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内牛肝菌的增产方法

文档序号:379110阅读:9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森林内牛肝菌的增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森林内菌根性食用菌的增产技术。
背景技术
缘盖牛肝菌(Boletus appendiculatus)禾口小美牛肝菌(Boletus speciosus)、美 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均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价值很高的珍贵菌根性食用菌。 主要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inus yunanensis)等松科植物共生。在我国 云南、湖南、浙江等地及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有天然分布,但自然产量不高,其栽培难度 很大。到目前为止,尚无栽培成功的范例。采取省时高效的技术措施,提高自然分布地段缘 盖牛肝菌、小美牛肝菌、美味牛肝菌等(以下简称牛肝菌)产量,对于丰富林下高品质牛肝 菌资源,提升森林资源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各种牛肝菌的子实体的鉴别现有技术中已有介绍。例如缘盖牛肝菌子实体鉴别特征群集性,菌盖宽10-14cm,凸至平凸,干至湿,被 细垫状亚绒毛至细毡毛,幼时浅桃红至灰红色(9C5),受伤时,呈蓝色,黄褐至淡棕色 (6B3-6D4)、老化时,边缘很不规则,有时呈苍白粉红色,肉淡黄色,不变色,有轻微气味和柔 和味道,子实层附着亮黄色管孔,受伤时变蓝绿色。柄长7-llcm,宽4-5cm,棍棒状至锐短 棒状,基部宽达8cm,尖端细或短缺,亮至嫩黄色,上部(1/3)有明显网纹至细网纹,下部光、 淡黄色,近基部及基部白色,有时不规则变蓝色,内部淡黄色,不随老化而变色,幼时呈蓝色 至淡蓝色,基部褐粉红。孢子大小12-15Χ3,5-6μπι,窄椭圆型(参见http//sweetgum. nybg.org/vh/specimen.php ? irn = 886121 禾口文献 Ryman S, Holmasen. Svampar [M]. Interpublishing. Stockholm. 1998 224)小美牛肝菌子实体和菌根鉴别特征(参见Alexander Hanchett Smith及Harry D. Thiers 1904 年的描述 JAL :http://www. mushroomexpert. com/boletus_speciosus. html)菌盖8-15cm,半球形至凸,后变宽凸,边沿反卷至平坦,偶有麻点和大而不规则形凹 陷;表面干,无光泽,开始无毛,渐老时有纠结状丝物,边缘向内弯曲,全体亮红至玫瑰粉红, 或最终变暗而成葡萄酒色或更亮,或斑块状或通常黄色,受伤为黄色。肉厚,15-10mm,实,切 开时变火绒,苍白黄色,很快变蓝;气味不特别;遇KOH显橙色,遇FeSO4显灰色。菌管9-15mm 长,并生或下陷,菌柄上有下延线或网状组织,稍老时,菌柄常由亮黄色变成“蜜黄色”至“橄 榄黄至土黄色”,受伤时,立即显蓝色。孢子小,幼时略充满,污蓝色,成熟时变褐色,有时变 为暗红色。菌柄长5-13mm,顶部1. 5-4cm厚,基部棍棒状至窄截形,实,肉黄,至顶部苍白,上 半部或全菌柄表面细网状,上部色淡黄,基部和损伤处变红,受伤很快变蓝,基部常为铬黄 色。孢子印橄榄褐色,孢子11_15Χ3-4μπι,光滑,正面观窄椭圆形至拟纺缍形,末端稍尖。缘盖牛肝菌与马尾松形成的菌根形态特征外生菌根系统,1. 6-1. 9mm长,单轴或 二叉分叉,每IOmm有3-4根尖。主轴直径0. 2-0. 3mm,未分叉端0. 4-0. 6mm长,直,黄白色, 随时间推移变黄色,根尖白,对比不明显,肿胀,棒状。未分叉端光滑有光泽,清晰,菌丝套不 透明,皮层细胞不可见。
