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916954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使被拍摄体像的对比度的评估值变高的摄像条件进行拍摄。因此,AF处理中的焦点位置调节的精度得到提高。
[0121]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0以与多个摄像条件对应的摄像面积来控制拍摄。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能够针对以恰当曝光的摄像条件进行拍摄的区域201设置较大的摄像面积;针对以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的摄像条件进行拍摄的区域202、203能够设置较小的摄像面积。
[0122]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0根据第一区域的饱和度来设定多个摄像条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设定适合于被拍摄体的多个摄像条件,例如恰当曝光的摄像条件、曝光过度的摄像条件以及曝光不足的摄像条件。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是与曝光有关的处理,控制部70根据在多个摄像条件下进行的拍摄来设定曝光。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较宽的亮度范围内进行测光。
[0123]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是与曝光有关的处理,控制部70至少在第一区域上根据3个曝光条件(恰当曝光的曝光条件、曝光过度的曝光条件和曝光不足的曝光条件)来控制拍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用既不泛白也不发黑的图像来取得宽范围的灰度的图像。
[0124]<第二实施方式>
[0125]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区块200A中离散地形成有第二测光区域20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03。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测光区域、第二测光区域以及第三测光区域分别形成为行方向上的线状。
[0126]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块200B内的多个区域211、212和213的图。图14所示的区块200B与图5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的区块200A对应。即,区块200B是设于像素区域113A的某一个区块。如图14所示,第一测光区域211是从3的倍数行向前数两行的行(3m-2)的区域。第二测光区域212是从3的倍数行向前数一行的行(3m-l)的区域。第三测光区域213是3的倍数行(3m)的区域。m是正整数(m=l,2,3,……)。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测光区域211、第二测光区域21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13的面积相同。但是,第一测光区域211、第二测光区域21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13的面积也可以不同。
[0127]第一测光区域211设定有达到恰当曝光的摄像条件。第二测光区域212设定有达到曝光过度的摄像条件。第三测光区域213设定有达到曝光不足的摄像条件。如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元件100也能够针对多个区块200B中的每一个以不同的摄像条件进行拍摄并输出像素信号,并且还能够针对各区块200B的多个测光区域的每一个以不同的摄像条件进行拍摄并输出像素信号。
[0128]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逆光场景510的显示例以及对比度AF区域511的图。图15所示的逆光场景510与图10所示的逆光场景500同样是显示于显示部50的显示面板51上的场景。在逆光场景510中也拍摄有作为主要被拍摄体的人物01、山、海、云等背景02和太阳
03。由于太阳03位于人物01的后方,所以在逆光下人物01发黑。另一方面,太阳03和反射太阳03的海面、云等在顺光下泛白。对比度AF区域511是基于对比度AF检测了焦点位置的图像(被拍摄体)的区域。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对比度AF区域511是人物01的面部部分的区域。
[0129]在图像处理部30计算被拍摄体像的对比度的评估值的情况下,高通滤光片提取被拍摄体像的高频成分。高通滤光片的检波方向最好是被拍摄体像以相同的摄像条件来拍摄。例如在高通滤光片在水平方向上检波的情况下,最好在摄像元件100的行方向上设定相同的摄像条件。因为这个原因,与高通滤光片在水平方向上检波对应地,如图14所示,在区块200B中,第一测光区域211、第二测光区域21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13分别形成为多个行方向上的线状的区域。
[0130]另外,图像处理部30使用公知的面部检测功能,检测人物01的面部,将该面部的部分设置为对比度AF区域511。高通滤光片对对比度AF区域511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检波。
[0131]图16是示出逆光场景510的恰当曝光的图像的焦点评估值与透镜位置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8的步骤S7中,在系统控制部70设定恰当曝光来作为AF用的蓄积条件的情况下,被拍摄体像的对比度的评估值(焦点评估值)与摄影光学系统11的透镜位置的关系成为如图16所示的关系。如图15所示,在人物01和背景02进入对比度AF区域511的情况下,在逆光下变暗的人物01的评估值几乎不出现,仅检测出背景02的评估值。
[0132]图17是示出逆光场景510的曝光过度的图像的焦点评估值与透镜位置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8的步骤S7中,在系统控制部70设定曝光过度来作为AF用的蓄积条件的情况下,被拍摄体像的对比度的评估值(焦点评估值)与摄影光学系统11的透镜位置的关系成为如图17所示的关系。就基于第二测光区域202在曝光过度下拍摄出的图像数据的评估值而言,在逆光下变暗的人物Ol的评估值的顶点(峰值)出现在极近侧。因此,系统控制部70即使在人物01在逆光下变暗的情况下,也能够在AF处理(步骤S8)中检测出与人物01对应的透镜位置(焦点位置)。
[0133]如此,在通过改变AF用的蓄积条件而新出现了评估值的顶点(峰值)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70只要将新出现的顶点(峰值)作为主要被拍摄体,进行AF控制以使调焦用透镜IlC聚焦于该主要被拍摄体即可。另外,系统控制部70也可以基于检测到该主要被拍摄体的AF用的摄像条件来进行本次摄影用的AE计算。
[0134]此外,在主要被拍摄体像泛白,主要被拍摄体像的对比度的评估值未出现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70设定曝光过度来作为AF用的曝光。通过这种方式,针对泛白的主要被拍摄体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焦点位置。
[0135]如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处理是与焦点调节有关的处理,控制部70根据在多个摄像条件下进行的拍摄来决定主要被拍摄体。根据这样的结构,针对在逆光下变暗的主要被拍摄体或者在顺光下泛白的主要被拍摄体,都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焦点位置。
[0136]<第三实施方式>
[0137]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系统控制部70使用对比度AF进行了AF处理,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系统控制部70使用相位差AF来进行AF处理。
