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590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的润滑油通道(9)具有:第一润滑油通道(91),润滑油在第一润滑油通道(91)中从前传动箱(11)侧向后传动箱(12)侧流动;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92),润滑油在第二润滑油通道(92)中从后传动箱(12)侧向前传动箱(11)侧流动,第一润滑油通道(91)具有侧视时在机身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911),第二润滑油通道(92)具有侧视时在机身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922),第一延伸部(911)以及第二延伸部(922)配置于机身框架(10)的下表面的上方。本发明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能够高效率地对润滑油进行冷却。
【专利说明】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该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具有:机身框架,该机身框架在机身的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置于机身框架的前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前轮的动力传递机构;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置于机身框架的后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润滑油通道,该润滑油通道使润滑油在前传动箱与后传动箱之间循环。

【背景技术】
[0002]作为上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已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文献中为“乘用式插秧机”)。该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在行驶机身的机身框架的前部连接固定有前传动箱(在文献中为“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装备有能够转向的左右的如车轮,并且在机身框架的后部支承有后传动箱(在文献中为“后部传动箱”),在该后传动箱的左右装备有后车轮。前传动箱与后传动箱通过覆盖传动轴的外壳而连通连接,构成为润滑油能够在前传动箱与后传动箱之间流动,通过大量的润滑油对传动系统整体进行润滑。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2169号公报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润滑油通过单一的外壳在前传动箱与后传动箱之间流动,所以在外壳内,从前传动箱侧向后传动箱侧流动的润滑油与从后传动箱侧向前传动箱侧流动的润滑油,以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流动的状态混合存在。这样,外壳内的两种润滑油的流动会互相干涉,所以润滑油难以顺畅地循环,所以不能够高效率地对润滑油进行冷却。


【发明内容】

[0008]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率地对润滑油进行冷却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发明的特征是,具有:
[0011]机身框架,该机身框架在机身的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
[0012]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置于所述机身框架的前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前轮的动力传递机构;
[0013]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置于所述机身框架的后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
[0014]润滑油通道,该润滑油通道使润滑油在所述前传动箱与所述后传动箱之间循环,
[0015]所述润滑油通道具有:第一润滑油通道,在该第一润滑油通道中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或者所述后传动箱中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流动;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在该第二润滑油通道中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或者所述后传动箱中的另一方侧向一方侧流动,
[0016]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具有侧视时在所述机身框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0017]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具有侧视时在所述机身框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0018]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配置在所述机身框架的下表面的上方。
[0019]采用该特征结构,在前传动箱与后传动箱之间循环的润滑油在第一润滑油通道与第二润滑油通道中分开流动,由此第一润滑油通道的润滑油的流动与第二润滑油通道的润滑油的流动不会互相干涉,所以润滑油容易顺畅地循环,因此能够高效率地对润滑油进行冷却。另外,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配置于机身框架的下表面的上方,由此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难以被水田的泥水浸泡。因此,难以产生泥水所引起的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的老化,因此会提高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的耐久性。
