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便节能温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69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轻便节能温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技术,具体是一种轻便节能温室。
背景技术
本轻便节能温室技术,是在本人的《轻便型腔囊式日光温室》(专利号ZL022105360)专利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龙骨弧度均匀并带有压膜槽和腔囊保温被。
传统温室的保温被为实心,依靠机械或人工卷动保温被,连栋温室横跨的立柱之间以硬式的横梁支撑,遮阳幕功能单一。在现有技术中,连栋温室保温效果不理想,冬季生产需要人工加温,夏季室内温度高,不利于生产。保温被沉重,迫使温室结构坚固,浪费材料,不便于操作,温室造价高。传统温室的混凝土砖墙不便于温室的移动,并存在建筑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便节能温室,不仅保温性能好、造价低,同时带来温室结构、性能多方面改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主要由“腔囊保温被”、“叠被索轮组”、“弦梁”、“遮阳保温幕”、立柱、纵梁(承重梁)、“复合龙骨”、复合梁、薄膜构成。立柱支撑纵梁,纵梁承载复合龙骨,复合梁连接复合龙骨,薄膜在复合龙骨上方。腔囊保温被设于温室内的上部及四周,叠被索轮组设于保温被上方,弦梁设于温室横跨内,遮阳保温幕设于复合龙骨下方。
所述“腔囊保温被”由囊壁、不流动空气、间隔层组成。囊壁之间设不流动空气,不流动空气中设间隔层,间隔层分直面和曲面两种。囊壁由封闭层和反射层构成,反射层设在封闭层的中间,囊壁可以是多层复合,保温被可以设多层腔囊。不流动空气具有隔热性,封闭层具有不透气性,反射层具有反射长光波性能。不流动空气、封闭层、反射层针对温室的传导、缝隙和辐射三种散热形式进行保温。
所述“叠被索轮组”由定滑轮、动滑轮、托轮线、驱动线、固定点、线轴和叠被机械构成。托轮线为固定线,动滑轮在托轮线上,动滑轮下方悬吊保温被,驱动线设在托轮线和保温被之间,其中一边的动滑轮与驱动线固定(固定点),叠被机械操纵线轴拉动驱动线,驱动线通过固定点带动该动滑轮,其它动滑轮连带保温被随着运动。在温室的纵向每间隔一定距离设一组该装置,利用叠被机械操作线轴统一拉动驱动线往复运动,保温被随着叠起与覆盖。将温室横跨的托轮线、驱动线分别设为一条直线,在横跨两端设线轴,将每块保温被串联起来,即可统一操作保温被。
所述“弦梁”由横拉索、斜拉索、悬吊线、地锚组成。横拉索设于温室横跨的立柱之间的上端,悬吊线设于横拉索的中间,每条横拉索之间通过立柱首尾相连,构成一条直线。两条斜拉索分别设于温室横跨两端,其上端在立柱上端,并与横拉索相连,下端向外与地锚相连。弦梁起到控制立柱作用。
所述“遮阳保温幕”由幕布、幕卷、托幕线组成,设于复合龙骨的下方。幕布由封闭层和反射层构成,反射层设于封闭层中间。托幕线固定在复合龙骨的两端,龙骨与托幕线形成弓弦关系。幕布和幕卷在托幕线上,对应的两块幕布上边封闭在一起,下边分别设幕卷,利用机械装置操纵幕卷带动幕布或利用“叠被索轮组”操作幕布。冬季遮阳保温幕随保温被操作顺序操作,起到保温作用,夏季与冬季相反操作,起到遮阳作用。同时托幕线起到增强龙骨强度的作用。
所述“复合龙骨”是在龙骨上复合压膜槽,塑料薄膜固定在复合龙骨上,压膜槽参与承重,增强龙骨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保温效果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省材料,温室造价低。该保温被取代传统温室的砖土墙,避免了建筑污染;无墙体温室具有可移动性,解决了温室的轮作倒茬问题;保温被设在室内,增强温室的抗风、抗雪、抗雨、放火能力。


图1.本实用新型轻便节能温室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腔囊保温被囊壁与遮阳保温幕幕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叠被索轮组与腔囊保温被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轻便节能温室外观示意图。
图中1.囊壁,2.不流动空气,3.间隔层,4.定滑轮,5.动滑轮,6.托轮线,7.驱动线,8.固定点,9.线轴,10.横拉索,11.斜拉索,12.悬吊线,13.地锚,14.幕布,15.幕卷,16.托幕线,17.立柱,18.纵梁,19.复合龙骨,20.复合梁,21.薄膜,101.封闭层,102.反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及原理进一步说明。
图1-3所示,轻便节能温室主要由腔囊保温被、叠被索轮组、弦梁、遮阳保温幕、立柱(17)、纵梁(18)、复合龙骨(19)、复合梁(20)、薄膜(21)构成。立柱(17)支撑纵梁(18),纵梁(18)承载复合龙骨(19),复合梁(20)连接复合龙骨(19),薄膜(21)在复合龙骨(19)上。腔囊保温被设于温室内的上部及四周,叠被索轮组设于保温被上方,弦梁设于温室的横跨内,遮阳保温幕设于复合龙骨(19)下方。
