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用的竿梢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0170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钓竿用的竿梢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钓竿顶端的竿梢节。



背景技术:

一般地讲,钓竿为了实现轻量化,虽然由卷绕所谓聚酯胶片而成的管状体所构成,该聚酯胶片在特定方向上对齐强化纤维,并在该强化纤维中含浸有合成树脂,但是关于竿梢(竿梢节),为了提高强度有时也会使用像镍-钛合金这样的金属材料。例如,在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有接合由金属材料所形成的实心结构的竿梢部与由金属材料所形成的空心结构的竿梢支撑部而进行一体化的竿梢节。虽然这样的金属制的实心材料柔软且可较大地发生挠曲,但是根据钓竿的种类,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硬度(高弹性)。为了使金属制且实心状的竿梢节具有高弹性,虽然有必要加大直径,但是如果加大直径则趋于重量化,作为竿梢节不应优选。

因此,可考虑竿梢节使用金属制管状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该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竿梢节由竿梢部与连接该竿梢部的竿梢支撑部所构成,在竿梢节的内部,用金属制的管状体来构成竿梢侧的一定范围。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4-87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7-28906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14-873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如上述的公知技术那样,虽然通过金属制管状体来构成竿梢节,从而能够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实现大径化来提高刚性及强度,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刚性时则受到限制。即,由于是竿梢节,因此加大直径受到限制,如果不加大 直径而是加大厚度来提高刚性,则发生引起重量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作为竿梢节而优选容易感知因鱼的上钩而发生的竿梢变化,但是如果刚性过高,则变得难以感知微妙的鱼上钩。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竿梢节,其具有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得到对应于需要的适当刚性且容易感知鱼上钩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用的竿梢节的特征为,由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与金属制管状体所构成,在所述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外周,嵌入、固定有所述金属制管状体。

上述结构的竿梢节如下,由于在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的外周嵌入、固定有金属制管状体,因此与金属制的竿梢节相比,能够提高刚性,能够有效地实现轻量化。即,由于在金属制管状体的内部配设有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因此能够不加大直径或者不引起重量化而有效地提高刚性。此时,由于将金属制管状体配设在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外侧,因此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得到保护,难以发生竿梢节的破损等,同时由于能够加大竿梢侧(顶端侧)的重量,因此鱼上钩时的振动的持续性提高,能够提高灵敏度。尤其,通过使外观保持原来的金属色,从而具有光泽性的外观部分的可见性提高,容易辨认鱼的上钩。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竿梢节,其具有强度高且能够得到对应于需要的适当刚性并容易感知鱼上钩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竿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钓竿的竿梢节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a)是立体图,(b)是纵向剖视图。

图3(a)~(e)是分别表示竿梢节的主要部分的图,是表示第2~第6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图4(a)及(b)是分别表示竿梢节的主要部分的图,是表示第7及第8实 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图5(a)~(c)是分别表示竿梢节的主要部分的图,是表示第9~第11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金属制管状体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外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a)是表示金属制管状体结构的图,(b)是将金属制管状体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外周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将金属制管状体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外周的制造方法的其他例子的图,(a)是表示金属制管状体结构的图,(b)是表示将金属制管状体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外周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钓竿;12-竿梢节;13-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a-大径部;13b-小径部;14、14′-阶梯部;15-边界部;23、33、43-金属制管状体;30-补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的一个例子的整体图。本实施方式的钓竿1是插接式钓竿,以抽出方式连接第1节竿10、多个中间竿11a~11f、竿梢节12而构成。并且,钓竿1既可以是安装有安装卷线器的卷线器座、对钓线进行导向的钓线导件等的外导向方式的钓竿,各竿杆的连接结构也可以是插接式或反插接式。

如公知的那样,所述第1节竿10及中间竿11a~11f作为用碳纤维等的强化纤维对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等的合成树脂进行强化的纤维强化树脂制的管状体而构成。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钓竿的竿梢节12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a)是立体图,(b)是纵向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竿梢节12具备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及嵌入、固定于其顶端侧的金属制管状体(金属制的空心管)23,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连接 于中间竿11f。此时,竿梢节12作为整体既可以以直线状构成,也可以顶端侧以尖细的锥状构成,以便容易发生挠曲。

