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件及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380018阅读:来源:国知局
多个步骤可以被省略或以其他方式代替。例如,在步骤SO中,也可以将主管I插装至管连接件2中。
[0053]如图示地,本实用新型在主管I的两端均设有管连接件2,并能够在设置纤维纱线4时通过改变与主管I和管连接件2的相对运动方向而连续地铺设或缠绕。
[0054]在上述制造方法中,步骤SI用于包覆纤维复合材料层3,具体地,使得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与所述主管I至少具有沿轴向的相对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纤维纱线41在设置于所述主管I的两端的所述管连接件2之间连续往复地铺设在所述主管I和所述管连接件2上形成轴向纤维31,其中,在所述释放端沿从所述主管I向所述管连接件2方向越过该管连接件2的所述凹槽21时使得第二纤维纱线42沿周向缠绕于所述轴向纤维31,并形成为用于将所述轴向纤维31锁定至所述管连接件2的所述凹槽21内的第一周向纤维32。
[0055]从而,在上述包覆纤维复合材料层3的步骤SI中,利用单独的第一周向纤维32将轴向纤维31锁定在管连接件2的凹槽21内,从而能够连续往复的铺设轴向纤维31,有效提高了管状件2的制造效率,同时在不影响内管的淬硬性能的前提下保证了管连接件2的连接强度。
[0056]可以理解的是,尽管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与主管I仅具有沿轴向的相对运动,使得形成为轴向纤维31的第一纤维纱线41沿轴向往复地铺设在主管I和管连接件2上,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例如,形成轴向纤维31的第一纤维纱线41也可以以一定螺旋角(0°?90°)缠绕在主管I和管连接件2上,同样能够连续往复地铺设轴向纤维31并利用第一周向纤维32锁定。然而,螺旋缠绕会对铺设效率产生一定影响,相比而言,轴向纤维31沿主管I的轴向延伸,便于(例如,利用多个缠丝头)同时地铺设第一纤维纱线41,有效提高了纤维铺设效率和管状件制造效率。该轴向纤维便于均匀地铺设,并在轴向极大地发挥其抗拉伸性能。
[0057]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I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
[0058]S1-1.使得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即从缠丝头6释放出的纤维纱线4的靠近该缠丝头6的一端,下同)与主管I和设置于该主管I的端部的管连接件2具有沿轴向的相对运动,以使第一纤维纱线41沿轴向铺设在主管I和管连接件2上形成轴向纤维31。在该子步骤中,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上述相对运动,例如,可以将主管I和管连接件2固定于缠绕轴5上(如图3a所示),并使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在缠丝头6的带动下沿轴向运动,以形成所述轴向纤维31。在此之前,可以首先通过如喷涂快速固化树脂胶的方式将第一纤维纱线41的端头固定于主管I外壁的起始铺设位置A处,如图3b所示。并且,如图4所示,可以在环形结构上均匀地设置多个缠丝头6,以能够同时地铺设多条第一纤维纱线41,有效提高效率。
[0059]S1-2.在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越过管连接件2的凹槽21时,使得第二纤维纱线42沿周向缠绕于轴向纤维31,并形成为用于将该轴向纤维4锁定至管连接件2的凹槽21内第一周向纤维32。在该子步骤中,可以以多种方式缠绕形成第一周向纤维32。例如,可以锁定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并使主管I和管连接件2在缠绕轴5带动下旋转,以形成所述第一周向纤维32,如图3b所示。
[0060]之后,如图3c所示,固定主管I和管连接件2,使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沿轴向向另一端运动;如图3d所示,在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越过管连接件2的凹槽21时,锁定第一纤维纱线41的释放端,并使主管I和管连接件2在缠绕轴5带动下旋转,以形成所述第一周向纤维32;如图3e和图3f所示,重复上述过程,其中,每次缠绕第一周向纤维32的凹槽21可以不同。从而,完成轴向纤维31的铺设。
[0061]结合图3g和图5所示,在铺设轴向纤维31后,可以利用第三纤维纱线43沿周向缠绕于轴线纤维31,并形成为位于管连接件2的朝向主管I的端口周围的第二周向纤维33,以使所述轴向纤维31具有预应力。在该子步骤中,所使用的缠丝头及其释放的第三纤维纱线43可以由缠绕所述第一周向纤维32的缠丝头和第二纤维纱线42径向位移而得到。