其中所述“腔囊保温被”由囊壁(1)、不流动空气(2)、间隔层(3)组成。囊壁(1)之间设不流动空气(2),不流动空气(2)中设间隔层(3),囊壁(1)由封闭层(101)和反射层(102)构成,反射层(102)设在封闭层(101)的中间,保温被可以设多层腔囊,其囊壁(1)可以多层复合。不流动空气具有隔热性、封闭层具有不透气性、反射层具有反射长光波性能,不流动空气、封闭层、反射层针对温室的传导、缝隙、辐射三种散热形式进行保温。
所述“叠被索轮组”由定滑轮(4)、动滑轮(5)、托轮线(6)、驱动线(7)、固定点(8)、线轴(9)和叠被机械构成。托轮线(6)为固定线,动滑轮(5)在托轮线(6)上,动滑轮(5)下方悬吊保温被,驱动线(7)设在托轮线(6)和保温被之间,其中一边的动滑轮(5)与驱动线(7)固定(固定点),叠被机械操纵线轴(9)拉动驱动线(7),驱动线(7)通过固定点(8)带动该动滑轮,其它动滑轮连带保温被随着运动。在温室的纵向每间隔一定距离设一组该装置,利用叠被机械操作线轴(9)统一拉动驱动线(7)往复运动,保温被随着叠起与覆盖。将温室横跨的托轮线(6)、驱动线(7)分别设为一条直线,在横跨两端设线轴(9)和叠被机械,将每块保温被串联起来,即可统一操作保温被。
所述“弦梁”由横拉索(10)、斜拉索(11)、悬吊线(12)、地锚(13)组成。横拉索(10)设于温室横跨的立柱(17)之间的上端,悬吊线(12)设于横拉索(10)的中间,每条横拉索(10)之间通过立柱(17)首尾相连,构成一条直线;两条斜拉索(11)分别设于温室横跨两端,其上端在立柱(17)的上端,并与横拉索(10)相连,下端向外与地锚(13)相连。弦梁起到控制立柱作用。
所述“遮阳保温幕”由幕布(14)、幕卷(15)、托幕线(16)组成,设于复合龙骨(19)的下方。幕布由封闭层(101)和反射层(102)构成,反射层(102)设于封闭层(101)中间。托幕线(16)固定在复合龙骨(19)的两端,龙骨与托幕线(16)形成弓弦关系。幕布(14)和幕卷(15)在托幕线(16)上,对应的两块幕布(14)上边封闭在一起,下边分别设幕卷(15)。利用机械装置操纵幕卷(15)带动幕布(14)开合,也可以利用“叠被索轮组”操作幕布(14)。冬季遮阳保温幕随保温被操作顺序操作,起到保温作用,夏季与冬季相反操作,起到遮阳作用。同时托幕线起到增强龙骨强度的作用。
所述复合龙骨(19)是在龙骨上复合压膜槽,塑料薄膜(21)固定在复合龙骨(19)上。压膜槽参与承重,增强龙骨强度。
权利要求1.一种轻便节能温室,主要由“腔囊保温被”、“叠被索轮组”、“弦梁”、“遮阳保温幕”、立柱、纵梁、“复合龙骨”、复合梁、薄膜构成,立柱支撑纵梁,纵梁承载复合龙骨,复合梁连接复合龙骨,薄膜在复合龙骨上方,其特征在于腔囊保温被设于温室内的上部及四周,叠被索轮组设于保温被上方,弦梁设于温室的横跨内,遮阳保温幕设于复合龙骨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便节能温室,其特征是腔囊保温被的囊壁之间设不流动空气,不流动空气中设间隔层,间隔层分直面和曲面两种,囊壁由封闭层和反射层构成,反射层设在封闭层的中间,保温被可以设多层腔囊,其囊壁可以多层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便节能温室,其特征是叠被索轮组的托轮线为固定线,动滑轮在托轮线上,动滑轮下方悬吊保温被,驱动线设在托轮线和保温被之间,其中一边的动滑轮与驱动线固定,叠被机械操纵线轴拉动驱动线,驱动线通过固定点带动该动滑轮,其它动滑轮连带保温被随着运动,驱动线往复运动则保温被随着叠起与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便节能温室,其特征是弦梁的横拉索设于温室横跨的立柱之间的上端,悬吊线设于横拉索的中间,每条横拉索之间通过立柱首尾相连,构成一条直线,两条斜拉索设于温室横跨两端,其上端分别设于两端立柱的上端并与横拉索相连,下端向外与地锚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便节能温室,其特征是遮阳保温幕设于复合龙骨的下方,幕布由封闭层和反射层构成,反射层设于封闭层中间,托幕线固定在复合龙骨的两端,龙骨与托幕线形成弓弦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便节能温室,其特征是所述复合龙骨是在龙骨上方复合压膜槽,塑料薄膜固定在复合龙骨上。
专利摘要一种轻便节能温室,主要由腔囊保温被、叠被索轮组、弦梁、遮阳保温幕、立柱、纵梁、复合龙骨、复合梁、薄膜构成。立柱支撑纵梁,纵梁承载复合龙骨,复合梁连接复合龙骨,薄膜在复合龙骨上。腔囊保温被由囊壁、不流动空气、间隔层组成,囊壁之间设不流动空气,不流动空气中设间隔层,囊壁由封闭层和反射层构成,囊壁和不流动空气都参与保温;叠被索轮组由定滑轮、动滑轮、托轮线、驱动线、固定点、线轴和叠被机械构成,设于保温被上,带动保温被;弦梁由横拉索、斜拉索、悬吊线、地锚组成,设于温室的横跨内,起控制立柱作用;遮阳保温幕由幕布、幕卷、托幕线组成,设于复合龙骨下方,起遮阳和保温作用。本实用新型保温效果好、操作方便、造价低。
文档编号A01G9/22GK2852663SQ20052012840
公开日2007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9日
发明者姜兴胜 申请人:姜兴胜, 张广琴, 姜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