小美牛肝菌与马尾松形成的菌根形态特征外生菌根系统,长1. 5-1. 8mm,单轴或 二叉分枝,每IOmm有4根尖。主轴直径0. 2-0. 3mm,未分叉端0. 4-0. 6mm长,弯曲,初黄白 色,随后变黄,根尖白,对比不明显,肿胀,棒状。未分叉端光滑有光泽,清晰,菌丝套不透明, 皮层细胞不可见。二者菌索均少见,形态相似。直接源于外生菌根的菌索细(0. 25-0. Imm),稍远处菌 索则较粗,直径达2mm,菌根附近和子实体基部和附近菌丝白,在有限点位上常分叉,横切面 圆,表面光滑。菌丝套上所有菌丝无色,锁状联合缺,外层菌丝套层有一由分枝菌丝规则环 形排列形成的网格,菌丝直径4-5(8) μπι,细胞长22-23μπι,无色,菌丝连接角120°,菌隔 与壁同厚,细胞在中部轻微肿胀,细胞壁表面光滑。菌根化学反应——亮甲酚蓝下,深蓝色;40%甲醛液处理,只有菌丝套变灰绿色; 梅氏试剂下呈糊状;甲苯胺蓝下,深蓝色。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丰富林下菌根性食用菌资源是国内外林下食用菌资源研究和 开发热点之一。日本通过覆盖、补水、增加林内土壤和空气湿度等措施提高赤松林内松茸子 实体发生数量,具有一定效果(枯木熊人,川上嘉章.1” *林环境整备施业O效果一 "了力7 7裸地”林相敷施业,广岛县林试研报18,1983 :31-37]),美国西北林业实验站通 过间伐措施也能影响森林内鸡油菌产量。研究表明,强度间伐、移去菌根宿主植物会使子 实体减产,砍伐越多,产量降低越多。(David Pilz, Lorelei Norvell, Eric Danel 1. Randy Molina.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ly harvested Chanterelle Mushroom.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Portla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2003 :49_50)。国内弓明钦等通过封山保育措施提 高林内松茸产量有明显的效果。在云南保山自然出产松茸的林内,采取禁止人为过度干扰, 封山保育的方法使自然产量比对照提高2倍左右(弓明钦,王凤珍,陈羽等。保护松茸生态 环境促进松茸可持续发展——关于恢复与发展云南松茸的探讨[J].林业科学研究.2000, 5 :56-567)。但目前无人在出产牛肝菌的林分内实施促进增产的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旨在通过确定森林内牛肝菌菌根范围,鉴别和保留其宿主植物,去除 其它外生菌根菌及其宿主植物,补充牛肝菌菌根苗的方法,达到有效增加牛肝菌菌种在林 地中的频度和密度,从而提高其产量的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森林内菌根性食用菌的增产技术包括如下步骤1)在现有人工林或天然林内,鉴别和定位牛肝菌宿主植物及菌根分布区域;首先,根据牛肝菌子实体和菌根的鉴别特征,在牛肝菌产菇季节确定林地上牛肝 菌的实际分布范围,并在出菇点用醒目标志做好标记;或在非产菇季节,确定牛肝菌菌根的 实际分布范围,并做好标记;其次,根据牛肝菌子实体大致按圆周分布的特点,找到位于圆心附近的马尾松或 其它菌根植物个体;或者,在确定牛肝菌菌根的实际分布范围基础上,沿着与牛肝菌共生的 树木侧根或主根,找到树木根基和主干,再根据树木分类学知识,鉴定宿主植物种类;在牛肝菌子实体产菇季节,根据牛肝菌子实体在植物周围的分布情况,判断该植 物是否为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具体方法是,宿主植物周围有较密集且分布均勻的牛肝菌子实体,且无牛肝菌以外其它菌根菌子实体发生的植物,为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所说 牛肝菌子实体较密集,是指以该宿主植物为圆心的半径5米的圆周内至少在同一自然产菇 季节内找到10个以上缘盖牛肝菌、小美牛肝菌或美味牛肝菌子实体,否则视为不密集;再次,根据该宿主植物根系上共生的牛肝菌菌根纯度,决定是保留还是去除该宿 