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

文档序号:144297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
—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盐碱地土壤改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可溶性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我国盐碱土面积很大,类型复杂,只有一些适应于盐土的特殊植物才能生长,这就导致了面积广大的盐碱环境不能适合景观绿化植物的生长需要,从而限制了它们地理分布,使景观绿化建设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的需要。因此,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尽管盐碱地改良措施多种多样,但改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盐碱地绿化经常陷入困境。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大多依赖于客土法,即使用异地优良的耕作土壤替换本地盐碱土,改良耗费巨大,同时对周边耕作土壤造成污染与破坏。因此如何在保证园林绿化成效与速率的前提下,降低绿化成本,发展园林绿化与盐碱改良的良性循环,保证盐碱地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盐碱地园林绿化正在研究的问题。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综合利用土壤化学改良手段、物理工程措施、植物生态措施等,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景观绿化高效低成本改良,一方面降低成本,提升改良效果,另一方面将盐碱土的改良措施与绿化园艺紧密结合,为园林绿化建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景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将需改良地划分为复数个工作地块,分区进行改良;
(2)在每个工作地块上挖设淋水沟,所述淋水沟分为主干淋水沟和复数条平行分布的分支淋水沟,所述主干淋水沟包括一条与所述分支淋水沟平行的横向主干淋水沟和复数条与所述横向主干淋水沟垂直相接的纵向主干淋水沟,其中所述纵向主干淋水沟与所述横向主干淋水沟通过集水井相接;
(3)所述淋水沟内铺设排水盲管,所述排水盲管分主干盲管和支盲管,所述主干盲管与所述支盲管重复相交,所述主干盲管与所述集水井相连,所述排水盲管上面铺设淋层,所述淋层包括铺设在所述排水盲管上的编织布、铺设在所述编织布上的碎砖石层和铺设在所述碎砖石层上的农作物秸杆;
(4)将稻壳与原 土搅拌均匀,填平所述淋水沟,施加酸性有机肥、酸性改良剂和农作物碎秸杆,并旋耕掺拌,混合均匀;
(5)在所述淋水沟上铺设复数个淋水柱,所述淋水柱表层覆盖编织布;
(6)在所述集水井一侧设置排水渠,所述排水渠通过复数个管道与各个集水井相连;
(7)平整所述工作地块,打埂,在所述工作地块上进行大水浇灌,制成改良地。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工作地块宽40米,长60米。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淋水沟宽为0.3米一 0.35米、深为I米一 1.5米,两条相邻分支淋水沟之间的间隔为6米,两条相邻纵向主干淋水沟之间的间隔为30米,所述纵向主干淋水沟与所述横向主干淋水沟的交汇处设有集水井。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I米一 1.5米为I米一 1.2米。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景观绿化的土壤改良的一种优选方案,铺设于所述淋水沟内的排水盲管位于地面以下1.2米一 1.5米,所述淋层的厚度为0.25米一 0.4米,碎砖石层的厚度为0.1米,所述农作物秸杆的厚度为0.15米一 0.3米,所述碎砖石层包括大小为0.02米一 0.05米且不掺粉末的碎石。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0.15米一0.3米为0.2米一0.3米。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施加的农作物碎秸杆为普通农作物碎秸杆与氮肥发生微生物发酵后制得的腐熟农作物碎秸杆,所述酸性有机肥和所述酸性改良剂的厚度为0.05米,其中酸性有机肥为牲畜粪便和/或草炭灰。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相邻两个淋水柱之间的间隔为2米。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水渠的宽度为3米,所述管道为PVC管道,所述大水浇灌的次数为3 — 4次。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还包括:在所述改良地上,挖好树穴,植入苗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将盐碱土的改良措施与绿化园艺紧密结合,既为园林绿化建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又达到了土壤改良治盐的目的,使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得到综合改善,为推动和加速盐碱地区的园林绿化事业做出贡献。