例如,通过如下规定方法来形成所述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将在强化纤维(主要是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等)中含浸有环氧树脂等的合成树脂的纤维强化树脂聚酯胶片卷绕于芯轴,在经过加热工序之后进行拆芯等。所述聚酯胶片可以使用在轴长方向、周向、倾斜方向上对齐强化纤维的胶片,也可使用对强化纤维进行编织的胶片等的各种结构的胶片,关于其结构(卷绕数、强化纤维的指向或种类、树脂含浸量、厚度等)可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用Ni-Ti类合金、Ni-Ti-Co类合金、Ni-Ti-Fe类合金、Ni-Ti-Cu类合金、Ni-Ti-Cr类合金、β钛合金(β相:体心立方晶格)等材料以圆筒状形成所述金属制管状体23。此时,外面23a既可以以直线状形成,也可以通过模锻加工或无心加工等而以尖细的锥状形成。另外,关于内面23b,既可以对应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的外面形状而以直线状形成,也可以如后述地以锥状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管状体13以根端侧成为大径部13a且顶端侧成为小径部13b的方式形成,将所述金属制管状体23嵌入、固定于该小径部13a。关于小径部13a,既可以在管状体13成形之后,通过无心加工等而形成,也可以通过改变卷绕于芯轴的聚酯胶片的量来形成。

所述金属制管状体23如下,在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形成之后,在小径部13b的表面上涂布粘接剂17,从轴向嵌入而被固定,形成为在固定状态下相对于大径部13a呈表面在同一面上的形状。此时,金属制管状体23的根端缘23c顶住大径部13a与小径部13b之间的阶梯部14(本实施方式中垂直于轴向的垂直面),在此状态下金属制管状体23嵌入、固定于小径部13b。

如上所述,由于钓竿1的竿梢节12成为将金属制管状体23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的顶端侧外周的结构,因此与只是由金属构成的竿梢节相比,能够提高刚性,能够实现轻量化。即,由于在金属制管状体23的内部配设有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因此能够不加大直径或者不引起重量化而有效地提高刚性。另外,与只是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来形成竿梢节的情况相比强度更高,即使碰到其他物体也难以发生竿梢节的破损或瘪下等,而且,由 于能够加重竿梢侧的重量,因此在鱼上钩时的振动的持续性变高而灵敏度提高。此时,通过使管状体23保持原来的金属外观(具有光泽性的金属外观),从而以管状体13为边界而亮度提高,能够容易把握鱼上钩时的微妙的振动,同时通过使管状体23的表面与管状体13的大径部13a的表面呈在同一面上的形状,从而提高外观,也使钓线变得难以挂住。

另外,与纤维强化树脂制的结构相比,容易对金属制管状体23的表面实施形成槽或者形成平坦部等的加工。例如,通过对表面部进行铣削加工而形成平坦部,通过在该平坦部固定钓线导件的脚部,从而能够提高粘接强度。

由于在鱼上钩时所述竿梢节12较大地发生挠曲,因此优选在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与金属制管状体23的边界部15设置(覆盖)补强层30。即,通过设置补强层30,从而防止在边界部在管状体13与管状体23之间产生间隙,或者管状体23发生剥离等。

并且,关于补强层30,虽然可以覆盖树脂而构成,但是也可以在嵌入、固定金属制管状体23之后,卷绕聚酯胶片并进行加热、固化而形成。此时,由聚酯胶片形成的补强层30优选具有在周向上对齐强化纤维的周向纤维层及在倾斜方向上对齐强化纤维的倾斜方向纤维层当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即,通过将补强层30做成周向纤维层或倾斜方向纤维层,从而不会对作为竿梢节的挠曲性产生影响(对弯曲不产生影响),能够有效地防止产生间隙或金属制管状体23发生剥离等。

