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

文档序号:216631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包括亲本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苗种出池、网箱暂养,该方法适用于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或东星石斑鱼的育苗。本发明解决了目前育苗技术中石斑鱼死亡率高的问题,为规模发展石斑鱼养殖开辟广阔前景。
【专利说明】一种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石斑鱼,Epinephelus drummondhayi,又称石斑、绘鱼、过鱼,属S卢形目,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分布于福建沿海的石斑鱼有12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且较为常见的种类有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等。
[0003]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出生的时都是雌性,成年后才会转为雄性即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
[0004]各种石斑鱼类均遭到持续的滥捕,多种石斑鱼类面对绝种危机。过度的捕捞、缺乏监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鱼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渔民不分大小的捕捞,一方面杜绝了成年的雄鱼,许多幼鱼未及成长即被人捕获,令成功繁殖的机会锐减,鱼的数量大幅下跌。由于石斑鱼海区数量原来越少,需求不断上升,近年来兴起人工养殖石斑鱼。而养殖苗种大部分来自天然海区捕捞的小规格鱼种,自然苗种已供不应求,限制了石斑鱼养殖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石斑鱼人工育苗有一定进展,为规模发展石斑鱼养殖开辟广阔前景。
[0005]目前石斑鱼育苗技术中的育苗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开口期饵料不适宜、长棘期和收棘期的营养缺乏,均可导致高的死亡率;由于鱼苗密度较高产生的局部缺氧和稚、幼鱼期的互相残杀也是育苗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
`[0006]`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的方法,解决目前育苗技术中石斑鱼死亡率高的问题,为规模发展石斑鱼养殖开辟广阔前景。
[0008]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亲本培育:选择生物学性状优良的野生亲体或人工养殖三代以内的石斑鱼作为亲体,亲体培育可在石斑鱼标准育苗室内或网箱中,产卵前I个月左右,以高新鲜小虾、小鱼,以及牡蛎为饵,并适量添加维生素E,加大投饵量至体质量的12%,每日投喂2次,调控光照时间和强度,保持培育水温28°C左右;
(2)人工繁殖:选择健壮、无病、无伤,活力强,摄食良好,性腺成熟的亲体移入产卵池或网箱中,雌雄比例2:1 ;将雌性亲体以催产素促进成熟卵排出体外,雄性亲体以1/2上述催产素促进成熟精子排出体外;使精子和排出的卵自然结合,经12~24h后取出,即为受精卵;将收集的石斑鱼受精卵经2道过滤的洁净海水洗涤2次后,置于育苗池中孵化,孵化适宜的水温为25.0~30.6°C,盐度为1.015.0~1.024,溶氧在6 mg/L以上,酸碱度在pH7.0O~7.90,水体氨氮小于0.250 mg/L,光照条件为在离孵化池水面1.5m每12 m2设置60w日光灯I条,孵化密度2~3万粒卵/m3,幼体孵出后直接留在原池培育;