主;所说根系之牛肝菌菌根纯度的确定标准是,同一宿主树木根系中牛肝菌菌根总数占该 树木根系总菌根数量50%以上时,将此宿主植物当作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予以保留,否 则,当作非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予以伐除;2)森林内非目的宿主植物与非目的菌根菌菌根的无公害处理所述非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的处理方法是,首先,对森林内宿主植物按步骤1) 的方法准确鉴定后,采伐拟不再保留的非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并将砍伐之树干及树兜 移至林分以外;其次,将砍伐剩余的根系尽可能清除干净,并移至林外,再用不透光材料覆 盖所砍伐树木原树兜及根系所及范围;直至该区域之剩余菌根和土壤中残存之菌根和菌丝 失去生命活力。经上述处理形成的林隙,一方面,可以作为保留的目的菌根树种菌根根系自然延 伸的领域,成为新的牛肝菌占据的菌塘,进而使牛肝菌产量提高。另一方面,在上述新形成的林隙内,可以重新栽植接种了牛肝菌的马尾松或其它 树种的菌根苗,让其自然生长,或者采取促进菌根和树木发育的方法加速上述菌根苗的生 长。经2-3年保育管理后,此新栽培的菌根苗即可长出牛肝菌子实体。此后,牛肝菌菌种随 着宿主根系的延伸和菌根的发育即可占据这一新的林隙。上述不透光材料,宜用黑色材料,通常可以选用黑色塑料薄膜。黑色塑料覆盖的目 的,是让日光不能达到所覆盖的地表,同时通过黑色垫面吸光的原理,在夏季使之形成局部 高温,加速残存菌根的死亡。上述不透光材料覆盖的时间宜在20天以上。当对森林中宿主植物进行伐除和用不透光材料处理伐除后的树兜和林隙后,可以 栽种按照发明专利ZL03124830. 6公开的技术方案接种了牛肝菌的马尾松或其他树种的菌 根苗。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不透光材料覆盖伐除后的林隙时,优选覆盖的时间是90 天以上。采用这一更新处理技术,可以在现有出产牛肝菌的林地里,较快地扩大其菌种分 布范围和菌种的优势度,使林内牛肝菌菌塘联成片,进而大大提高牛肝菌的产量。通过上述 方法构建的牛肝菌林分,连续产菌年限预计可达30年以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在湖南桂东自然发生小美牛肝菌的马尾松林内,测定马尾松密度为每亩135株, 平均胸径14. 7cm,树高9. 8米。结合子实体采摘,用红色铁签标记小美牛肝菌着生处,确定 小美牛肝菌范围。根据小美牛肝菌在林内的分布格局,确定与小美牛肝菌共生的马尾松个体。凡马 尾松个体基部半径3米以内,有小美牛肝菌子实体10个以上,且分布较均勻的,确定为保留 树。经上述方法定位后,在此调查地,平均每亩共采伐103株马尾松株个体,每亩保留32株马尾松个体。然后,在清除了马尾松个体后留下的林穴内,用4丝厚的黑色塑料覆盖20天, 杂草及绿色植物均因黑暗而萎蔫死去。揭去塑料,栽植根据发明专利ZL03124830. 6公开的 技术方案接种了小美牛肝菌的马尾松菌根苗,栽植密度为3X3m。1年后检查,该林内原生长小美牛肝菌的范围内仍然生长出了小美牛肝菌。牛肝菌 菌根向新的区域扩展了 20-30cm。新栽的牛肝菌_马尾松菌根苗生长正常,菌根发育良好, 菌根分布区域直径扩大30cm左右。实施例2 在湖南桂东自然发生缘盖牛肝菌的马尾松林内,测定马尾松密度为每亩90株,平 均胸径17. 3cm,树高11. 3米。以马尾松个体为中心,用土壤柱形取样器在该个体东、南、西、 北4个方向,分别以30cm、60cm、90cm、120cm、150cm、180cm为半径取样,取样深度为0_40cm。 将土样柱取出,每个土样柱用一塑料盆装水浸泡2小时以上,再从分散的土样中仔细拣选 菌根,并在体视境下按牛肝菌菌根识别特征仔细辨认菌根种类,记载和统计不同种类菌根 数量,计算牛肝菌菌根比例和纯度。保留缘盖牛肝菌菌根纯度60%以上的马尾松个体,否则 予以去除。经上述方法检测后,在此调查地,平均每亩共采伐40株马尾松株个体,保留50株 马尾松个体。然后,在清除了马尾松个体后留下的林穴内,用4丝厚的黑色塑料覆盖80天, 杂草及绿色植物均因黑暗而萎蔫死去。揭去塑料,栽植根据发明专利ZL03124830. 6公开的 技术方案接种了缘盖牛肝菌的马尾松菌根苗,栽植密度为3X3m。1年后检查,该林内保留 了马尾松的地方长出了缘盖牛肝菌。缘盖牛肝菌菌根向新的区域扩展了 30cm。新栽的牛肝 菌_马尾松菌根苗生长正常,菌根发育良好,菌根直径扩大37cm左右。