[0020]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21]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不向所述机身框架的上表面的上方伸出。
[0022]采用该特征结构,由于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收纳于机身框架的上下长度的范围内,所以能够紧凑地配置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
[0023]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24]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横跨所述机身框架的前部侧与后部侧地延伸。
[0025]采用该特征结构,由于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因此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进一步难以被水田的泥水浸泡。
[0026]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27]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侧视时在所述机身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
[0028]采用该特征结构,由于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侧视时沿着机身框架的长度方向,所以能够紧凑地配置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
[0029]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30]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中俯视时最接近所述机身框架的部位,
[0031]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中俯视时最接近所述机身框架的部位。
[0032]采用该特征结构,由于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接近机身框架,所以能够紧凑地配置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
[0033]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34]所述前传动箱具有:无级变速箱,该无级变速箱收纳无级变速装置;变速箱,该变速箱收纳将来自所述无级变速装置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前轮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前车轴箱,该前车轴箱对所述前轮进行支承,
[0035]所述后传动箱具有后车轴箱,该后车轴箱对所述后轮进行支承。
[0036]采用该特征结构,通过使润滑油经由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在无级变速箱、变速箱以及前车轴箱与后车轴箱之间循环,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对润滑油进行冷却。
[0037]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38]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
[0039]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具有容许所述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容许部,
[0040]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具有容许所述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容许部。
[0041]采用该特征结构,在前车轴箱以及后车轴向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身框架上下移动(例如,能够起伏)的情况下,该上下移动被第一移动容许部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容许,所以所述上下移动不会被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阻碍,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所述上下移动。
[0042]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43]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所述第一移动容许部,与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连接,
[0044]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第二移动容许部,与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连接。
[0045]采用该特征结构,由于第一移动容许部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接近前车轴箱以及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所以能够顺畅地进行该上下移动。
[0046]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47]在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移动容许部连接的第一接头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移动容许部连接的第二接头部,
[0048]所述第一接头部与所述第二接头部,在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中,分开配置在机身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侦U,
[0049]所述第一移动容许部倾斜地构成为,越靠近所述第一接头部的一侧的端部,俯视时越位于机身外侧,并且,侧视时越位于下方,
