α和第二角度β两者在图2C的后倾位置中都比在图2Β的非后倾位置中更大。这是因为当座椅靠背20被后倾时连杆臂51、52促使座椅底部31和座椅前部32以规定比例相对于座椅靠背20反转。座椅前部32被控制来以比座椅底部31更高的比例反转,这是为什么第二角度β也增大了。
[0054]可后倾座椅I的后倾可被视为将座椅元件和乘员作为一个单元转动,但是其中允许坐骨在一定程度上朝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