[0138]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逆光场景520的显示例以及相位差AF区域521、522和523的图。图18所示的逆光场景520与图10所示的逆光场景500同样是显示于显示部50的显示面板51上的场景。在逆光场景520中也拍摄有作为主要被拍摄体的人物01、山、海、云等背景02和太阳03。由于太阳03位于人物01的后方,所以在逆光下人物01发黑。另一方面,太阳03和反射太阳03的海面、云等在顺光下泛白。相位差AF区域521、522和523是根据相位差AF来检测焦点位置的区域。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在逆光场景520的水平方向上设有3条线状的相位差AF区域521、522和523。在摄像元件100的像素区域113A中,在与逆光场景520的相位差AF区域521、522和523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测光区域、第二测光区域以及第三测光区域。另外,在第一测光区域、第二测光区域以及第三测光区域中设有相位差检测用像素(参照图19)。
[0139]图1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区块200C内的多个区域221、222和223的图。图19所示的区块200C是构成与逆光场景520上的一条相位差AF区域(例如相位差AF区域521)对应的像素区域113A上的相位差AF区域(未图示)的一个区块。即,图19所示的区块200C配置于行方向上,由此在像素区域113A上构成一条相位差AF区域。而且,与像素区域113A上的一条相位差AF区域对应的逆光场景520上的区域是一条相位差AF区域(例如相位差AF区域521)。
[0140]如图19所示,区块200C由多个像素构成。在由最上方一行的像素构成的第一测光区域221中设有检测相位差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另外,在由最下方一行的像素构成的第二测光区域222中也设有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另外,在由中间的一行的像素构成的第三测光区域223中也设有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另外,在区块200C中除了第一测光区域221、第二测光区域22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23以外的区域224中设置的像素是进行通常拍摄的像素。
[0141]第一测光区域221设定有达到恰当曝光的摄像条件。第二测光区域222设定有达到曝光过度的摄像条件。第三测光区域223设定有达到曝光不足的摄像条件。如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元件100中的多个区块200B中的每一个也能够以不同的摄像条件来进行拍摄并输出像素信号,并且各区块200B中的多个测光区域中的每一个都能够以不同的摄像条件来进行拍摄并输出像素信号。
[OH2]在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检测相位差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焦点检测的精度,最好针对每个光瞳分割方向上的像素组(第一测光区域221、第二测光区域222和第三测光区域223)以相同的摄像条件来拍摄被拍摄体像。例如,在为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了光瞳分割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的情况下,最好在摄像元件100的行方向上设定相同的摄像条件。因此,如图19所示,在2000c中,作为行方向上的线状的区域而分别形成有第一测光区域221、第二测光区域22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23,在这些第一测光区域221、第二测光区域22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23上设有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
[0143]由于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利用从成像光学系统不同的出射光瞳区域通过的光束来得到被拍摄体像,所以感光度受到限制。因此,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与通常的像素相比,感光度较低。因此,系统控制部70以使对第一测光区域221设定的恰当曝光比通常像素的恰当曝光高的方式进行设定。另外,系统控制部70以使对第二测光区域222设定的曝光过度比通常的像素的曝光过度高的方式进行设定。另外,系统控制部70以使对第三测光区域223设定的曝光不足比通常的像素的曝光不足高的方式进行设定。
[0144]根据这样的结构,逆光场景520下的发黑的人物01的亮度级不会因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的低感光度而进一步降低。另外,系统控制部70取得基于利用第二测光区域222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拍摄到的图像数据的亮度分布数据,取得基于利用第三测光区域223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301、302拍摄到的图像数据的亮度分布数据。因此,能够防止在低亮度被拍摄体(人物01)的亮度分布数据或者高亮度被拍摄体(太阳03)的亮度分布数据中发生发黑或者泛白,能够对很宽的亮度范围的被拍摄体进行测距。
[0145]如上,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0基于在第一摄像条件下的拍摄与在第二摄像条件下的拍摄之差(相位差),来决定主要被拍摄体(例如人物01)。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决定很宽的亮度范围的主要被拍摄体。
[0146]<第四实施方式>
[0147]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对各个被拍摄体变更摄像条件,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个被拍摄体改变摄像条件。
[0148]图2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区块200D内的多个区域251、252和253的图。图20所示的区块200D与图5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的区块200A对应。即,区块200D是设于像素区域113A的某一个区块。如图20所示,在区块200D中以成为方格图案的方式配置有第一测光区域251、第二测光区域25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53(即,第一测光区域251、第二测光区域25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53离散且均等地配置于区块200D)。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测光区域251、第二测光区域25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53的面积相同。但是,第一测光区域251、第二测光区域252以及第三测光区域253的面积也可以不同。
[0149]第一测光区域251设定有达到恰当曝光的摄像条件。第二测光区域252设定有达到曝光过度的摄像条件。第三测光区域253设定有达到曝光不足的摄像条件。如此,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元件100中的多个区块200D中的每一个都能够以不同的摄像条件进行拍摄并输出像素信号,并且各区块200D中的多个测光区域中的每一个也都能够以不同的摄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