(3)苗种培育:培育条件为水温25~30.5°C,盐度1.015~1.026,?!1值7.00~7.90,氨氮在0.05mg/L以下,溶解氧6mg/L以上;育苗池的初孵仔鱼和开口仔鱼培育密度控制在15000~25000只/m3,出现背棘和腹棘根芽的仔鱼培育密度为15000~20000只/m3,出现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仔鱼培育密度为10000~15000只/m3,背鳍、臀鳍鳍条出现仔鱼培育密度为5000~10000只/m3,背鳍、臀鳍、尾鳍鳍条形成的仔稚鱼培育密度为1000~5000只/m3,背鳍、臀鳍、尾鳍鳍条的长出鳞片仔稚鱼培育密度为500~1000只/m3 ;育苗饵料的投食顺序为海贩受精卵或3s型轮虫一卤虫无节幼体一烧足类一活糠奸幼体一死糠奸或小虾+配合饵料;
(4)苗种出池:当背鳍、臀鳍、尾鳍鳍条的长出鳞片仔稚鱼第30天~第34天,此时,鱼苗可以从水泥池可出苗,也可继续在模仿天然海区石斑鱼喜栖息的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珊瑚礁的生长环境的水泥池中培育成中苗;
(5)网箱暂养:大于35天的石斑鱼可以放入海区网箱暂养,与石斑鱼:鲈鱼或大黄鱼比例5:2混养,网箱水源要求潮流畅通,无污染,养殖适宜水温20°C~30°C,盐度1.05以上,溶解氧大于5mg / L,氨态氮低于0.5mg/L,长出鳞片仔稚鱼第50天~第60天即可从暂养网箱出苗,进入养成阶段。
[0009]其中,所述的步骤(3)育苗饵料的投食方式为:斑鱼初孵幼体开口时摄食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保持在10个/ml ;3日龄后投喂3s型轮虫IOd后投丰年虫,密度保持在5个/ml左右;14d前后投喂海区活糠虾幼体+轮虫,投饵密度视幼体摄食情况酌情增减;石斑鱼苗种长棘期和收棘期应增加营养,改投桡足类+活糠虾幼体,保持育苗水体桡足类密度保持在I~3个/mL ;并逐日增加投喂量,直至大部分幼体能摄食死饵和配合饵料。
[0010]其中,所述的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适用于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或东星石斑鱼的育苗。
[0011]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I)本发明采用石斑鱼标准育苗室即能完全人工控制水质、水温、光线、室温、隔音效果好,不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免受台风影响等。
[0012](2)本发明技术培育石斑鱼苗种为规模化,培育的石斑鱼苗种健康,达到最佳育苗效果。苗种培育密度高。
[0013](3)苗种后期即可在室内继续培育,又增加了在网箱暂养的方法,节约成本。
[0014](4)本发明重视亲体挑选。保证了种质的优良。受精卵及其孵化过程免受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0015](5)采用了以增加营养为主,辅以水温、盐度、光照调节,促进亲体性腺成熟的生殖调控技术。
[0016](6)利用生物习性分池培育技术,根据石斑鱼苗种大小之觅食行为差异,选择在7时或19时,将育苗池中上层较小鱼苗与下层较大鱼苗分开,分池培育。即易于分开大小,可减少苗种在分池中的损害。
[0017](7)网箱暂养中,利用与体长小于石斑鱼的鲈鱼或大黄鱼混养,可以增加石斑鱼苗种的活动,减少病害产生。[0018](8)育苗池中投放海蛎壳、石头等,模仿天然海区石斑鱼喜栖息在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珊瑚礁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苗种生长。
[0019]【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0021]实施例1:1石斑鱼标准育苗室及配套设施 2亲体培育
2.1亲体来源
选择生物学性状优良的野生亲体或养殖成鱼作为亲体。体形完整,健壮、无病(未受到病毒、细菌感染出现症状)、无伤、无畸形,活力强,摄食良好,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东星石斑鱼体重大于1.0kg,鞍带石斑鱼体重大于5.0kgo雌、雄配比以2:1为宜。人工养成的石斑鱼亲体控制在三代以内。
