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发散均匀光源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87426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可发散均匀光源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发散均匀光源的发光装置,尤指一种用于车后视镜,可发散均匀光线的提醒驾驶人车后侧有来车进入盲点区域的警示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车侧安装的车后视镜,可用于观察车侧后方道路状况,而让驾驶人可事先预判车侧后方是否有来车接近。由于驾驶人在观看车后视镜时,在车辆二侧后方存在着观察上无法以车后视镜见及的盲点区域,故于市面上发展出一种具有盲点警示光源的车后视镜,其系于车后视镜的壳体中设置灯泡形式之发光件,且于车后视镜的镜面上形成一透光区间,灯泡对齐透光区间且电性连接至车辆后端二侧所设置的传感器,藉此,当车辆二侧后方有来车进入盲点区域时,即可以传感器所感应到的讯号驱动灯泡发光,藉此提醒驾驶人有所警觉。时至今日,此种具有盲点警示光源的车后视镜之发光件,则进一步以节能形式的LED灯加以取代,并以驱动电路连接至车辆后端二侧所设置的传感器,而当传感器感应到车辆二侧后方有车辆进入盲点区域时,即驱动LED灯发光,藉此提醒驾驶人,以避免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变换车道或转弯时与车侧后方来车产生碰撞意外。
[0003]上述盲点警示光源设置于车后视镜中,虽可提供驾驶人在变换车道或转向前,藉由车后视镜的LED灯是否发光,来判断车侧盲点区域是否有车辆进入,而让驾驶人能及时预作反应。然而,LED灯所发出的光线,系形成直线射出的点光源光线非常刺眼,尤其在夜间环境中,眼睛的瞳孔张大,LED灯直射出来的光线,如未作均匀化处理,而突然刺激驾驶人眼睛,即可能造成驾驶人紧张,而反射动作的转动方向盘,如此极易导致车辆失控及发生不可预期的交通事故,因此,目前利用LED灯作为盲点警示光源的车后视镜,仍存在着LED灯光线刺眼问题,有待相关业者研究创新加以改善。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发散均匀光源的发光装置,包括一透光罩,透光罩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一容室形成在第一端面,容室界定出与第二端面隔开的一作用面,多个折射单元形成在作用面,各折射单元包括多个底边及与多个底边隔开的一第一端部,多个底边与第一端部之间形成多个光折射面,各光折射面分别与作用面之间形成非平行、非垂直的一第一夹角,任意相邻的二底边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多个光扩散粒子位于作用面至第二端面之间,且多个光扩散粒子位于多个折射单元中,及包括一发光件,发光件与透光罩结合一起,发光件包括电性连接的一第一 LED灯,第一 LED灯位于容室内且朝向作用面,第一 LED灯产生的光源通过透光罩的多个光折射面后产生第一次折射,再通过多光扩散粒子再产生第二次折射而扩散成均匀光线通过第二端面。
[0005]本实用新型特点即藉由透光罩对于第一LED灯发出的直射光线进行多重折射,SP第一 LED灯的直射光线经由透光罩的折射单元之多个光折射面产生第一次折射,及通过透光罩中光扩散粒子而产生第二次折射作用,因而可向外射出均匀柔和的面光源光线,藉此,可避免LED灯直线射出的光线对于眼睛产生强烈刺激。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发散均匀光源的发光装置,包括一透光罩,透光罩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一容室形成在第一端面,容室界定出与第二端面隔开的一作用面,多个折射单元形成在作用面,各折射单元包括多个底边及与多个底边隔开的一第一端部,多个底边与第一端部之间形成多个光折射面,各光折射面分别与作用面之间形成非平行、非垂直的一第一夹角,任意相邻的二底边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多个光扩散粒子位于作用面至第二端面之间,且多个光扩散粒子位于多个折射单元中,透光罩系要被安装于一车后视镜且对齐车后视镜中所设置的一镜子的一透光区间,及包括一发光件,发光件与透光罩结合一起,发光件包括电性连接的一第一 LED灯,第一 LED灯位于容室内且朝向作用面,第一 LED灯产生的光源通过透光罩的多个光折射面后产生第一次折射,再通过多光扩散粒子再产生第二次折射而扩散成均匀光线通过第二端面及透光区间。
[0007]本实用新型结合在车后视镜中,形成具有盲点警示光源的车后视镜结构,可藉由透光罩对于第一LED灯发出的直射光线进行多重折射作用,而可由镜子的透光区间向外射出均匀柔和的警示光线,因此,可达到不刺激驾驶人眼睛的提醒驾驶人注意车辆二侧后方有来车进入盲点区域,使驾驶人能稳定的预作准备及反应。
[0008]其中,第一LED灯对齐任意一个折射单元的第一端部。
[0009]其中,任意相邻的二个折射单元共有一底边,多个相邻的折射单元共有的多个底边一端连接形成一第二端部,第一LED灯对齐任意一个第二端部。
