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端连接器及其线端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685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线端连接器及其线端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端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可破坏线缆外胶皮结构的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按,线缆经常会藉由线端连接器与电路板的板连接器电性连接,从而达成各种电子产品电路板的讯号传输,由于现在电子产品都朝微小轻薄的方向设计,使得连接器的体积被要求越来越微小,且因应电子产品内部空间有限,发展出各种不同结构型式的连接器。
[0003]目前线端连接器与线缆的结合,通常是采取焊接或压接等结合方式达成,然,由于线端连接器的体积越来越微小,导致要将线缆与线端连接器焊接或压接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使得线缆与线端连接器无法被有效结合,此为电子产品发生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0004]因此,如何改良线端连接器的结构,使线端连接器能够有效结合线缆,以使电性讯号能顺利传输,遂为所属技术领域人士所迫切关注的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破坏线缆外胶皮结构的线端连接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一端用于结合具有外胶皮与芯线的一线缆,另一端用于对接具有板端导电端子的板端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以及线端导电端子。绝缘座体凸设有卡线块且凹设有端子槽与容线槽。卡线块可设于容线槽的上方,容线槽用于穿设所述线缆。卡线块用于卡抵线缆,以将线缆定位于容线槽中。线端导电端子可置入端子槽具有结合部与对接部。结合部具有结合部外抵墙、结合部内抵墙、结合部桥接臂与结合引导槽孔。结合部外抵墙与结合部内抵墙分别抵靠端子槽的槽壁面,且均具有刃体并与结合部桥接臂连接。结合部桥接臂位于结合部外抵墙与结合部内抵墙上方。结合引导槽孔可引导线缆,由上而下进入结合部外抵墙与结合部内抵墙,并经由刃体,破坏线缆的外胶皮,而使线缆局部的芯线外露,以分别与结合部外抵墙与结合部内抵墙电性接触。对接部具有对接部外抵墙、对接部内抵墙、对接部桥接臂与对接引导槽孔。对接部外抵墙、对接部内抵墙与对接部桥接臂相连接,且分别抵靠所述端子槽的槽壁面。对接部桥接臂位于对接部外抵墙与对接部内抵墙下方,且具有夹持结构。对接引导槽孔可引导板端连接器的板端导电端子,穿过对接部外抵墙进入对接部桥接臂,并经由夹持结构的夹持,而与对接部桥接臂电性接触。
[0007]可选择性地,绝缘座体延伸有弹性壁,弹性壁连接卡线块,弹性壁可弹性变形而使卡线块移位,而使线缆可容设进入容线槽。卡线块具有朝外的倾斜坡面,俾引导线缆由上而下进入容线槽。绝缘座体的卡线块具有多个,分别交错或相对设置于容线槽的左右两侧。
[0008]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线端导电端子,一端用于连接具有外胶皮与芯线的一线缆,另一端用于对接具有板端导电端子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结合部以及对接部。结合部具有结合部外抵墙、结合部内抵墙、结合部桥接臂与结合引导槽孔。结合部外抵墙与结合部内抵墙均具有刃体,且与结合部桥接臂连接。结合部桥接臂位于结合部外抵墙与结合部内抵墙上方。结合引导槽孔可引导线缆,由上向下进入结合部外抵墙与结合部内抵墙,并经由刃体,破坏线缆的外胶皮,而使线缆局部的芯线外露,以分别与结合部外抵墙与结合部内抵墙电性接触。对接部具有对接部外抵墙、对接部内抵墙、对接部桥接臂与对接引导槽孔。对接部桥接臂位于对接部外抵墙与对接部内抵墙下方,且跟对接部外抵墙与对接部内抵墙连接,并具有夹持结构。板端连接器的板端导电端子可藉由对接引导槽孔的引导,穿过对接部外抵墙进入对接部桥接臂,并经由夹持结构的夹持,而与对接部桥接臂电性接触。
[0009]可选择性地,结合引导槽孔贯穿结合部外抵墙、结合部内抵墙与结合部桥接臂。刃体自结合引导槽孔的孔壁延伸出。刃体为成对且相对设置的尖块,分别设置于结合引导槽孔左右两侧的孔壁。对接引导槽孔贯穿对接部外抵墙与对接部桥接臂且朝外开放。夹持结构自对接引导槽孔的孔壁延伸出。夹持结构为成对且相对设置的凸块,分别设置于对接引导槽孔孔壁的左右两侧。结合部内抵墙与对接部内抵墙设置于同一墙体。
[001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端导电端子设置有可破坏线缆外胶皮的刃体,能使线缆局部外露的芯线与线端导电端子电性接触,以简化结合线缆与线端连接器的程序。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线端导电端子还具有结合引导槽孔以及夹持结构。结合引导槽孔用于引导线缆与线端导电端子结合,俾在不使用焊接或压接等结合方式下,完成线缆与线端连接器的结合。夹持结构用以夹持与线端导电端子对接的板端导电端子,以维持与板端导电端子的对接关,使两端子间的电性讯号能顺利传输。
