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方法
一种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林业领域的育苗栽培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原产地中海地区的珍贵木本油料树种。其主要产品橄榄油是著名的优质食用油,被誉为“植物油皇后”。橄榄油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产品,但近20年来产销持续两旺,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加深了人们对油橄榄产品的认识。 有鉴于此,地处亚热带的世界各国都对引种油橄榄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国规模引种油橄榄始于1964年,甘肃陇南的白龙江河谷区是我国最佳适生区,截至2011年底,甘肃省油橄榄栽培面积达到24. 5万亩,2011年鲜果产量为4500t,年产油600t,鲜果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油橄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汉王、石门、三河、城关等乡镇的重点村,油橄榄收入已占农民种植收入的40%以上, 油橄榄逐渐成为振兴地方经济、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摇钱树”。武都因此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甘肃油橄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中国油橄榄之乡”。
但是,目前甘肃油橄榄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种苗质量差。现有育苗方式培育的苗木根系较弱,生理活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生长缓慢,童期长, 严重影响了油橄榄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油橄榄若用种子繁育后代分化变异较大,其母本的优良性状得不到完整的保留, 因此生产上基本不用此方式繁育。国外油橄榄生产苗木主要是扦插繁育和嫁接繁育,我国主要以扦插繁育为主。目前生产上多采用露天冷床扦插繁育,用该法育苗生根率受气候影响较大,生根率较低;且生根较慢,生根时间长,需要5 6个月;扦插生根后,移苗培养时正值初夏,高温天气,管理稍有不善则成苗率较低;育苗周期较长,在苗圃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出圃栽植,因此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大量的苗木,在生产上不能及时提供大量苗木。
由于油橄榄被我国引进的历史不长,苗木培育技术研究领域尚有许多空白。近年来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进行了良种壮苗培育技术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技术,提高了生根率,大大的缩短了育苗周期,降低了育苗成本,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实用技术成果。据我们对国内油橄榄苗木培育技术的了解,并进行了技术查新发现,目前国内尚没有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培育成功的生产实践和研究理论报道。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生根时间短、育苗周期短、苗木根系好,生理活性好,造林成活率高的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方法,包括插床准备、插穗采集、插条处理、扦插方法与扦插时间、插后管理,具体方法步骤如下a.插床准备在日光温室内,按温室面积设计插床、步道;在插床区挖除20 22cm,将底面整平,四周用砖块围边;在插床内底层铺5cm厚的细沙;细沙上面铺一层耐30 40°温度的隔热材料;在隔热材料上面均勻地铺设、两端呈“U”字型折回排列的地热线,两相邻地热线间隔 10 15cm,将地热线固定在苗床两端、拉直;在地热线上覆设15cm厚的湿沙;电热线一端安装控温仪,接上电源;扦插前把床面整平,然后用质量百分比浓度0. 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床面进行消毒,喷洒量3 4kg/m2 ;细沙粒度为0. 5mm 1. 5mm ;隔热材料是塑料膜或无纺布;b.插穗采集选择1年生幼树作为采集插穗的母树,选择无病虫害、成熟度好的枝条作插条;插条剪成长度10 12cm,留4 6节,顶端上留2 4片叶,上端距芽0. 5 Icm处剪平,下端剪成斜马耳形;剪好后每100根捆成一捆,剪条过程与成捆后需经常喷水保持插条枝叶湿润; 采条与扦插同时进行,随采随处理;即采集成捆的插条随时进入下步骤;c.插条处理将剪好的插条根部放在IOOOmg 2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浸泡深度 5cm ;第二天插前将插条蘸取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剂,蘸取深度3cm ;用吲哚丁酸2000mg/kg溶液加入适量的滑石粉调成糨糊状,制得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剂;d.扦插方法用一块长100cm、宽5 6 cm的薄木板,将木板平放在插壤表面,在紧靠木板的一侧边开沟,沟深6 7cm ;将插条直放入沟内;回填插壤埋实插条基部,深度为插条的1/2 ;插条的行距为木板宽度即5 6 cm,株距为3 4 cm ;插后立即浇透水;e.扦插时间11月 翌年2月;f.插后管理保持日光温室内温度18 20°C,湿度90% 95%,使插条及其叶片湿润有光泽,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温度23 25°C,含水率60% 70% ;扦插后35 40天产生愈伤组织,45 55天生根,而后下床按照现有的行标LY/T1000-1991方法,移植至容器袋或营养钵,培育容器苗。