[0062]进一步地,包覆纤维复合材料层3的步骤SI还可以包括:子步骤S1-3.使得第一纤维纱线41缠绕于轴向纤维31、第一周向纤维32及第二周向纤维33上以形成螺旋纤维。类似地,在该子步骤中,所使用的缠丝头6及其释放的纤维纱线4可以为铺设所述轴向纤维31的同一组缠丝头6和第一纤维纱线41。并在缠绕过程中,例如,可以使主管I和管连接件2在缠绕轴5带动下旋转,同时缠丝头6沿轴向移动并释放,纱线纤维4,以螺旋缠绕形成所述螺旋纤维。
[0063]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4]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65]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管状件,该管状件包括主管(1)、分别设置于该主管(I)的两端的管连接件(2)以及包覆于所述主管(I)和所述管连接件(2)的外周面上的纤维复合材料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连接件(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凹槽(21),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层(3)包括在所述管连接件(2)之间连续往复地铺设在所述主管(I)和所述管连接件(2)上的轴向纤维(31)和沿所述主管(I)的周向缠绕于该轴向纤维(31)上的第一周向纤维(32),该第一周向纤维(32)位于所述凹槽(21)内以将所述轴向纤维(31)锁定至所述管连接件(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纤维(31)沿所述主管(I)的轴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层(3)还包括缠绕于所述轴向纤维(31)和/或所述第一周向纤维(32)上的螺旋纤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纤维(31)和所述螺旋纤维由同一组纤维纱线(4)连续地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连接件(2)的靠近所述主管(I)的端部外周面形成为沿朝向该主管(I)的方向渐缩的圆锥台面,该圆锥台面的锥度为1:5.8?1:1.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连接件(2)同轴地对接至所述主管(I)的端部,且该管连接件(2)与所述主管(I)具有相同的内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连接件(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布置的多个台阶部(22)以在相邻所述台阶部(22)之间形成所述凹槽(21),至少两个所述台阶部(22)的远离所述主管(I)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周向纤维(3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状件,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台阶部(22)沿轴向依次排列于所述管连接件(2)的外周面上并分别形成为圆锥台形,且该圆锥台形的大端朝向远离所述主管(I)的一侧。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连接件(2)的朝向所述主管(I)的端口周围设置有沿周向缠绕于所述轴向纤维(31)上的第二周向纤维(33),以使所述轴向纤维(31)具有预应力。10.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输送系统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件,该管状件通过所述管连接件(2)依次对接形成输送线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管状件领域,公开了一种管状件及输送系统,所述管状件包括主管(1)、分别设置于该主管(1)的两端的管连接件(2)以及包覆于所述主管(1)和管连接件(2)的外周面上的纤维复合材料层(3),所述管连接件(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凹槽(21),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层(3)包括在管连接件(2)之间连续往复地铺设在主管(1)和管连接件(2)上的轴向延伸的轴向纤维(31)和沿主管(1)的周向缠绕于该轴向纤维(31)上的第一周向纤维(32),该第一周向纤维(32)位于所述凹槽(21)内以将轴向纤维(31)锁定至管连接件(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状件便于快速制造,并能使主管(1)与管连接件(2)可靠连接。
【IPC分类】B32B33/00, B32B5/26, F16L9/14, B32B5/12, B32B3/30, B32B1/08
【公开号】CN205291729
【申请号】
【发明人】刘延斌, 郭伦文, 蒋凯歌, 李飞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8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