[0050]所述第二移动容许部倾斜地构成为,越靠近所述第二接头部的一侧的端部,俯视时越位于机身外侧,并且,侧视时越位于下方,
[0051]所述第一接头部构成为,在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的所述第一接头部的一侧移动至最下方侧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头部与所述第一移动容许部位于同一轴心上,
[0052]所述第二接头部构成为,在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的所述第二接头部的一侧移动至最下方侧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接头部与所述第二移动容许部位于同一轴心上。
[0053]在前车轴箱或者后车轴箱上下移动的情况下,因为第一接头部以及第二接头部分别与第一移动容许部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连接,所以第一移动容许部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有可能会产生变形。关于这一点,在第一移动容许部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如上述地倾斜地构成的情况下,前车轴箱或者后车轴箱移动至最下方侧时,第一移动容许部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所产生的变形容易进一步变大。采用该特征机构,由于在前车轴箱或者后车轴箱移动至最下方侧的情况下,第一接头部与第一移动容许部位于同一轴心上,所以能够抑制第一移动容许部所产生的变形。同样,由于第二接头部与第二移动容许部位于同一轴心上,所以能够抑制第二移动容许部所产生的变形。
[0054]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55]具有向无级变速装置补给工作油的加油泵,
[0056]所述加油泵对在所述润滑油通道中循环的润滑油进行压送。
[0057]采用该特征结构,由于不需要设置润滑油专用的泵,所以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0058]此外,在本发明中,较好的是,
[0059]在所述前传动箱以及所述后传动箱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与所述润滑油通道的连通被切断的切断室。
[0060]采用该特征结构,由于切断室内总是被润滑油充满的状态,只要将需要切实的润滑的部件配置在切断室内,就能够可靠地通过润滑油对该部件进行润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61]图1是表示乘用式插秧机的侧视图。
[0062]图2是表示乘用式插秧机的俯视图。
[0063]图3是表示第一润滑油通道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的俯视图。
[0064]图4是表示第一润滑油通道的侧视图。
[0065]图5是表示第二润滑油通道的侧视图。
[0066]图6是示意性表示润滑油通道的俯视图。
[0067]图7是表示前车轴箱的后视剖视图。
[0068]图8是表示套筒的剖视图。
[0069]图9是表示后车轴的剖视图。
[0070]图10是表示差速锁踏板以及制动器踏板的侧视图。
[0071]图1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后接头部以及第二后接头部的侧视图。
[0072]符号说明
[0073]7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无级变速装置)
[0074]8加油泵
[0075]9润滑油通道
[0076]10机身框架
[0077]11前传动箱
[0078]12后传动箱
[0079]13 前轮
[0080]14无级变速箱
[0081]15变速箱
[0082]16前车轴箱
[0083]17 后轮
[0084]18后车轴箱
[0085]91第一润滑油通道
[0086]92第二润滑油通道
[0087]164切断室
[0088]181第一后接头部(第一接头部)
[0089]182第二后接头部(第二接头部)
[0090]911第一延伸部
[0091]911A第一润滑油通道中最接近机身框架的部位
[0092]913第一移动容许部
[0093]922第二延伸部
[0094]922A第二润滑油通道中最接近机身框架的部位
[0095]924第二移动容许部
[0096]LI 轴心
[0097]L2 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98]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99](乘用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0100]图1以及图2表示八条植式的乘用式插秧机(相当于本发明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乘用式插秧机具有使机身行驶的行驶机身I。在行驶机身I上设有驾驶部2。驾驶部2具有:驾驶席20、方向盘21、差速锁脚踏板22以及制动器脚踏板23。另外,在行驶机身I的前部设有发动机3以及预备载苗台4。发动机3被发动机罩5覆盖。预备载苗台4分别配置在发动机罩5的左右。另外,在行驶机身I的后部能够升降地设有植苗装置6。
[0101](行驶机身)
[0102]如图3至图6所示,行驶机身I具有:机身框架10、前传动箱11、后传动箱12、以及润滑油通道9。
[0103](机身框架)
[0104]机身框架10是在机身的前后方向具有长度方向的左右一对的主框架。机身框架10连接前传动箱11的上部与后传动箱12的上部。
[0105](前传动箱)
[0106]前传动箱11设置在机身框架10的前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前轮13的动力传递机构。前传动箱11具有:无级变速箱14、变速箱15、以及左右一对的前车轴箱16。
[0107](无级变速箱)
[0108]无级变速箱14收纳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 (相当于本发明的“无级变速装置”)。在无级变速箱14上设有供油口 14a,从供油口 14a供给润滑油(变速箱15内的润滑油)。在无级变速箱14上设有排油口 14b,润滑油从排油口 14b排出。
[0109](变速箱)
[0110]变速箱15收纳将来自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的动力传递至前轮13的动力传递机构。具体来说,变速箱15收纳作为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副变速机构、株距变速机构、以及差速装置。