另外,关于补强层30,也可以由钓线导件(未图示)的脚部的固定构件所构成。例如,通过在边界部15放置钓线导件的脚部并进行线卷绕、粘接剂涂布(由这些构成固定构件),从而也能够作为补强层。这样,通过用钓线导件脚部的固定构件来构成补强层,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轻量化。

如果上述的金属制管状体23配设在竿梢节12的全长的跨度上,则由于作为竿梢节而刚性降低且趋于重量化,同时基于振动的对鱼上钩的感知性也降低,因此在竿梢节的顶端侧以适当的长度配设即可。具体而言,在将竿梢节12的长度作为L时,金属制管状体23被配设的范围L1为离顶端P0.3L的范围内即可,顶端侧的挠曲特性趋于良好,同时能够容易辨认鱼上钩时的振动。并且,关于金属制管状体23,既可以配置在离顶端P0.3L的范围内,也可以是 小径部13b从管状体23的顶端缘23d突出的结构(管状体23也可以配设在上述范围内的中间区域)。此时,突出部分也可以作为顶端导件安装部而构成。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并且,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只图示了竿梢节的主要部分,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3(a)~(e)是分别表示第2~第6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在图3(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金属制管状体23的根端缘23c′构成为朝着根端侧其厚度逐渐变薄的锥状,将在大径部13a与小径部13b之间的阶梯部14′也构成为与上述锥形面发生面接触的锥状,由于锥形面彼此发生面接触,因此两者发生对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与金属制管状体23之间的刚性变化得到缓解,能够防止发生破损等。

在图3(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金属制管状体23的根端部的外周形成有突起23f。该突起23f沿着周向连续形成,通过形成这样的突起23f,从而使覆盖在边界部15的补强层30变得难以脱落。

在图3(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金属制管状体23的根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表面凹下的倒角部23g。由于该倒角部23g与所述锥状的阶梯部14′一起形成凹部,因此在覆盖补强层30时,其构成树脂(蜿蜒状强化纤维)进入其中,能够使补强层30变得难以脱落。另外,通过也形成上述的突起23f,从而变得更加难以脱落。

并且,关于如上所述的突起或倒角部(包括槽、凹部等),不仅可以形成在金属制管状体23的根端部,而且只要形成在覆盖有补强层30的部分即可,也可以形成在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上。或者,也可以在补强层30侧形成这样的突起或倒角部。

在图3(d)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由纤维强化树脂材料所构成的补强层做成2层结构的例子。例如,通过将内层侧作为由玻璃纤维构成的补强层30A,将外侧层作为由碳纤维所构成的补强层30B,从而能够缓解在边界部15的刚性变化,能够防止发生破损等。

在图3(e)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卷绕碳带30C来形成补强层。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成为卷绕带状物体的状态,因此在边界部能够实现接合强度的稳定化。

图4(a)及(b)是分别表示竿梢节的主要部分的图,是表示第7及第8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图4(a)所示的实施方式如下,越靠近顶端侧,则金属制管状体23A的厚度变得越薄。另外,与此相伴,越靠近顶端侧,则纤维强化树脂制的小径部13b的厚度变得越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做成如下竿梢节,能够实现竿梢节12的顶端侧的轻量化,同时具有顶端侧的刚性高的特性。

另外,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如下,越靠近顶端侧,则金属制管状体23B的厚度变得越厚。另外,与此相伴,越靠近顶端侧,则纤维强化树脂制的小径部13b的厚度变得越薄。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竿梢节12的顶端侧的刚性降低,同时重量进一步偏向顶端侧,因此顶端侧变得容易发生振动,同时振动持续性变高,能够做成容易感知鱼上钩的竿梢节。

图5(a)~(c)是分别表示竿梢节的主要部分的图,是表示第9~第11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上述实施方式如下,不是在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上形成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的小径部,而是直接将金属制管状体23嵌入、固定于顶端侧。