温床育苗的关键也是温度、湿度管理。保持插壤温度23 25°C的做法是将控温仪温度设定在25°C ;插壤的水分不易太多,插壤含水率保持在60% 70%的简便检测方法是手握插壤成团,松开即散,手掌湿润并沾有细沙粒为水分适宜,水分过多根部易腐烂。插后管理要保持空气温度不能高于地温,否则只长叶不生根,日光温室的湿度在90% 95%,使插穗上始终保持雾水状;日光温室室温保持在18 20°C。
本发明扦插育苗生根率高达90%以上,扦插后35 40天产生愈伤组织,45 55 天即可生根。本发明所培育苗木的关键在于插条处理,插壤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有利于根系的生长,所培育的苗木根系健壮。有益效果详尽说明如下第一,缩短育苗周期;传统育苗生根需5 6个月,而使用本发明可缩至50天左右,大大缩短了育苗时间,温床至少能扦插两批苗,第一批11月初至12月底,下床移植到容器袋或营养钵,在温室中继续培育,第二批12月底至翌年2月底,下床后移植到容器袋后室外培育,两批苗木都能在3月初之前移植培育,而3月正值植物生长期开始,下床苗没有错过生长季节,苗木生长量可达50 60cm,当年就能出圃。而传统的育苗苗木下床时间在4 5 月,正值初夏,温度较高,苗木移植出现缓苗现象,生长量仅15 25cm,当年不能出圃,只能第二年出圃。从经营管理角度来说,育苗周期的缩短,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育苗利润。
第二,提高生根率;传统育苗生根率在40% 80%之间,本发明生根率可达90%以上,生根率大大提高。由于育苗利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根率的高低,生根率的提高,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育苗利润。
第三,苗木质量的提高;使用传统育苗方法,空气温度高于插壤温度,使得插条有利于枝叶生长,而不利于根系生长,因此所培育的苗木,根系较弱,生理活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生长缓慢,果树童期长,严重影响了油橄榄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使用本发明所培育苗木,插壤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有利于根系的生长,所培育的苗木根系健壮。
第四,延长扦插季节;使用传统育苗方法,因生根时间长,受外界环境温度较大,要使苗木有较高的移植成活率,必须在5月以前下床,因此只能在11月 12月底扦插。本发明,生根时间短,扦插时间可延长至2月底。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a.插床准备在日光温室内,按温室面积设计插床、步道;在插床区挖除20cm,将底面整平,四周用砖块围边;在插床内底层铺5cm厚的细沙;细沙上面铺一层耐30 40°温度的塑料膜;在塑料膜上面均勻地铺设、两端呈“U”字型折回排列的地热线,两相邻地热线间隔10 15cm, 将地热线固定在苗床两端、拉直;在地热线上覆设15cm厚的湿沙;电热线一端安装控温仪, 接上电源;扦插前把床面整平,然后用质量百分比浓度0. 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床面进行消毒,喷洒量:3kg/m2 ;细沙粒度为0. 5mm 1. 5mm ;b.插穗采集选择1年生幼树作为采集插穗的母树,选择无病虫害、成熟度好的枝条作插条;插条剪成长度10 12cm,留4 6节,顶端上留2 4片叶,上端距芽0. 5 Icm处剪平,下端剪成斜马耳形;剪好后每100根捆成一捆,剪条过程与成捆后需经常喷水保持插条枝叶湿润; 随采随处理;c.插条处理将剪好的插条根部放在1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浸泡深度5cm ;第二天插前将插条蘸取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剂,蘸取深度3cm ;用吲哚丁酸2000mg/kg溶液加入适量的滑石粉调成糨糊状,制得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剂;d.扦插时间与扦插方法11月1日,用一块长100cm、宽5 cm的薄木板,将木板平放在插壤表面,在紧靠木板的一侧边开沟,沟深6 7cm ;将插条直放入沟内;回填插壤埋实插条基部,深度为插条的1/2 ; 插条的行距为木板宽度即5 cm,株距为4 cm;插后立即浇透水;e.插后管理5保持日光温室内温度18 19°C,湿度93% 95%,使插条及其叶片湿润有光泽,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温度23 °C,含水率60% 62% ;扦插后35 40天产生愈伤组织,45 55天生根,11月沈日下床,按照现有的行标LY/T1000-1991方法,移植容器袋或营养钵培育。
实施例2a.插床准备在日光温室内,按温室面积设计插床、步道;在插床区挖除22cm,用质量百分比浓度 0. 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床面进行消毒,喷洒量4kg/m2 ;其余同实施例1。
b.插穗采集同实施例1。
c.插条处理将剪好的插条根部放在15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其余同实施例1。