[0111](前车轴箱)
[0112]如图7所示,前车轴箱16对前轮13进行支承。前车轴箱16具有:固定箱16A、转向箱16B。
[0113]固定箱16A固定在变速箱15的侧面。左右方向的第一传递轴161A通过轴承161a而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固定箱16A内。在第一传递轴161A上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有锥齿轮161b。另外,在固定箱16A上设有用于供给润滑油的供油口 16a。供油口 16a被螺栓16b塞住。另外,在固定箱16A与第一传递轴161A之间设有密封件163。即,在前车轴箱16上形成有与润滑油通道9的连通被切断的切断室164。
[0114]转向箱16B通过轴承13a而将前轮13的前车轴13A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前车轴13A上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有锥齿轮13b。另外,转向箱16B通过衬套165而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心Y摆动地支承在固定箱16A上。在转向箱16B与固定箱16A之间设有衬垫166以及密封件167。另外,在转向箱16B上设有用于排出润滑油的排油口 16c。排油口 16c被螺栓16d塞住。另外,在固定箱16A与转向箱16B之间设有上下方向的第二传递轴162。
[0115]在第二传递轴162的上部不能相对旋转地设有与锥齿轮161b啮合的锥齿轮162a,在第二传递轴162的下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设有与锥齿轮13b啮合的第三锥齿轮162b。另夕卜,第二传递轴162通过轴承162c、轴承162d、以及轴承162e而能够旋转地支承在转向箱16B上,并且通过轴承162f以及轴承162g而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固定箱16A上。在轴承162c与轴承162d之间设有套管169。
[0116]轴承162f将第二传递轴162的上端部支承成旋转自如。轴承162f被螺栓(凸缘螺栓)162h固定在第二传递轴162的上端部,并且被簧环162i固定在固定箱16A上。另夕卜,在固定箱16A上面对第二传递轴162的上端部地形成有开口部16e,在开口部16e上安装有可装拆的盖帽16f。
[0117](套筒)
[0118]如图7、图8所示,在轴承162c与轴承162g之间,在第二传递轴162上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有套筒168。套筒168是圆筒状的部件,在套筒168上形成有嵌入第二传递轴162的嵌入孔168a。嵌入孔168a形成为在轴心Y方向上贯通套筒168。另外,在套筒168与固定箱16A之间设有上侧密封件168b,在套筒168与转向箱16B之间设有下侧密封件168c。另外,在套筒168中形成有多个油路168A。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有4个油路168A。4个油路168A从套筒168的轴心Y方向看时,将套筒168的中心O作为基准以等角度(90度)的间隔配置。
[0119](油路)
[0120]油路168A具有:纵油路168d、上侧横油路168e、以及下侧横油路168f。纵油路168d形成为沿着嵌入孔168a的外周,在轴心Y方向上贯通套筒168。上侧横油路168e形成在与套筒168的轴心Y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纵油路168d的上端部与固定箱16A(上侧密封件168b的上方侧的空间)连通。下侧横油路168f形成在与套筒168的轴心Y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纵油路168d的下端部与转向箱16B(下侧密封件168c的下方侧的空间)连通。
[0121]通过这样的结构,固定箱16A(上侧密封件168b的上方侧的空间)内的润滑油经过轴承162g地流动,流入上侧横油路168e。然后,该流入的润滑油从上侧横油路168e流过纵油路168d、下侧横油路168f,流出到转向箱16B(下侧密封件168c的下方侧的空间)。然后,该流出的润滑油经过轴承162c、轴承162d、以及轴承162e地流动。如此,润滑油从固定箱16A侧流通至转向箱16B侧。另外,沿着与上述相反的路径,润滑油从转向箱16B侧流通至固定箱16A侧。
[0122](突起部)
[0123]这里,在锥齿轮162a的下端部形成有多个突起部162 j,该突起部162 j与套筒168的纵油路168d卡合。突起162 j形成于锥齿轮162a的下端部,卡合于纵油路168d的上端部。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有4个(与纵油路168d的数量相同)突起部162j。4个突起部162j从套筒168的轴心Y方向看时,将套筒168的中心O作为基准以等角度(90度)的间隔配置。在突起部162j与上侧横油路168e之间形成有间隙S。
[0124]通过这样的结构,当锥齿轮162a与第二传递轴162 —体地旋转时,即使套筒168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在第二传递轴162上,套筒168也会和锥齿轮162a —起与第二传递轴162—体地旋转。由此,由于润滑油被套筒168搅拌,所以可以促进润滑油的循环。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在突起部162j与上侧横油路168e之间形成有间隙S,所以突起部162j不会阻碍润滑油的流动。
[0125](后传动箱)
[0126]如图3至图6所示,后传动箱12设于机身框架10的后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后轮17的动力传递机构。后传动箱12具有对后轮17进行支承的后车轴箱18。后车轴箱18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身框架10上下移动。在该实施方式中,后车轴箱18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身框架10绕前后方向的轴心起伏。
[0127]在后车轴箱18上设有第一后接头部181 (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接头部”)以及第二后接头部182 (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接头部”)。