图1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淋水系统平面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淋水沟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淋水柱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集水井与排水渠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乔木种植示意图。
其中:1为集水井,2为横向主干淋水沟,3为排水渠,4为纵向主干淋水沟,5为分支淋水沟,6为淋水沟,7为洗完盐碱并掺拌沙子的原土,8为改良剂层,9为排水盲管(横向),10为淋层,11为秸杆层,12为淋水柱,13为支盲管,14为主盲管,15为积水,16为PVC管道,17为排水盲管(纵向),18为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出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I)分区:将需改良地划分为复数个工作地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需改良地划分为数个长60米,宽40米工作地块,分区进行改良。
2)底层水系布设:在每个工作地块上挖设淋水沟,所述淋水沟分为主干淋水沟和复数条平行分布的分支淋水沟,所述主干淋水沟包括一条与所述分支淋水沟平行的横向主干淋水沟和复数条与所述横向主干淋水沟垂直相接的纵向主干淋水沟,其中所述纵向主干淋水沟与所述横向主干淋水沟通过集水井相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淋水系统平面分布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工作地块上挖设宽为0.3米一 0.35米、深为I米一 1.5米的淋水沟6,优选深为I米一 1.2米的淋水沟6,分为主干淋水沟和分支淋水沟5,其中若干条分支淋水沟5平行分布,任一相邻两条所述分支淋水沟5之间的间隔为6米;主干淋水沟包括一条横向主干淋水沟2,与分支淋水沟5平行;若干条纵向主干淋水沟4,与分支淋水沟5垂直相接,任一相邻两条所述纵向主干淋水沟4之间的间隔为30米;其中纵向主干淋水沟4与横向主干淋水沟2通过集水井I相接,集水井I与市政管网和排水渠相接。
3)隔层设置:所述淋水沟内铺设排水盲管,所述排水盲管分主干盲管和支盲管,所述主干盲管与所述支盲管重复相交,所述主干盲管与所述集水井相连,所述排水盲管上面铺设淋层,所述淋层包括铺设在所述排水盲管上的编织布、铺设在所述编织布上的碎砖石层和铺设在所述碎砖石层上的农作物秸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3,图2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淋水沟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淋水柱安装示意图。如图2所示淋水沟6内铺设排水盲管9,排水盲管9位于地面以下1.2米一 1.5米处或视地下临界水位而定,如图3所示排水盲管9分主干盲管14和支盲管13,两者重复相交,如图4所示由主干盲管14与集水井I相连;如图2所示排水盲管9上面铺设厚度为0.25米一 0.4米的淋层10:先于排水盲管9上铺一层耐腐蚀的编织布,以有助于防止泥沙流入盲沟内,影响渗透性,再铺设一层 建筑废弃的碎砖石,碎砖石大小为0.02米一 0.05米且不掺粉末,碎砖石层厚度为0.1米左右,然后在碎砖石层上覆盖0.15米一 0.3米的农作物秸杆,优选覆盖0.2米一 0.3米的农作物秸杆,农作物秸杆具有拦截泥沙和提高水流渗透性的作用。
4)原土回填:将稻壳与原土搅拌均匀,填平所述淋水沟,施加酸性有机肥、酸性改良剂和农作物碎秸杆,并旋耕掺拌,混合均匀。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如图2所示,将一定厚度的稻壳与洗完盐碱并掺拌沙子的原土 7搅拌均匀,填平淋水沟6,施加酸性有机肥、酸性改良剂等制成改良剂层8,改良剂层厚度为0.05米,可取牲畜粪肥以及草炭灰等含酸性较强的物质制成改良剂层。腐熟的农作物碎秸杆等制秸杆层11,旋耕掺拌,混合均匀。腐熟的农作物碎秸杆可通过在农作物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氮肥,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农作物秸杆层11可掺杂稻壳,稻壳的厚度随地势调整。
5)铺设淋水柱:在所述淋水沟上铺设复数个淋水柱,所述淋水柱表层覆盖编织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3、图5,图5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乔木种植示意图。如图2、图3结合所示,在淋水沟6上每隔一定距离进行淋水柱12的铺设,优选相邻两个所述淋水柱12之间的间隔为2米,铺设完成后在表层覆盖一层编织布,起到防止泥沫流入的作用。
6)修建排水渠:在所述集水井一侧设置排水渠,所述排水渠通过复数个管道与各个集水井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集水井与排水渠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集水井I 一侧修建宽度为3米的排水渠3,排水渠3通过PVC管道16与各集水井I相连。
7)排盐洗碱:平整所述工作地块,打埂,在所述工作地块上进行大水浇灌,制成改良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5。平整土地,打埂长方形或正方形,以拦截降水或注水;如图4及图5结合所示,在改良地上进行3 4次大水浇灌,使得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流经过淋水柱12渗透至淋层10、集水井1、排水渠3和市政管网,在排盐的同时,土壤中的碱份会随水上升至根系生长层,与酸性改良剂中和,从而达到排盐洗碱的目的。
8)苗木种植、请参阅图5。在翻耕均匀的改良地上,挖好树穴,如图5所示植入苗木等植物18。
