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的香港牡蛎制种方法

文档序号:24518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的香港牡蛎制种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的香港牡蛎制种方法。它是以野生2龄香港牡蛎作为基础群体,以鳃孔游离数目为标记进行划分,鳃孔数目≥9为高度游离类群;以高度游离类群的香港牡蛎个体作为繁殖群体,采用解剖配子的方式进行类群自繁,然后进行苗种培育及养成,得到高度游离类群的子一代;继续以鳃孔游离数目为定向选择标准,以高度游离类群的子一代为亲本繁殖子二代,如此循环若干代,即可获得鳃孔游离度稳定遗传、表型性状优良的香港牡蛎新品系。本发明以香港牡蛎独有的鳃孔游离现象作为标记,首次确定了3个类群划分标准;实现了数量性状与经济性状协同选择,经过定向纯化,获得了具有显著养殖优势的香港牡蛎新品系。
【专利说明】一种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的香港牡蛎制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海洋农业中贝类遗传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香港牡蛎的制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香港牡贩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是我国华南沿海养殖贝类中的主要经济种,喜欢生活在近河口或附近有淡水注入的半咸水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年产量在130多万吨,产值在60-80亿元(中国渔业年鉴,2013)。目前,该产业发展几乎完全采用天然种苗养成,没有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
[0003]我国华南沿海主要经济牡蛎原名近江牡蛎C.rivularis,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白肉”,另一种是“红肉”。经过形态结构比较和分子遗传学分析,发现这两种形态的牡蛎是两个独立的物种。因此,学者们在2003年提出(Lam.,2003;Wang&Guo,2004),“红肉”类型中文名命名为近江牡贩,学名为Crassostrea ariakensis, “白肉”类型新定名为香港牡贩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由于以往对近江牡贩的研究采用的是C.rivularis,即两种牡蛎的混合体,所以很多研究结果受到一定质疑,有必要重新对于这两个物种进行验证性试验,分析两种牡蛎差异及其实验结果的影响。

【发明内容】
: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的香港牡蛎制种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数量性状与经济性状的有机结合,为香港牡蛎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契机和新途径。
[0005]本发明的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的香港牡蛎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0006]a、类群划分:以野生2龄香港牡蛎作为基础群体,以鳃孔游离数目为标记进行划分,鳃孔数目> 9为高度游离类群;
[0007]b、类群自繁:以高度游离类群的香港牡蛎个体作为繁殖群体,采用解剖配子的方式进行类群自繁,然后进行苗种培育及养成,得到高度游离类群的子一代
[0008]C、类群纯化:高度游离类群的子一代重复步骤a_b,继续以鳃孔游离数目为定向选择标准,以步骤b的高度游离类群的子一代为亲本繁殖子二代,通过这样的循环纯化若干代,即可获得鳃孔游离度稳定遗传、表型性状优良的香港牡蛎新品系。
[0009]步骤c中所述的若干代优选为I~2代。
[0010]本发明以香港牡蛎独有的鳃孔游离现象作为标记,首次确定了 3个类群划分标准;实现了数量性状与经济性状协同选择,经过定向纯化,获得了具有显著养殖优势的香港牡蛎新品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1]图1是本发明的技术路线图。
[0012]图2是不同鳃孔游离形式牡蛎类型。注:A:游离鳃孔(香港牡蛎),B:愈合鳃孔(近江牡蛎、长牡蛎、熊本牡蛎、葡萄牙牡蛎等均是这种类型),C:高度游离类群,D:中度游离类群,E:低度游离类群。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4]实施例1:
[0015](a)、类群划分:2010年4月28日,以来源于深圳的野生2龄香港牡蛎1000个作为基础群体,打开牡蛎右壳,然后利用牡蛎刀、镊子等工具轻轻剥开从壳顶至闭壳肌之间的外套膜,发现香港牡蛎的4排游离鳃管,且每个牡蛎的鳃孔游离数目是不一样的,如图2A个体有6个游离的鳃孔,而图2B为完全不游离的牡蛎类群体(如近江牡蛎、长牡蛎、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等)。按照技术路线图1,以游离鳃孔数目为标记,进行鳃孔游离度划分,分为高度游离类群(鳃孔数目> 9,图2C)、中度游离类群(5 <鳃孔数目< 9,图2D)、低度游离类群(鳃孔数目< 5,图2E)3个类群。在类群划分中,以中度游离类群比率最高(64.3%),高度游离类群最少(12.7%),低度游离类群居中(24.0%)。
[0016](b)、类群自繁:于2010年7月22日,在香港牡蛎性腺处于成熟期,以香港后海湾1500个2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打开牡蛎右壳,按照第一步确定的类群标准进行区划,随机筛选出高、中、低 度游离类群各100个成熟个体作为繁殖群体,同时设置尚未经过筛选的100个个体作为对照组亲本。如表1所示,高度游离类群(鳃孔游离数> 9)亲本壳高及鲜重均大于对照组(3 <鳃孔游离数< 12)、中度游离类群(5 <鳃孔数目< 9)与低度游离类群(鳃孔游离数< 5),也就是说,在自然群体中高度游离类群本身大小就略高于平均水平。采取解剖配子的方式进行类群内自繁,然后在育苗场进行苗种培育,在香港后海湾进行养成。
[0017](C)、表型评估:经过一年半的养成,如表1所示,发现高度游离类群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显著快于对照组(P < 0.05);而低游离度类群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养殖优势。
[0018](d)、类群纯化:于2012年7月,重复步骤(a-c),再次以鳃孔游离度作为定向选择标准,以各类群子一代Fl作为亲本(对于高游离度类群的子一代F1,个别不符合鳃孔游离数> 9的标准,则把它剔除掉),混合群体作为对照,繁殖各自类群的子二代F2。高、低游离度类群鳃孔数目均维持原有水平,说明可以稳定遗传;对于中度游离类型群体,发现其子代鳃孔数目发生变化。由此获得高游离度类群的子二代F2,即为鳃孔游离度稳定遗传、表型性状优良的香港牡蛎新品系(表1)。
[0019]表1:不同游离度香港牡蛎类群亲本及子代表型差异
[0020]
【权利要求】
1.一种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的香港牡蛎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类群划分:以野生2龄香港牡蛎作为基础群体,以鳃孔游离数目为标记进行划分,鳃孔数目>9为高度游离类群; b、类群自繁:以高度游离类群的香港牡蛎个体作为繁殖群体,采用解剖配子的方式进行类群自繁,然后进行苗种培育及养成,得到高度游离类群的子一代; C、类群纯化:高度游离类群的子一代重复步骤a-b,继续以鳃孔游离数目为定向选择标准,以步骤b的高度游离类群的子一代为亲本繁殖子二代,通过这样的循环纯化若干代,即可获得鳃孔游离度稳定遗传、表型性状优良的香港牡蛎新品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鳃孔游离度为标记的香港牡蛎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的若干代为I~2代。`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749357SQ201410008859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8日
【发明者】张跃环, 喻子牛, 肖述, 张扬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