权利要求
森林内菌根性食用菌的增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现有人工林或天然林内,鉴别和定位牛肝菌宿主植物及菌根分布区域首先,根据牛肝菌子实体和菌根的鉴别特征,在牛肝菌产菇季节确定林地上牛肝菌的实际分布范围,并在出菇点做好标记;或在非产菇季节,确定牛肝菌菌根的实际分布范围,并做好标记;其次,根据牛肝菌子实体大致按圆周分布的特点,找到位于圆心附近的马尾松或其它菌根植物个体;或者,在确定牛肝菌菌根的实际分布范围基础上,沿着与牛肝菌共生的树木侧根或主根,找到树木根基和主干,再根据树木分类学知识,鉴定宿主植物种类;在牛肝菌子实体产菇季节,根据牛肝菌子实体在植物周围的分布情况,判断该植物是否为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具体方法是,宿主植物周围有较密集且分布均匀的牛肝菌子实体,且无牛肝菌以外其它菌根菌子实体发生的植物,为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所说牛肝菌子实体较密集,是指以该宿主植物为圆心的半径5米的圆周内至少在同一自然产菇季节内找到10个以上牛肝菌子实体,否则视为不密集;再次,根据该宿主植物根系上共生的牛肝菌菌根纯度,决定是保留还是去除该宿主;所说根系之牛肝菌菌根纯度的确定标准是,同一宿主树木根系中牛肝菌菌根总数占该树木根系总菌根数量50%以上时,将此宿主植物当作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予以保留,否则,当作非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予以伐除;2)森林内非目的宿主植物与非目的菌根菌菌根的无公害处理首先,对森林内宿主植物按步骤1)的方法准确鉴定后,采伐拟不再保留的非目的菌根菌之宿主植物,并将砍伐之树干及树兜移至林分以外;其次,将砍伐剩余的根系尽可能清除干净,并移至林外,再用不透光材料覆盖所砍伐树木原树兜及根系所及范围,直至该区域之剩余菌根和土壤中残存之菌根和菌丝失去生命活力,形成林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内菌根性食用菌的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林隙 内,可以重新栽植接种了牛肝菌的马尾松或其它树种的菌根苗,让其自然生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内菌根性食用菌的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透光材料 覆盖的时间宜在90天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森林内菌根性食用菌的增产技术。在现有人工林或天然林内,在鉴别和定位牛肝菌宿主植物,及菌根分布区域的基础上,去除森林内非目的宿主植物与非目的菌根菌菌根,并补充接种了牛肝菌的菌根苗。采用这一更新处理技术,可以在现有出产牛肝菌的林地里,较快地扩大其菌种分布范围和菌种的优势度,使林内牛肝菌菌塘联成片,进而大大提高牛肝菌的产量。
文档编号A01G1/04GK101953273SQ20101052834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日
发明者申爱荣, 谭著明 申请人: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