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变频式压缩机组和制冷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280942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冷表面形成的湿负荷分开独立处理,在热表面所在的第一空间通过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冷却,在冷表面所在的第二空间内通过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除湿,对电抗模块的冷却效果不再依赖于变频器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避免变频器外部空气强制循环方案中电抗模块冷却不足的问题,利于保障变频器的安全可靠运行。
[003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3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3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涉及的变频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及其涉及的变频器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去除部分风道壁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7]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其中未示出与逆变模块连接的第三冷却流路及与第三冷却流路连接的主制冷回路。
[0038]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与逆变模块连接的第三冷却流路及与第三冷却流路连接的主制冷回路。
[0039]图1至图5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0040]10,变频器;
[0041]11,第一空间;
[0042]12,第二空间;
[0043]13,电抗模块;
[0044]14,整流模块;
[0045]15,逆变模块;
[0046]16,第一风道;
[0047]17,第二风道;
[0048]20、30,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
[0049]21、31,第一冷却流路;
[0050]21A,第一冷却流路的进口;
[0051]211、311,第一节流装置;
[0052]212、312,第一换热器;
[0053]212B,第一换热器的出口;
[0054]213、313,第一风机;
[0055]214、314,第二换热器;
[0056]214A,第二换热器的进口;
[0057]214B,第二换热器的出口;
[0058]215、315,第二风机;
[0059]22、32,第二冷却流路;
[0060]221、321,第二节流装置;
[0061]23、37,第一压缩机;
[0062]24、38,第三换热器;
[0063]25,第三节流装置;
[0064]26,第四换热器;
[0065]33,第二压缩机;
[0066]34,第五换热器;
[0067]35,第四节流装置;
[0068]36,第六换热器;
[0069]39,第三冷却流路;
[0070]391,第五节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7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72]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73]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涉及的变频器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变频器包括电抗模块、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第一空间内设置有电抗模块,第二空间内设置有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电抗模块具有热表面,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具有冷表面。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流路,第一冷却流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其中,第一换热器用于对第一空间进行冷却,第二换热器用于对第二空间进行除湿。
[0074]以下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75]第一实施例
[007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涉及的变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及其涉及的变频器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去除部分风道壁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77]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针对的变频器10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11和第二空间12。变频器包括电抗模块13、整流模块14和逆变模块15。其中,电抗模块13具有热表面,整流模块14和逆变模块15具有冷表面。电抗模块13及其热表面位于第一空间11内。整流模块14和逆变模块15及相应的冷表面位于第二空间12内。
[0078]第一实施例中,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20包括第一冷却流路21。第一冷却流路21包括第一换热器212和第二换热器214。其中,第一换热器212用于对第一空间11进行冷却,第二换热器214用于对第二空间12进行除湿。
[0079 ]该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将变频器1内部的电抗模块13的热表面形成的热负荷和整流模块14和逆变模块15的冷表面形成的湿负荷分开独立处理,在热表面所在的第一空间11使用第一换热器212进行换热冷却,在冷表面所在的第二空间12使用第二换热器214进行换热除湿,对电抗模块13的冷却效果不再依赖于变频器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变频器外部空气强制循环方案造成的电抗模块冷却不足的问题,利于保障变频器10的安全可靠运行。
[0080]优选地,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20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冷却流路21内的冷却流体流量的控制装置。设置控制装置可以对第一换热器212和第二换热器214的换热量进行调节。
[0081]第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换热器212和第二换热器214串联连接。该设置可以使第一换热器212和第二换热器214共用控制装置,减少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的控制对象,使得控制简单化,更加利于第一冷却流路21上的流量控制。
[0082]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器214连接于第一换热器212的下游。对整流模块14和逆变模块15所在的第二空间12进行除湿相对于对电抗模块13所在的第一空间11进行冷却所需的换热量较少,将第二换热器214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12的下游,可以利用第一换热器212与第一空间11换热后的剩余换热量,并且利于避免因最小加工尺寸受限而造成的第二空间内的换热器换热量偏大的问题。
[0083]如图1所示,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20还包括第一风机213。第一风机213用于使第一空间11内的空气分别流经第一换热器212和电抗模块13的热表面。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20还包括第二风机215。第二风机215用于使第二空间12内的空气分别流经第二换热器214和整流模块14和逆变模块15的冷表面。第一风机213或第二风机215的设置利于各自所在空间内部的空气流动,强化换热效果。
[0084]第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变频器10还包括第一风道16。第一风道16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第一空间11连通。第一风机213用于使空气在第一风道16与第一空间11内循环。变频器10还包括第二风道17。第二风道17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与第二空12间连通。第二风机215用于使空气在第二风道17与第二空间12内循环。第一风道16或第二风道17的布置利于第一风机213和第二风机215对各自所在空间的空气流动进行引导。
[0085]优选地,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布置于变频器10的柜体外部。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13和第一换热器212位于第一风道16内。第二风机215和第二换热器214位于第二风道17内。该设置使第一空间11和第二空间12内的空气流动顺畅,变频器冷却除湿系统20的组成部分可以基本不占用变频器10的内部空间。<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