[0128]第一后接头部181与第二后接头部182在后车轴箱18上分开配置在机身的左右方向的左侧与右侧,并设置为从后车轴箱18水平地向前方突出。另外,在后车轴箱18上设有左转速传感器设置口 183以及右转速传感器设置口 184。在左转速传感器设置口 183能够设置对左侧的后轮17的转速进行检测的转速传感器,在右转速传感器设置口 184能够设置对右侧的后轮17的转速进行检测的转速传感器。
[0129]这里,如图9所示,后轮17被定位销17a定位固定在后车轴17A上。在后车轴17A上形成有定位销17a所插通的定位销用孔17b。另外,在后车轴17A的外端部通过螺栓17d固定有垫圈17c。由此,即使定位销17a从定位销用孔17b脱落,由于垫圈17c,后轮17也不会从后车轴17A脱落。
[0130](润滑油通道)
[0131]如图3至图6所示,润滑油通道9使润滑油在前传动箱11与后传动箱12之间循环。在润滑油通道9中循环的润滑油被向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补给工作油的加油泵8压送。润滑油通道9具有:第一润滑油通道91、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92。
[0132](第一润滑油通道)
[0133]第一润滑油通道91配置于左侧的机身框架10的左外侧。在第一润滑油通道91中,润滑油从前传动箱11侧向后传动箱12侧流动。第一润滑油通道91具有:第一延伸部911、第一后折弯部912、以及第一移动容许部913。第一延伸部911与第一后折弯部912由单一的金属制的管状部件(铁管)构成。
[0134](第一延伸部)
[0135]第一延伸部911在侧视时向机身框架1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911配置在机身框架10的下表面的上方,并且不会向机身框架10的上表面的上方伸出。即,第一延伸部911收纳于机身框架10的上下长度的范围内。另外,第一延伸部911在侧视时在机身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上(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第一延伸部911横跨机身框架10的前部侧与后部侧地延伸。第一延伸部911的前端部与无级变速箱14的排油口 14b连接,第一延伸部911通过第一后折弯部912以及第一移动容许部913而与第一后接头部181连接。第一延伸部911的后端部通过第一支板914支承在左侧的机身框架10上。另外,第一延伸部911具有在第一润滑油通道91中俯视时最接近机身框架10的部位911A。
[0136](第一后折弯部)
[0137]第一后折弯部912倾斜构成为,越靠近第一后接头部181侧的端部(后端部),俯视时越位于机身外侧,并且侧视时越位于下方。第一后折弯部912通过第一移动容许部913与弟一后接头部181连接。
[0138](第一移动容许部)
[0139]第一移动容许部913容许后车轴箱18的上下移动(起伏)。第一移动容许部913由具有可挠性的管状部件(橡胶软管)构成。另外,第一移动容许部913的后端部与第一后接头部181连接。第一移动容许部913倾斜构成为,越靠近第一后接头部181侧的端部(后端部),俯视时越位于机身外侧,并且侧视时越位于下方。
[0140](第二润滑油通道)
[0141]第二润滑油通道92配置于左侧的机身框架10的右外侧。在第二润滑油通道92中,润滑油从后传动箱12侧向前传动箱11侧流动。第二润滑油通道92配置为在侧视时与制动器脚踏板23交叉。第二润滑油通道92具有:第二前折弯部921、第二延伸部922、第二后折弯部923、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924。第二前折弯部921、第二延伸部922、第二后折弯部923由单一的金属制的管状部件(铁管)构成。
[0142](第二前折弯部)
[0143]第二前折弯部921的前端部与第二前接头部161连接。第二前折弯部921构成为,俯视时其前端部位于后端部的机身内侧,并且,侧视时其前端部位于后端部的下方。
[0144](第二延伸部)
[0145]第二延伸部922在侧视时向机身框架1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922配置在机身框架10的下表面的上方,并且不会向机身框架10的上表面的上方伸出。即,第二延伸部922收纳于机身框架10的上下长度的范围内。另外,第二延伸部922在侧视时在机身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上(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第二延伸部922横跨机身框架10的前部侧与后部侧地延伸。第二延伸部922通过第二后折弯部923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924与第二后接头部182连接。第二延伸部922的后端部通过第二支板925支承在右侧的机身框架10上。另外,第二延伸部922具有在俯视时在第二润滑油通道92中最接近机身框架10的部位922A。
[0146](第二后折弯部)
[0147]第二后折弯部923倾斜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后接头部182侧的端部(后端部),俯视时越位于机身外侧,并且侧视时越位于下方。第二后折弯部923通过第二移动容许部924与第二后接头部182连接。
[0148](第二移动容许部)
[0149]第二移动容许部924容许后车轴箱18的上下移动(起伏)。第二移动容许部924由具有可挠性的管状部件(橡胶软管)构成。另外,第二移动容许部924的后端部与第二后接头部182连接。第二移动容许部924倾斜构成为,越靠近第二后接头部182侧的端部(后端部),俯视时越位于机身外侧,并且侧视时越位于下方。
[0150](润滑油的循环路径)
[0151]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前传动箱11与后传动箱12之间,润滑油通过润滑油通道9而如下地循环。
[0152]S卩,变速箱15内的润滑油从供油口 14a被供给至无级变速箱14。然后,无级变速箱14内的润滑油从排油口 14b被排出至第一润滑油通道91。然后,第一润滑油通道91内的润滑油从第一后接头部181流入后车轴箱18内。然后,后车轴箱18内的润滑油从第二后接头部182流入第二润滑油通道92内。然后,第二润滑油通道92内的润滑油从第二前接头部161流入右侧的前车轴箱16内。然后,右侧的前车轴箱16内的润滑油经由变速箱15、左侧的前车轴箱16,再次从供油口 14a被供给至无级变速箱14。
[0153]这里,如图10所示,差速锁脚踏板22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差速锁杆24进行踩踏操作。差速锁杆24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地支承在支板25上。另外,制动器脚踏板23固定在摆动轴26上,该摆动轴26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X摆动。制动器脚踏板23通过拉线螺柱28而与制动器操作臂27连接。制动器脚踏板23被返回施力弹簧29施力,以使制动器脚踏板23返回踩踏解除侧。返回施力弹簧29的一端部挂在对差速锁杆24进行支承的支板25上,返回施力弹簧29的另一端部挂在固定于摆动轴26的支板26a上。