【附图说明】
[0011]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具有两组线端导电端子。
[0012]图2显示为图1所示线端连接器的分解图。
[0013]图3显示为图1所示线端连接器与线缆结合后的示意图。
[0014]图4显示为图3中以A-A线段截切后的剖面图。
[0015]图5显示为图1所示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的过程示意图。
[0016]图6显示为图5中以B-B线段截切后的剖面图。
[0017]图7显示为图6所示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后的剖面图。
[0018]图8显示为图5中省略线端连接器绝缘座体的示意图。
[0019]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本实施例具有六组线端导电端子。
[0020]图10显示为图9所示线端连接器与线缆结合后的示意图。
[0021]组件标号说明
[0022]I 线端连接器
[0023]11 绝缘座体
[0024]111 卡线块
[0025]1111倾斜坡面
[0026]112端子槽
[0027]113容线槽
[0028]114弹性壁
[0029]12线端导电端子
[0030]121结合部
[0031]1211结合部外抵墙
[0032]12111刃体
[0033]1212结合部内抵墙
[0034]12121刃体
[0035]1213结合部桥接臂
[0036]1214结合引导槽孔
[0037]12141引导坡面
[0038]122对接部
[0039]1221对接部外抵墙
[0040]1222对接部内抵墙
[0041]1223对接部桥接臂
[0042]12231夹持结构
[0043]1224对接引导槽孔
[0044]2线缆
[0045]21外胶皮
[0046]22芯线
[0047]3板端连接器
[0048]31板端导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以下内容将搭配图式,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尤其是,于图式中各个组件的比例关及相对位置仅具示范性用途,并非代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实际状况。
[0050]为使线端连接器能够有效结合线缆,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线端连接器,请一并参阅实用新型图式中的图1至图10。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线端连接器I两端分别被定义为结合端与对接端,其中,结合端用于结合具有外胶皮21与芯线22的线缆2,对接端用于对接具有板端导电端子31的板端连接器3。本实用新型的线端连接器I还包括有绝缘座体11以及至少一组线端导电端子12。绝缘座体11凸设有卡线块111且凹设有端子槽112与容线槽113。卡线块111设置于容线槽113的上方,用于卡抵容设于容线槽113的线缆2,以将线缆2定位于容线槽113中,以维持线端连接器I与线缆2的结合。关于线端导电端子的设置数量,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线端连接器I设置有两组线端导电端子12,但于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线端连接器I设置有六组线端导电端子12,但不以此为限,仍可视情况增减线端导电端子12的设置数量。
[0051]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在线缆2与线端连接器I结合时,线缆2会由上向下朝线端连接器I的结合端移动,直到容设进入绝缘座体11的容线槽113。在线缆2的移动过程中会迫使卡线块111侧向移位,以形成移动通路使线缆2能够顺利进入容线槽113中。在线缆2进入容线槽113后,卡线块111会返回初始位置以对线缆2提供卡抵,而限制线缆2往上移动,以阻止线缆2离开容线槽113。
[0052]因此,如图2所示,卡线块111可具有朝外的倾斜坡面1111,俾引导线缆2由上向下进入容线槽113。线端连接器I的绝缘座体11向上延伸出弹性壁114,卡线块111可设置于弹性壁114上,藉由弹性壁114的弹性变形,使卡线块111能够顺利侧向移位,而让线缆2容设进入容线槽113中。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绝缘座体11可具有多个卡线块111,所述多个卡线块111可分别交错或相对设置于容线槽113的左右两侧,以在容线槽113两侧的上方,卡抵定位线缆2。
[0053]线端导电端子12可由单一金属材料制成,且可置入绝缘座体11的端子槽112中。本实用新型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