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盲蝽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07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盲蝽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虫诱捕器,具体涉及一种针对盲蝽类害虫的诱捕器。
背景技术
卫生害虫和农业害虫一直以来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困扰和损失,目前对于害虫的防控主要手段是化学农药,但农药给人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显著。因此,利用害虫性信息素及寄主植物挥发物作为引诱剂,将害虫集中后进行物理杀灭的方法逐渐为人们所采用,尤其是对于卫生害虫和有机食品生产区的农业害虫。很多诱捕器采用粘虫板、粘虫胶等作为杀灭害虫的手段,但是费事费力,且容易受环境、使用场合的限制。而采用桶式的诱捕器只适用于特定的昆虫,对盲蝽类体型较小,有一定飞行能力,爬行能力较强的害虫难以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昆虫诱捕器在诱捕盲蝽类害虫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盲蝽诱捕器,用于提高对该类害虫的诱捕效率。一种盲蝽诱捕器,由上集虫桶,上漏斗桶,下漏斗桶和下集虫桶依次相连构成所述诱捕器主体,诱芯放置篮位于上漏斗桶与下漏斗桶之间。所述上漏斗桶为大口向下,漏斗内壁表面粗糙。所述下漏斗桶为大口向上,漏斗内壁表面光滑。所述上、下漏斗桶分别具有立柱,两者通过立柱相连。
所述诱芯放置篮位于上漏斗桶向下开口中心位置,通过吊柄或吊绳固定于上漏斗桶上。所述下集虫桶底面具有5-20个直径为I毫米的小孔。本实用新型盲蝽诱捕器结构简单、放置容易,捕虫效率高,配合不同种类的盲蝽性信息素可以有效诱杀相应盲蝽。

图1为盲蝽诱捕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上下漏斗桶示意图;其中各标号为:1-上集虫桶,2_上漏斗桶,3_立柱,4-下漏斗桶,5_下集虫桶,6-外沿,7-诱芯放置篮。
实施例按图1所示的盲蝽诱捕器,由上集虫桶1,上漏斗桶2,下漏斗桶4和下集虫桶5依次相连构成所述诱捕器主体,诱芯放置篮7位于上漏斗桶2与下漏斗桶之间4。分别制作如下部件:上、下集虫桶,口径为IOcm高8cm的开口塑料圆桶;大口径为8cm,小口径为3cm,高为6cm,外沿高2_3cm的塑料的上、下漏斗桶,并使上漏斗桶2内壁非常粗糙,下漏斗桶4内侧非常光滑;在上漏斗桶2内部制作一根吊柄,以连接放置诱芯的诱芯放置篮7,一可开口塑料圆柱体篮子;上、下漏斗桶口部各制作3个可活动连接的立柱3,立柱连接后高度为2cm ;上集虫桶最顶端设一根吊挂丝。所述下集虫桶底面具有10个直径为I毫米的小孔,以便于将进入桶内的雨水排出。根据图1各部位的相对位置,依次连接后,构成一个盲蝽诱捕器。上、下集虫桶与上、下漏斗桶分别通过外沿6活动连接,也可由卡箍固定。使用时,将连接好的诱捕器中放入诱芯,挂在田间即可,集虫桶内无需额外加入水或者杀虫物质,集虫桶内死虫过多时注意及时清理。当性信息素诱芯放入诱捕器中后,受到吸引的盲蝽会向诱捕器的定向飞行、聚集,并在诱捕器、诱芯附近爬行,由于盲蝽具有向上飞行、爬行的特点,会有一部分沿着上漏斗桶粗糙的内壁向上进入到上漏斗桶中,而另一部分在下漏斗桶内侧爬行的盲蝽会因内壁光滑而自然滑入下集虫桶。进入集虫桶内的害虫只会沿着集虫桶内壁爬行,难以从开口较小的漏斗口爬出,经日晒、 饥饿而自然死亡。
权利要求1.一种盲蝽诱捕器,其特征在于:由上集虫桶,上漏斗桶,下漏斗桶和下集虫桶依次相连构成所述诱捕器主体,诱芯放置篮位于上、下漏斗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蝽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漏斗桶为大口向下,漏斗内壁表面粗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蝽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漏斗桶为大口向上,漏斗内壁表面光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蝽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漏斗桶分别具有立柱,两者通过立柱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蝽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漏斗桶通过外沿或卡箍分别与上、下集虫桶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蝽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芯放置篮位于上漏斗桶向下开口中心位置,通过吊柄或吊绳固定于上漏斗桶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蝽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集虫桶底面具有5-20个 直径为I毫米的小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盲蝽诱捕器,用于捕捉盲蝽成虫。此盲蝽诱捕器一种盲蝽诱捕器,由上集虫桶,上漏斗桶,下漏斗桶和下集虫桶依次相连构成所述诱捕器主体,诱芯放置篮位于上漏斗桶与下漏斗桶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明显优势在于对飞行能力一般但具有较强爬行能力的盲蝽等害虫具有突出效果,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在防治盲蝽或检疫工作方面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文档编号A01M1/02GK203072718SQ2013201231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8日
发明者张涛, 梅向东, 陆宴辉, 吴孔明, 宁君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