[0154]制动器操作臂27形成为侧视时为大致?字状,并被安装成其在不对制动器脚踏板23进行踩踏操作时,不会与机身框架10干涉。拉线螺柱28构成为主视时以及侧视成为大致垂直。
[0155](其他实施方式)
[0156](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润滑油通道91中,润滑油从前传动箱11侧向后传动箱12侧流动,但也可以是润滑油从后传动箱12侧向前传动箱11侧流动。同样,在第二润滑油通道92中,润滑油从后传动箱12侧向前传动箱11侧流动,但也可以是润滑油从前传动箱11侧向后传动箱12侧流动。
[0157](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911以及第二延伸部922没向机身框架10上表面的上方伸出,但也可以伸出。
[0158](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911以及第二延伸部922横跨机身框架10的前部侧与后部侧地延伸,但也可以仅在机身框架10的前部侧延伸,或者仅在机身框架10的后部侧延伸。
[0159](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911以及第二延伸部922侧视时在机身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但也可以是曲线状地延伸,或者直线状地延伸的部分与曲线状地延伸的部分混合存在。
[0160](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容许部913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924由橡胶软管构成,但只要是具有可挠性的管状部件,不限定于橡胶软管。例如,第一移动容许部913以及第二移动容许部924也可以由具有可挠性的波纹管构成。
[016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润滑油通道9中循环的润滑油被加油泵8压送,也可以设置加油泵8外其他的泵来对该润滑油进行压送。
[0162](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套筒168的油路168A为4个,但也可以是3个以下、或5个以上。
[0163](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传动箱11具有无级变速箱14和变速箱15,但也可以取而代之是后传动箱12具有无级变速箱14和变速箱15。
[0164](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车轴箱18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身框架10上下移动(能够起伏),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前车轴箱1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身框架10上下移动(能够起伏),也可以是前车轴箱16以及后车轴箱18两者都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身框架10上下移动(能够起伏)。另外,也可以代替起伏式的悬挂系统,采用具有横向杆的5连杆式悬挂系统。
[0165](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断室164形成于前车轴箱16,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将“切断室”形成于后车轴箱18,或将“切断室”形成于前车轴箱16以及后车轴向18两者。
[0166](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911通过第一移动容许部913而与后车轴箱18连接,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延伸部911不通过第一移动容许部913而与后车轴箱18连接,即与后车轴箱18直接连接。也就是说,将第一移动容许部913设置于第一润滑油通道91中的任意的部位即可。同样,第二延伸部922通过第二移动容许部924而与后车轴箱18连接,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二延伸部922不通过第二移动容许部924而与后车轴箱18连接,即与后车轴箱18直接连接。也就是说,将第二移动容许部924设置于第二润滑油通道92中的任意的部位即可。
[0167](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后接头部181以及第二后接头部182设置为从后车轴箱18水平地向前方突出,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第一后接头部181构成为,在后车轴箱18的第一后结构部181的一侧(左侧)移动至最下方侧的情况下,位于与第一移动容许部913相同的轴心LI上,第二后接头部182构成为,在后车轴箱18的第二后接头部182的一侧(右侧)移动至最下方侧的情况下,位于与第二移动容许部924相同的轴心L2上。
[0168](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后车轴箱18上设有:作为“第一接头部”的第一后接头部181以及作为“第二接头部”的第二后接头部182,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将左转速传感器设置口 183用作为“第一接头部”,将右转速传感器设置口 184用作为“第二接头部”。
[0169](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乘用式插秧机为八条植式的,但不限定于八条植式,也可以是例如二条植式、四条植式、五条植式、六条植式或者十条植式。
[0170](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为乘用式插秧机,但也可以是直播机。