[0022]2.2培育2.2.1培育条件
亲体培育可在石斑鱼标准育苗室内或网箱中。在石斑鱼标准育苗室内的亲鱼池中,水深2.0m以上,控温、控光、充气设施齐全,易于操作。网箱培育采用传统鱼类养殖所用网箱,4mX3mX3m 或 4mX3mX6m 网箱均可。
[0023]2.2.2水质条件
室内水源:海边海水,海水水源水质符合GB 11607要求,培育水质符合NY 5052要求,用水要经过沉淀、过滤处理,盐度在1.016~1.022以上,并保持相对稳定。
`[0024]网箱水源:要求潮流畅通,无污染,交通方便;水源符合GB 11607要求;养殖适宜水温18°C~28°C,盐度1.013~1.026,pH7.0~8.2,溶解氧大于5mg / L,氨态氮低于
0.25mg/L0
[0025]2.2.3生殖调控
产卵前I个月左右,对备产石斑鱼亲体实施强化培育和生殖调控技术,促进性腺成熟。水泥池亲体培育密度150~200只/ 口(72m3),网箱70~100只/ 口(36m3)。以高新鲜小虾、小鱼,以及牡蛎为饵,并适量添加维生素E,加大投饵量至体质量的12%左右,每日投喂2次,让亲体饱食;室内培育每天换水吸污,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水质,尽量维持盐度的稳定;调控光照时间和强度,保持培育水温28°C左右。通过上述措施,控制石斑鱼的性腺发育进程。
[0026]3人工繁殖
3.1 产卵
3.1.1产卵和受精卵的收集
3.1.1.1室内产卵和受精卵的收集
选择健壮、无病(未受到病毒、细菌感染出现症状)、无伤,活力强,摄食良好,性腺成熟的亲体移入产卵池中。产卵池事先放满经多道砂率或海水经工业化循环处理的新鲜海水,避免水源不洁而造成亲体和受精卵感染病毒等致病微生物。
[0027]雌雄比例2:1。将性腺成熟的雌性亲体,以催产素促进成熟卵排出体外;将性腺成熟的雄性亲体,以1/2上述催产素促进成熟精子排出体外;使精子和排出的卵自然结合,经12h后取出,即为受精卵。
[0028]3.1.1.2网箱产卵和受精卵的收集
选择健壮、无病(未受到病毒、细菌感染出现症状)、无伤,活力强,摄食良好,性腺成熟的亲体移入外层2*2cm网、内层为80目网的网箱中。雌雄比例2:1。将性腺成熟的雌性亲体,以催产素促进成熟卵排出体外;将性腺成熟的雄性亲体,以1/2上述催产素促进成熟精子排出体外;使精子和排出的卵自然结合,经24h后取出,即为受精卵。
[0029]3.1.2 暂存
将收集的石斑鱼受精卵经2道过滤的洁净海水洗涤2次后,保存小于25°C海水中,48h内移入孵化池。
[0030]3.2 孵化
3.2.1孵化条件
孵化适宜的水温:斜带石斑鱼水温范围在27.2~30.50C ;点带石斑鱼适宜水温为26.2~29.2V ;鞍带石斑鱼水温范围在27.7~30.6°C ;赤点石斑鱼适宜水温为25.0~30.5。。。
[0031]盐度的适宜范围为1.015.0~1.024。
[0032]溶氧:水体溶氧在6 mg/L以上。
[0033]光照:离孵化池水面1.5m每12 Hl2设置60w日光灯I条。
`[0034]酸碱度:在pH7.00~7.90的范围。
[0035]水体氨氮含量:氨氮含量小于0.250 mg/L ο
[0036]3.2.2孵化方式与孵化密度
孵化方式有二种:一是以9m3的水泥池作为孵化池,将受精卵置于网袋悬挂在水体中孵化,孵化密度为5~8万粒/ m3,静水充气孵化;待幼体孵出后,小心收集幼体移入育苗池进行育苗。二是直接将受精卵置于4X9X 1.Sm3的育苗池中孵化,孵化密度2~3万粒卵/m3,幼体孵出后直接留在原池培育。为了减少操作程序和避免幼体搬动引起损伤和死亡,最好采用育苗池原池静水微充气孵化。
[0037]3.2.3 孵化管理
在孵化池中加入小球藻,改善水质;定时轻轻晃动网袋,以除去网袋上附着的污物和死卵;每天换水100%或直接移池孵化,即每天将附卵网袋取出,移入另一新池进行孵化,保证水质清新。
[0038]4苗种培育
4.1培育环境
孵化适宜的水温:斜带石斑鱼水温范围在27.0~30.30C ;点带石斑鱼适宜水温为
26.0~29.(TC ;鞍带石斑鱼水温范围在27.5~30.5°C ;赤点石斑鱼适宜水温为25.0~30.1。。。
[0039]初期(第I天~第14天)控制盐度范围在盐度的适宜范围为1.015~1.025 ;后期(第15天后)控制盐度范围在盐度的适宜范围为1.016~1.026。
[0040]pH 值 7.00 ~7.90 左右;
