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猪苓槽型坑地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58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林地猪苓槽型坑地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类中药材人工栽培技术。具体的讲,就是利用林地将野生猪苓转变为人工栽培的一种菌类中药材人工栽培方法。具有集中连片,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的优势。
背景技术
猪苓是一种野生菌类药材,随着对猪苓利用开发的研究,对猪苓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单靠野生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近几年科研部门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有过很多研究,主要采用坑栽,由于坑栽和野生生长形式是一样,随然也成功,但产量很低,达不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本发明的特点为变坑栽为槽栽,发挥菌材群体作用,槽栽产量比坑栽产量每平方米提高一倍多。改坑型栽培为槽型栽培,可提高地面利用率30%以上、提高产量一倍以上。 成本可降低20%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是一种降低成本、节约用地、 提高产量的猪苓栽培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选择场地,进行菌枝培养,用菌枝进行菌材培养,利用培养好的菌材进行槽型坑地栽培。所述选择场地是选用1000-1500米海拔半阴半阳地带的次生小灌木薪炭林进行栽培,为猪苓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所述培养菌枝是选择直径1. 5-2厘米的壳斗科植物及其他阔叶树的新鲜树枝,斜砍成10厘米长小节,挖直径50-60厘米、深30厘米的培养坑,先铺一层树叶,将砍好的树枝一根靠一根地摆在树叶上,然后将蜜环菌种均勻摆在树枝间,盖一薄层土壤,上面再铺树叶培养第一层,如此相同的方法培养1-5层,最后坑顶覆土 2-3厘米厚,用树叶覆盖培养坑进行菌枝培养。所述培养菌材是选择壳斗科植物及其他阔叶树3-10厘米较粗的树枝,锯成30厘米长,在其两面每隔1-1. 5寸用斧砍两排鱼鳞口,挖槽型坑,坑底先铺一层湿润树叶O厘米厚),再将菌材摆在坑底,两根材中间夹入2-3段培养好的菌枝,盖一层薄土,然后用上法继续培养5-7层,最后坑顶盖上3寸厚,表面再盖一层树叶保湿,约两个月菌材可培养好,即可用来栽培猪苓。所述栽培方法是采用深30厘米、宽80厘米、长3米(根据地形而定可以延长)的槽型坑进行栽培,在槽底先铺一层半腐烂的潮湿树叶和树枝,每平方米平放入1-3根菌材, 将小块猪苓菌核(即猪苓种)贴放在菌材的鱼鳞口上和菌材的两端,或菌索密集处。使苓种断面和蜜环菌紧密结合,再盖一层较厚树叶、树枝,然后,覆盖细土 10-15厘米,穴顶盖枯枝落叶,稍高出地面,使呈龟背形,以利排水。四、具体实体方式1.选择场地(1)采用林下猪苓槽型坑地栽培方法,选择1000-1500米海拔半阴半阳地带的次生小灌木薪炭林进行栽培,用自然落叶成为蜜环菌所需营养的不断来源,为猪苓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2.菌材培养(1)菌种选直径0.5-1. 5厘米的壳斗科植物树种的枝条,切成3厘米小节,伴入与其体积3 1的麦麸,加水拌湿,装入广口瓶,高压灭菌后接入蜜环菌菌种,约50-60大蜜环菌3级种即可长成,用来培养菌枝。(2)培养菌枝选择直径1. 5-2厘米的壳斗科植物及其他阔叶树的新鲜树枝,斜砍成10厘米长小节,挖直径50-60厘米、深30厘米的培养坑,铲平坑底,先铺一层树叶,将砍好的树枝一根靠一根地摆在树叶上,然后将准备好的蜜环菌种均勻摆在树枝间。盖一薄层土壤;并填满空隙,上面可铺树叶培养第二层,如此相同的方法培养1-5层,最后坑顶覆土 3-3厘米厚,用树叶覆盖培养坑,约两个月左右树枝即可长满蜜环菌索,称作菌枝,用来培养菌材。(3)培养菌材选择上述培养菌枝树种3-10厘米较粗的树枝,锯成1尺长,在其两面每隔1-1. 5寸用斧砍两排鱼鳞口,砍破皮到木质部。挖直径50-60厘米,深30-10厘米的坑,坑底先铺一层湿润树叶(1指厚),将砍好的木材一根靠一根平摆在坑底,两根材中间夹入2-3段培养好的菌枝,盖一层薄上,然后用上法继续培养5-7层,最后坑顶盖上3寸厚,表面再盖一层树叶保湿,常浇水保持湿度,约两个月菌材可培养好,即可用来栽培猪苓。3.播种前的准备工作(1)选择种苓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的猪苓菌核作种苓。灰苓年幼生活力强,断面菌丝白色,含水分大,萌发新苓多,是最佳的种苓;黑苓也可作种苓,但应选择具有弹性、端面菌丝白色或微黄色、新鲜无霉变,未干燥的菌核;菌核无弹性,端面菌丝黄色,体内有许多空腔的老苓不宜作种苓。而幼嫩的白苓极易霉变腐烂,也不能作种苓。菌枝未培养好,挖到种苓后可埋入沙土中数月,不影响种苓生活力。(2)收集树叶猪苓栽培穴中放入大量树叶,不但增力猪苓生长所需营养,并有保温、保湿、防旱的良好效果,因此,在栽培猪苓时应大量使用树叶,收集树林中阔叶树种的树叶,都可用来伴栽猪苓。