[0171]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172]本发明能够用于下述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该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具有:机身框架,该机身框架在机身的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置于机身框架的前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前轮的动力传递机构;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置于机身框架的后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润滑油通道,该润滑油通道使润滑油在前传动箱与后传动箱之间循环。
【权利要求】
1.一种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身框架,该机身框架在机身的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 前传动箱,该前传动箱设置于所述机身框架的前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前轮的动力传递机构; 后传动箱,该后传动箱设置于所述机身框架的后部,并收纳将动力传递至后轮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 润滑油通道,该润滑油通道使润滑油在所述前传动箱与所述后传动箱之间循环,所述润滑油通道具有:第一润滑油通道,在该第一润滑油通道中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或者所述后传动箱中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流动;以及第二润滑油通道,在该第二润滑油通道中润滑油从所述前传动箱或者所述后传动箱中的另一方侧向一方侧流动,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具有侧视时在所述机身框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具有侧视时在所述机身框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配置在所述机身框架的下表面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不伸出至所述机身框架的上表面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横跨所述机身框架的前部侧与后部侧地延伸。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侧视时在所述机身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中俯视时最接近所述机身框架的部位, 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中俯视时最接近所述机身框架的部位。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传动箱具有:无级变速箱,该无级变速箱收纳无级变速装置;变速箱,该变速箱收纳将来自所述无级变速装置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前轮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前车轴箱,该前车轴箱对所述前轮进行支承, 所述后传动箱具有后车轴箱,该后车轴箱对所述后轮进行支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 所述第一润滑油通道具有容许所述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容许部, 所述第二润滑油通道具有容许所述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容许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所述第一移动容许部,与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连接, 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第二移动容许部,与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移动容许部连接的第一接头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移动容许部连接的弟~^接头部, 所述第一接头部与所述第二接头部,在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中,分开配置在机身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所述第一移动容许部倾斜地构成为,越靠近所述第一接头部的一侧的端部,俯视时越位于机身外侧,并且,侧视时越位于下方, 所述第二移动容许部倾斜地构成为,越靠近所述第二接头部的一侧的端部,俯视时越位于机身外侧,并且,侧视时越位于下方, 所述第一接头部构成为,在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的所述第一接头部的一侧移动至最下方侧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头部与所述第一移动容许部位于同一轴心上, 所述第二接头部构成为,在所述前车轴箱以及所述后车轴箱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机身框架上下移动的车轴箱的所述第二接头部的一侧移动至最下方侧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接头部与所述第二移动容许部位于同一轴心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向无级变速装置补给工作油的加油泵, 所述加油泵对在所述润滑油通道中循环的润滑油进行压送。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用式插秧机或者直播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传动箱以及所述后传动箱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与所述润滑油通道的连通被切断的切断室。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4429245SQ201410464583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3日
【发明者】大西哲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