氨氮在0.05mg/L以下;石斑鱼的育苗车间取自然光或自然光,夏季7:00~11:00育苗池水面光照强度2500~5000 Ix ; 11:00~15:00育苗池水面光照强度3000~5000 Ix ; 15:00~19:00育苗池水面光照强度2000~5000 Ix0
[0041]石斑鱼耗氧量较大,育苗期间应连续充气,保持溶解氧6mg/L以上。
[0042]育苗前期(第I天~第14天)气量以小且均匀为宜,随着幼体的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
[0043]4.2培育密度
育苗池的初孵仔鱼和开口仔鱼(第I天~第3天)培育密度控制在15000~25000只/m3 ;出现背棘和腹棘根芽的仔鱼(第7天~第9天,全长约为0.30 cm)逐渐降低培育密度,培育密度为15000~20000只/m3 ;出现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仔鱼(第10天~第16天,全长约为1.0 cm)培育密度为10000~15000只/m3 ;背鳍、臀鳍鳍条出现仔鱼(第17天~第22天,全长约为1.5 cm),培育密度为5000~10000只/m3 ;背鳍、臀鳍、尾鳍鳍条形成的仔稚鱼(第23天~第29天,全长约为2.0 cm),培育密度为1000~5000只/m3 ;背鳍、臀鳍、尾鳍鳍条的长出鳞片仔稚鱼(第30天~第34天,全长约为3.0 cm),培育密度为500~1000 只 /m3。
[0044]4.3饵料系列及投喂
石斑鱼育苗的饵料系列为:海蛎受精卵或3s型轮虫一卤虫无节幼体一桡足类一活糠虾幼体一死糠虾或小虾+配合饵料。石斑鱼初孵幼体开口时摄食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保持在10个/ml ;3日龄后投喂3s型轮虫IOd后投丰年虫,密度保持在5个/ml左右;14d前后投喂海区活糠虾幼体+轮虫,投饵密度视幼体摄食情况酌情增减;石斑鱼苗种长棘期和收棘期应增加营养,改投桡足类`+活糠虾幼体,保持育苗水体桡足类密度保持在I~3个/mL ;并逐日增加投喂量,直至大部分幼体能摄食死饵和配合饵料。
[0045]育苗前的准备-培水:育苗池在使用前用漂白粉消毒,冲洗至无余氯。加入海水至180 cm深。育苗池进水当天开始每天8:00、15:00分2次向池中泼洒准备好的EM菌(EM菌50L清水100L,在聚乙烯桶中混匀密封备用)。
4.4日常管理
4.4.1水质调控
幼体入池(出膜后)在育苗池接入IOXlO6ceIVm3小球藻液,使池水呈微绿色。通过“绿水培育”改善水质,并保持培育水体中饵料生物的营养价值,直至投喂死糠虾为止。
[0046]水温、pH、盐度、溶氧、每天7:00、19:00两次测定。
[0047]氨氮测定、浮游生物密度测定:育苗期间每隔3 d取样测定I次轮虫、桡足类以外的浮游生物密度;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原生动物的定性定量测定。
[0048]4.4.2换水和清污
仔鱼下池后:前3天不换水,每天向池中加水高度10 cm, 4天后每天换水60 cm ,第四周以后根据育苗水质状况每天换水80~100 cm。换水时温差不得超过± I°C。
[0049]投喂桡足类后每天吸污I~2次,同时,清除水表面的油膜和污垢等;吸污时尽量避免过分惊扰幼体,影响其正常生长。
[0050]4.4.3分池培育
苗种培育到摄食糠虾后,胴体长1.5cm左右时,幼体会出现种间残杀现象,此时除了加大投饵量外,应及时分池培育。在7时或19时,将育苗池中上层较小鱼苗与下层较大鱼苗分开,分池培育。
[0051]4.4.4常规观察和监测
每天观察幼体摄食情况,镜检胃含物与胃肠饱满度;检查池中的饵料密度、残饵情况;统计死苗数量;监测水温、比重、pH值、D0、氨氮、光照度等理化因子并作好记录。
[0052]4.4.5病害防治
培养用水使用前通过沉淀、过滤,使用紫外线、臭氧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0053]5水泥池苗种出池
当背鳍、臀鳍、尾鳍鳍条的长出鳞片仔稚鱼第30天~第34天(全长约为3.0 cm),此时,鱼苗可以从水泥池可出苗。
[0054]6网箱暂养
大于35日的石斑鱼可以放入海区网箱暂养,与体长小于石斑鱼的鲈鱼或大黄鱼混养,按石斑鱼:鲈鱼或大黄鱼比例5:2为宜。
[0055]网箱水源要求潮流畅通,无污染;养殖适宜水温20°C~30°C,盐度1.05以上,溶解氧大于5mg / L,氨态氮低于0.5mg/L。