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或调整本发明的内容即可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方法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利用天然降水或人工给水时,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并通过土壤毛细渗透功能和淋水柱迅速渗流到淋层与淋水盲沟内,随后流入集水井中,最终排至排水渠与市政管网,经过几次给水,土壤中的盐分逐渐排出。同时,因为土壤中碱的比重小于水,因此在排盐的过程中,碱份以水为媒介升到土壤表层大约20cm的地方,导致土壤中的pH值增大。表层铺设的酸性改良剂可有效的与碱份中和,降低土壤pH值,达到植物生长需求。
腐熟农作物秸杆的掺入一方面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土壤结构由原来的板结变为疏松透气,地表温度可 快速传递至土壤深层,从而升高土壤温度,同时土壤的透气性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改善土壤碳氮比,提高了土壤肥力。酸性有机肥的掺入增加了土壤肥效的同时调节土壤酸碱平衡,完善的排水系统以及改良剂中的保水成分保证了水分在根系中的储存。通过以上措施,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空气、温度、水分等条件得到综合改善。
此方法首先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和建筑砖石废料,废物利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其次综合利用土壤化学改良手段、物理工程措施、植物生态措施等,进行土壤改造与绿化;再次不依赖于客土移植,大幅度降低成本,比客土法节省成本约40%,同时保护耕地环境;最后可利用天然降水,进行排盐洗碱,降低成本,同时节约水资源。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 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包括: (1)将需改良地划分为复数个工作地块; (2)在每个工作地块上挖设淋水沟,所述淋水沟分为主干淋水沟和复数条平行分布的分支淋水沟,所述主干淋水沟包括一条与所述分支淋水沟平行的横向主干淋水沟和复数条与所述横向主干淋水沟垂直相接的纵向主干淋水沟,其中所述纵向主干淋水沟与所述横向主干淋水沟通过集水井相接; (3)所述淋水沟内铺设排水盲管,所述排水盲管分主干盲管和支盲管,所述主干盲管与所述支盲管重复相交,所述主干盲管与所述集水井相连,所述排水盲管上面铺设淋层,所述淋层包括铺设在所述排水盲管上的编织布、铺设在所述编织布上的碎砖石层和铺设在所述碎砖石层上的农作物秸杆; (4)将稻壳与原土搅拌均匀,填平所述淋水沟,施加酸性有机肥、酸性改良剂和农作物碎秸杆,并旋耕掺拌,混合均匀; (5)在所述淋水沟上铺设复数个淋水柱,所述淋水柱表层覆盖编织布; (6)在所述集水井一侧设置排水渠,所述排水渠通过复数个管道与各个集水井相连; (7)平整所述工作地块,打埂,在所述工作地块上进行大水浇灌,制成改良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工作地块宽40米,长60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淋水沟宽为0.3米一 0.35米、深为I米一 1.5米, 两条相邻分支淋水沟之间的间隔为6米,两条相邻纵向主干淋水沟之间的间隔为30米,所述纵向主干淋水沟与所述横向主干淋水沟的交汇处设有集水井。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米一1.5米为I米一1.2 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 铺设于所述淋水沟内的排水盲管位于地面以下1.2米一 1.5米,所述淋层的厚度为0.25 米一0.4 米, 碎砖石层的厚度为0.1米,所述农作物秸杆的厚度为0.15米一 0.3米,所述碎砖石层包括大小为0.02米一 0.05米且不掺粉末的碎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0.15米一 0.3米为0.2 米一 0.3 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加的农作物碎秸杆为普通农作物碎秸杆与氮肥发生微生物发酵后制得的腐熟农作物碎秸杆,所述酸性有机肥和所述酸性改良剂的厚度为0.05米,其中酸性有机肥为牲畜粪便和/或草炭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淋水柱之间的间隔为2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渠的宽度为3米,所述管道为PVC管道,所述大水浇灌的次数为3 — 4次。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在所述改良地上,挖好树穴,植入苗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包括分区、底层水系布设、隔层设置、原土回填、铺设淋水柱、修建排水渠、排盐洗碱、苗木种植。本发明一方面降低成本,提升改良效果,另一方面将盐碱土的改良措施与绿化园艺紧密结合,为园林绿化建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景观。
文档编号A01B79/02GK103181258SQ20131010981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9日
发明者邵正林, 沈本同, 陈晓敏, 朱铖培, 黄玉玲 申请人:江苏大丰盐土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