关于被嵌入的金属制管状体23,如图5(a)所示,既可以其根端缘23c正交于轴长方向,如图5(b)、(c)的根端缘23c′、23c″所示,也可以以锥状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不需要对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进行加工等,只是嵌入金属制管状体23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制造。另外,通过使金属制管状体23的根端侧以锥状构成,从而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的边界部的刚性变化变小,能够防止发生破损等。

图6是表示将金属制管状体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外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a)是表示金属制管状体结构的图,(b)是将金属制管状体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外周的状态的 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制管状体33如下,沿着轴长方向被分割成多个(本实施例中,沿着直径方向预先被分割成2等分,以便断面呈半圆形状),构成各部件的分割体33A、33B呈一体化地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的顶端侧外周(小径部13b的外周)。在制造这样的竿梢节12时,以根端侧的厚度厚且顶端侧的厚度薄的方式,将构成管状体13的聚酯胶片卷绕于芯轴M。而且,如图6(a)所示,在顶端侧的薄壁部分以在箭头方向上夹紧的方式顶住分割体33A、33B,在阶梯部14与管状体33的根端缘33c的边界部分卷绕构成补强层(未图示)的聚酯胶片,在此状态下如图6(b)所示地卷绕紧固带50。而且,如果在此状态下进行加热,则聚酯胶片的树脂流到被分割的区域而固化,之后,通过进行紧固带50的剥离、拆芯,从而能够制造出图2所示的竿梢节12。

根据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由于制造时1次加热工序就足够,因此能够容易制造出竿梢节12,同时即使在管状体13的表面上形成尖细的锥形部,金属制管状体33也容易沿着该锥形部贴紧、固定。

图7是表示将金属制管状体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外周的制造方法的其他例子的图,(a)是表示金属制管状体结构的图,(b)是表示将金属制管状体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的顶端侧外周的状态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金属制管状体43如下,从顶端缘43a沿着轴长方向形成有槽43b,顶端侧在径向上可发生变位,这样构成的金属制管状体43嵌入、固定于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的顶端侧外周(小径部13b的外周)。此时,以180°间隔相对的方式形成有2处槽43b,如图7(b)所示,管状体的顶端侧容易向径向内侧发生变形。

在制造上述竿梢节12时,以根端侧的厚度厚且顶端侧的厚度薄的方式,将构成管状体13的聚酯胶片卷绕于芯轴M。而且,如图7(a)所示,在顶端侧的薄壁部分嵌入金属制管状体43,在两者的边界部15卷绕构成补强层(未图示)的聚酯胶片,在此状态下卷绕紧固带(未图示)。而且,如果在此状态下进行加热,则聚酯胶片的树脂流到槽部分而固化,之后,通过进行紧固带的剥离、拆芯,从而能够制造出图2所示的竿梢节12。此时,由于能够通过缠紧紧 固带来使金属制管状体43的槽43b部分发生变形,因此即使在管状体13的表面上形成有锥形部,管状体43也能够沿着该锥形部发生变形,固化时贴紧、固定于该表面。

根据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与图6所示的结构同样,由于制造时1次加热工序就足够,因此能够容易制造出竿梢节12,同时即使在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的表面上形成有尖细的锥形部,金属制管状体33也能够沿着该锥形部贴紧、固定。

并且,在图6及图7所示的制造方法中,金属制管状体33的分割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上,形成于金属制管状体43的槽43b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上。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变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的钓竿连接多根竿杆而构成,但是也可以作为具有呈现上述特征的竿梢的1根竿而构成。另外,关于竿梢节(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及金属制管状体)的断面形状,虽然做成了圆形,但是也可以做成楕圆状等,断面也可以非圆形。另外,关于形成在各管状体13、23上的锥形部,也可以包含在一部分上存在直线部分的锥形部,或者也可以包含组合不同锥度比的部分的锥形部,或者也可以包含阶梯状发生小径化的部分的锥形部。而且,竿梢节12既可以由竿梢部与竿梢支撑部所构成且竿梢部如上所述地构成,也可以缩短竿梢节12本身的长度,加大相对于所述纤维强化树脂制管状体13的金属制管状体23长度的比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