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花生联合收获机,特别涉及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
背景技术: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花生收获机作为一种农业机 械,能够大大提高收获的效率,逐渐被广大农民接受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花生 收获机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然存在花生收获机结构设计不合理、工作效率较低、夹持不 稳、土果分离效果差、杂质较多、丢果、破果率高的缺点。特别是存在扶秧效果差的缺陷,经 常出现间歇性漏秧的情况,需要农民手工完成起果操作,影响了整个花生收获的进度。因此,需要对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该机构具有结构简 单、扶秧稳定性好的优势。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包括两个扶秧器及设置在扶秧器下方的花生果铲; 两个扶秧器构成向内拢的扶秧口。上述扶秧器,包括多块扶秧板,各扶秧板围绕中心轴线均勻排列构成多棱锥形。上述扶秧器,有六块扶秧板,各扶秧板的内侧边共同连接于中心轴线上,前端部共 同连接一圆锥头。上述扶秧板的外侧端部有一折边。上述花生果铲呈燕尾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该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具有结构设计巧妙,扶秧效果好,制造成本低廉 的优势。2、扶秧板的外侧端部有一折边,有效增加了扶秧过程中扶秧器与花生秧的接触面 积,扶秧效果更好。3、花生果铲呈燕尾形,铲面与地面接触幅度更宽,单位时间内铲起的花生果秧棵 数多,花生果秧聚拢效果好,生产效率高。
图1为花生联合收获机扶秧机构的结构简图。图2为扶秧器的侧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包括两个扶秧器101及设置在扶秧 器下方的花生果铲102,两个扶秧器101构成向内拢的扶秧口,花生果铲102呈燕尾形。扶 秧器101有六块扶秧板103,各扶秧板103的内侧边共同连接于中心轴线上,且围绕中心轴 线均勻排列构成多棱锥形。各扶秧板103的外侧端部有一折边104,前端部共同连接一圆锥 头 105。使用过程中,两个扶秧器一正转一反转,共同在扶秧口形成对花生秧向上的托持 力,便于下一步夹秧链条的夹持。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 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秧机构包括两个扶秧器及设置在扶秧器下方的花生果铲;两个扶秧器构成向内拢的扶秧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秧器,包括 多块扶秧板,各扶秧板围绕中心轴线均勻排列构成多棱锥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秧器,有六 块扶秧板,各扶秧板的内侧边共同连接于中心轴线上,前端部共同连接一圆锥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秧板 的外侧端部有一折边。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生 果铲呈燕尾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该扶秧机构包括两个扶秧器及设置在扶秧器下方的花生果铲,两个扶秧器构成向内拢的扶秧口,花生果铲呈燕尾形。扶秧器有六块扶秧板,各扶秧板的内侧边共同连接于中心轴线上,且围绕中心轴线均匀排列构成多棱锥形。各扶秧板的外侧端部有一折边,前端部共同连接一圆锥头。该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扶秧机构,具有结构设计巧妙,扶秧效果好,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扶秧板的外侧端部有一折边,有效增加了扶秧过程中扶秧器与花生秧的接触面积,扶秧效果更好。
文档编号A01D29/00GK201612028SQ201020014458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8日
发明者孙洪军 申请人:孙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