d.扦插时间与扦插方法12月观日,用一块长100cm、宽6 cm的薄木板开沟,插条的行距为5 cm,株距为3 cm; 其余同实施例1。
e.插后管理保持日光温室内温度19 20°C,湿度91% 93%,使插条及其叶片湿润有光泽,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温度,含水率66% 68% ;扦插后36 40天产生愈伤组织,45 52天生根;翌年3月2日下床,按行标LY/T1000-1991移植,培育容器苗。
实施例3 a.插床准备在日光温室内,按温室面积设计插床、步道;在插床区挖除21cm,底层细沙上面铺一层耐30 40°温度的无纺布作为隔热材料;用质量百分比浓度0. 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床面进行消毒,喷洒量3. 5kg/m2 ;其余同实施例1。
b.插穗采集同实施例1。
c.插条处理将剪好的插条根部放在1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其余同实施例1。
d.扦插时间与扦插方法11月6日,用一块长100cm、宽5.5 cm的薄木板开沟,插条的行距为5. 5cm,株距为 3. 5cm;其余同实施例1。
e.插后管理保持日光温室内温度18 20°C,湿度93% 95%,使插条及其叶片湿润有光泽,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温度M 25°C,含水率67% 70% ;扦插后36 40天产生愈伤组织,45 50天生根;12月30日,下床后移植容器袋或营养钵,按行标LY/T1000-1991移植, 培育容器苗。
实施例4 a.插床准备在日光温室内,按温室面积设计插床、步道;在插床区挖除20cm,底层细沙上面铺一层耐30 40°温度的塑料膜作为隔热材料;其余同实施例1。
b.插穗采集同实施例1。
c.插条处理将剪好的插条根部放在14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其余同实施例1。
d.扦插时间与扦插方法12月31日,用一块长100cm、宽5. 5 cm的薄木板开沟,插条的行距为5. 5cm,株距为 3. 5cm;其余同实施例1。
e.插后管理同实施例1,翌年3月1日,下床后移植容器袋或营养钵,按行标LY/T1000-1991移植, 培育容器苗。
权利要求
1.一种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床准备、插穗采集、插条处理、扦插方法与扦插时间、插后管理,具体方法步骤如下a.插床准备在日光温室内,按温室面积设计插床、步道;在插床区挖除20 22cm,将底面整平,四周用砖块围边;在插床内底层铺5cm厚的细沙;细沙上面铺一层耐30 40°温度的隔热材料;在隔热材料上面均勻地铺设、两端呈“U”字型折回排列的地热线,两相邻地热线间隔 10 15cm,将地热线固定在苗床两端、拉直;在地热线上覆设15cm厚的湿沙;电热线一端安装控温仪,接上电源;扦插前把床面整平,然后用质量百分比浓度0. 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床面进行消毒,喷洒量3 4kg/m2 ;细沙粒度为0. 5mm 1. 5mm ;b.插穗采集选择1年生幼树作为采集插穗的母树,选择无病虫害、成熟度好的枝条作插条;插条剪成长度10 12cm,留4 6节,顶端上留2 4片叶,上端距芽0. 5 Icm处剪平,下端剪成斜马耳形;剪好后每100根捆成一捆,剪条过程与成捆后需经常喷水保持插条枝叶湿润; 采条与扦插同时进行,随采随处理; c.插条处理将剪好的插条根部放在IOOOmg 2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浸泡深度 5cm ;第二天插前将插条蘸取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剂,蘸取深度3cm ;用吲哚丁酸2000mg/kg溶液加入适量的滑石粉调成糨糊状,制得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剂;d.扦插方法用一块长100cm、宽5 6 cm的薄木板,将木板平放在插壤表面,在紧靠木板的一侧边开沟,沟深6 7cm ;将插条直放入沟内;回填插壤埋实插条基部,深度为插条的1/2 ;插条的行距为木板宽度即5 6 cm,株距为3 4 cm ;插后立即浇透水;e.扦插时间11月 翌年2月;f.插后管理保持日光温室内温度18 20°C,湿度90% 95%,使插条及其叶片湿润有光泽,防止失水萎蔫;保持插床土壤温度23 25V,含水率60% 70% ;扦插后35 40天产生愈伤组织,45 55天生根,而后下床按照现有的行标LY/T1000-1991移植至容器袋或营养钵,培育容器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是塑料膜或无纺布或其它隔热材料。
全文摘要
一种油橄榄温室温床扦插育苗方法,包括插床准备、插穗采集、插条处理、扦插方法与扦插时间、插后管理;日光温室内设插床;选择1年生幼树作为采集插穗的母树,选择无病虫害、成熟度好的枝条作插条;插条剪成长度10~12cm,留4~6节,顶端上留2~4片叶,上端距芽0.5~1cm处剪平,下端剪成斜马耳形;将剪好的插条根部放在1000mg~2000mg/kg的吲哚丁酸水溶液中浸泡一夜,浸泡深度5cm;第二天插前将插条蘸取吲哚丁酸滑石粉合剂;插条的行距5~6cm,株距3~4cm;保持日光温室内温度18~20℃,湿度90%~95%,插床土壤温度23~25℃,含水率60%~70%;45~55天生根下床。本发明扦插育苗生根率高达90%以上,扦插后35~40天产生愈伤组织,45~55天即可生根。
文档编号A01G9/10GK102550330SQ2012100838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7日
发明者吴文俊, 姜成英, 赵梦炯, 陈炜青 申请人: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