栽前 ..目在树叶堆中均勻撒水,并不断拌和,闷放后使干叶湿润,即可使用。4.栽培方法(1)栽植期猪苓菌核无明显的休眠期,冬季温度、湿度条件适合,仍可生长,采挖野生猪苓作种苓,除冬季结冻期不能栽种外,其他时间都可栽种翻栽人工栽培猪苓,以3-4 月最适宜,此期头年新生长的白苓都变成灰苓,正适合作种。如作药用、黑苓经冬季水分减少而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加工干燥。10月下旬翻栽,新生长的新苓仍具有雪白的苓头,栽后易腐烂。(2)下种量猪苓菌核有大有小,栽植前可将大块菌核由离层或菌核的细腰处分开,成100-150克的小块,每平方米下种1-2斤。(3)栽种方法根据地形在灌木树从旁边挖深30厘米、宽80厘米长3米(根椐地形可以延长)的槽型坑,能见到有较粗(直径4-5厘米)的树根及纵横交错生长的毛细树根。在槽底先铺一层半腐烂的潮湿树叶和树枝,每平方米平放入1-3根菌材,将小块猪苓菌核(即猪苓种)贴放在菌材的鱼鳞口上和菌材的两端,或菌索密集处。使苓种断面和蜜环菌紧密结合,压紧,不留空隙,松紧要适度,再盖一层较厚树叶、树枝,然后,覆盖细土 10-15 厘米,穴顶盖枯枝落叶,稍高出地面,使呈龟背形,以利排水。5.田间管理猪苓菌核生命力很强,并且有顽强的抗逆力,一般年份干旱、雨涝、高温、低温只能影响猪苓菌核的生长和产量,而不会威胁其生命的存活。有人从仓库中存放的干猪苓菌核中,偶尔会分离出生活的菌丝,足以证明其生命力之强,同时为林地栽培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外界环境条件恶劣时,菌核停止生长,白苓皮色变灰、变黑,当条件较宜时,它又会重新生长,或萌发出新苓。林地栽培猪苓的方法,不需要特殊管理,一般自然雨水和温度条件、及树木根上寄生的蜜环菌源源不断地供给营养,猪苓便可旺盛生长,获得较高产量,但如果水源充足,浇灌方便,夏季猪苓生长旺季如遇干旱,可引水浇灌。林地栽培猪苓的重要管理措施,是每年存在栽培穴顶加盖一层树叶,它可大大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对防旱起良好的效果,同时腐烂后的树叶,又可补充和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和猪苓产量。6.收获加工栽后1-2年猪苓逐渐与蜜环菌建立营养关系、生长缓慢,第一年生长速度加快,4、 5年为生长旺季。在栽后4、5年秋冬经常检查,如果萌发的白头很少,或不在萌发新苓,次年3至5月间应及时采挖翻栽,一般栽后4-5年收获。采挖后留少量蜜环菌连接的菌核在土中,盖10厘米后树叶再覆上一浅层,猪苓可继续生长。收获后选出种苓,老苓及时晒土, 打净泥上,即为成品猪苓。
权利要求
1.一种林地猪苓槽型坑地栽培技术,所述是针对背景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降低成本、节约用地、提高产量的猪苓槽型坑地栽培技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林地猪苓槽型坑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采用深30厘米、 宽80厘米、长3米的槽型坑进行栽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林地猪苓槽型坑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选用1000-1500 米海拔半阴半阳地带的次生小灌木薪炭林进行栽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林地猪苓槽型坑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首先进行菌枝培养,利用菌枝进行菌材培养,利用菌材、树叶等物质进行猪苓的槽型坑地栽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林地猪苓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槽型坑地长1至10米, 宽50厘米至1米,深20至40厘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类中药材猪苓林地槽型坑地人工栽培技术,具有集中连片,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的特点。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是一种降低成本、节约用地、提高产量的栽培技术。近年来科研部门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有过很多研究,随然也成功,但产量低,达不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本发明是在原技术基础上,进行菌枝培养、菌材培养、变坑栽为槽型坑地栽培,可提高地面利率30%以上,提高产量一倍以上,成本降低20%左右。
文档编号A01G1/04GK102498928SQ20111030529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0日
发明者张立国 申请人:柞水县深谷猪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