[0010]其中,发光件进一步包括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二LED灯,多个第二LED灯位于容室中且间隔排列的环绕在第一LED灯的外周围,且每一个第二LED灯各自与第一LED灯隔开的距离均相等,任意相邻的二个折射单元共有一底边,多个相邻的折射单元共有的多个底边一端连接形成一第二端部,各第二 LED灯分别与各第一或各第二端部的其中一者对齐。
[0011]其中,多个折射单元在容室的作用面分布数量为每平方公分的作用面包括8个至143个折射单元。
[0012]其中,每一个折射单元由第一端部至作用面的垂直距离Hl与作用面至第二端面的垂直距离H2比值范围介于1.2:1至1.8:1。
[0013]其中,每一个折射单元由第一端部至作用面的垂直距离Hl与每一底边长度的比值范围介于1:2.7至1.3:1。
[0014]其中,各折射单元任意相邻的二底边之间所形成的第二夹角介于60°至135°。
[0015]其中,各折射单元的任意相邻的二底边之间所形成的第二夹角为120°。
[0016]其中,任意一光折射面至作用面的第一夹角范围介于40°至80°。
[0017]其中,任意一光折射面至作用面的第一夹角为60°±2°。
[0018]其中,透光罩以重量百分比计,由0.25 % -30 %的光扩散粒子与70 % -99.75 %的透光材料所组成。
[0019]其中,透光罩以重量百分比计,由3% -10 %的光扩散粒子与90 % -97 %的透光材料所组成。
[0020]其中,透光罩以重量百分比计,由5%的光扩散粒子与95%的透光材料所组成。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发散均匀光源的发光装置,包括一透光罩,包括隔开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一容室形成在第一端面,容室界定出与第二端面隔开的一作用面,多个折射单元形成在作用面,各折射单元包括多个底边及与多个底边隔开的一第一端部,多个底边与第一端部之间形成多个光折射面,各光折射面分别与作用面之间形成非平行、非垂直的一第一夹角,任意相邻的二底边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多个光扩散粒子位于作用面至第二端面之间,且多个光扩散粒子位于多个折射单元中,透光罩配置成与一车后视镜且对齐车后视镜中所设置的一镜子的一透光区间,一发光件,与透光罩结合一起,发光件包括电性连接的一第一 LED灯,第一 LED灯位于容室内且朝向作用面,第一 LED灯产生的光源通过透光罩的多个光折射面后产生第一次折射,再通过多光扩散粒子再产生第二次折射而扩散成均匀光线通过第二端面及透光区间。
【附图说明】
[0022]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装设于车后视镜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24]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透光罩局部正视图。
[0025]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产生面光源的状态图。
[0026]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与镜片组组合的立体图。
[0027]图6为图5的6-6剖线剖视图。
[0028]图7为图6中圈线部位的放大图。
[0029]图8显示LED灯发出的直射光线经由透光罩的折射单元的光折射面及光扩散粒子的多重折射作用后,形成均匀柔和面光源形式之光线向外射出示意图。
[0030]图9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型式发光装置的透光罩中包括不同型式折射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0031]图10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型式透光罩中包括不同型式折射单元的局部正视图。
[0032]图11显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包括另一型式折射单元产生面光源的状态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10-车后视镜;12-壳体;13-开口; 14-容置空间;15-镜片组;16-镜片座;18-第一面;20-第二面;22-窗口 ; 24-结合部;25-扣片;26-卡钩;28-发光装置;30-发光件;32-电路板;34-第一 LED灯;36-第二 LED灯;37-切边;38-透光罩;40-第一端面;42-第二端面;43-容室;44-墙面;45-第一凹部;46-作用面;47-第二凹部;48-内壁面;50-切边;52-折射单元;53-光扩散粒子;54-光折射面;55-第一夹角;56-第一端部;57-第二端部;58-底边;59-侧边;60-固定部;61-第二夹角;62-遮盖;64-第一表面;66-第二表面;67-穿孔;68-第一周面;70-第二周面;72-收纳室;73-底面;74-第一凹槽;75-第二凹槽;76-定位部;78-卡钩;80-扣片;82-扣部;84-镜子;86-透光区间;88-中间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