[0056]长出鳞片仔稚鱼第50天~第60天(全长约为5.5 cm),此时,鱼苗即可从暂养网箱出苗,进入养成阶段。
`[0057]7 结果
用赤点石斑鱼受精卵0.7kg,在石斑鱼标准育苗室内6 口池(每口规格9.0mX 4.0mX 1.80m,实用水体388.8m3)获得初孵仔鱼至仔稚鱼70万尾,平均培育密度1800只/ m3 ;经50天培育成中苗,共获得鱼苗平均全长5.5cm (3.7-6.8cm)、平均体重
3.9g (1.6 - 5.2g) 14.22万尾,平均培育密度366只/ m3,成活率为20.3%。
【权利要求】
1.一种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亲本培育:选择生物学性状优良的野生亲体或人工养殖三代以内的石斑鱼作为亲体,亲体培育可在石斑鱼标准育苗室内或网箱中,产卵前1个月左右,以高新鲜小虾、小鱼,以及牡蛎为饵,并适量添加维生素E,加大投饵量至体质量的12%,每日投喂2次,调控光照时间和强度,保持培育水温28°C左右; (2)人工繁殖:选择健壮、无病、无伤,活力强,摄食良好,性腺成熟的亲体移入产卵池或网箱中,雌雄比例2:1 ;将雌性亲体以催产素促进成熟卵排出体外,雄性亲体以1/2上述催产素促进成熟精子排出体外,使精子和排出的卵自然结合,经12~24h后取出,即为受精卵;将收集的石斑鱼受精卵经2道过滤的洁净海水洗涤2次后,置于育苗池中孵化,孵化适宜的水温为25.0~30.6°C,盐度为1.015.0~1.024,溶氧在6 mg/L以上,酸碱度在pH7.00~7.90,水体氨氮小于0.250 mg/L,光照条件为在离孵化池水面1.5m每12 m2设置60w日光灯I条,孵化密度2~3万粒卵/m3,幼体孵出后直接留在原池培育; (3)苗种培育:培育条件为水温25~30.5°C,盐度1.015~1.026,pH值7.00~7.90,氨氮在0.05mg/L以下,溶解氧6mg/L以上;育苗池的初孵仔鱼和开口仔鱼培育密度控制在15000~25000只/m3,出现背棘和腹棘根芽的仔鱼培育密度为15000~20000只/m3,出现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仔鱼培育密度为10000~15000只/m3,背鳍、臀鳍鳍条出现仔鱼培育密度为5000~10000只/m3,背鳍、臀鳍、尾鳍鳍条形成的仔稚鱼培育密度为1000~5000只/m3,背鳍、臀鳍、尾鳍鳍条的长出鳞片仔稚鱼培育密度为500~1000只/m3 ;育苗饵料的投食顺序为海贩受精卵或3s型轮虫一卤虫无节幼体一烧足类一活糠奸幼体一死糠奸或小虾+配合饵料; (4)苗种出池:当背鳍、臀鳍、尾鳍鳍条的长出鳞片仔稚鱼第30天~第34天时,鱼苗可以从水泥池可出苗,也可继续在模仿天然海区石斑鱼喜栖息的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珊瑚礁的生长环境的水泥池中培育成中苗; (5)网箱暂养:大于35天的石斑鱼可以放入海区网箱暂养,与石斑鱼:鲈鱼或大黄鱼比例5:2混养,网箱水源要求潮流畅通,无污染,养殖适宜水温20°C~30°C,盐度1.05以上,溶解氧大于5mg / L,氨态氮低于0.5mg/L,长出鳞片仔稚鱼第50天~第60天即可从暂养网箱出苗,进入养成阶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育苗饵料的投食方式为:斑鱼初孵幼体开口时摄食海蛎受精卵,饵料密度保持在10个/ml ;3日龄后投喂3s型轮虫IOd后投丰年虫,密度保持在5个/ml左右;14d前后投喂海区活糠虾幼体+轮虫,投饵密度视幼体摄食情况酌情增减;石斑鱼苗种长棘期和收棘期应增加营养,改投桡足类+活糠虾幼体,保持育苗水体桡足类密度保持在I~3个/mL;并逐日增加投喂量,直至大部分幼体能摄食死饵和配合饵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或东星石斑鱼的育苗。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493759SQ201310412931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2日
【发明者】谢友亮, 阮经元, 周瑞发, 徐守文, 夏道演, 周绍锋, 阮经盛 申请人: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