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蓟马防治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4786阅读:7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蓟马防治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蓟马属微体昆虫,是危害苜蓿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产卵于叶片、花、茎杆组织上,个体细小,长度为0.5mm~1.5mm,成虫灰色至黑色,若虫灰黄色或桔黄色,跳跃性强,为害隐蔽,需拍打枝条到白纸板和手掌上肉眼才可见。当苜蓿收割后,蓟马化蛹于地下约3~5cm处,随气温升高,下一茬苜蓿生长至三叶期后,虫口密度逐渐回升。

针对蓟马严重为害,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治。随着化学农药大量使用,环境污染加重,对牲畜、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协调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压低蓟马虫口密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治蓟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蓟马防治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蓟马防治剂,可为蓟马防治剂甲或蓟马防治剂乙;

所述蓟马防治剂甲可包括白僵菌、增效剂和滑石粉;

所述蓟马防治剂乙可包括白僵菌、氯虫苯甲酰胺和滑石粉;

所述白僵菌可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NS-J9-16CGMCC No.5288。

所述蓟马防治剂乙中,所述氯虫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可为氯虫苯甲酰胺原药。

所述蓟马防治剂乙中,当所述氯虫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为氯虫苯甲酰胺原药时,所述白僵菌、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所述滑石粉的配比可为6.0×1012~8.0×1012cfu:5g:100~130g。

所述蓟马防治剂乙中,当所述氯虫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为氯虫苯甲酰胺原药时,所述白僵菌、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所述滑石粉的配比具体可为7.2×1012cfu:5g:115g。

上述任一所述的蓟马防治剂中,所述白僵菌可以白僵菌孢子粉的形式加入的。

所述蓟马防治剂乙中,当所述氯虫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为氯虫苯甲酰胺原药时,所述白僵菌孢子粉、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所述滑石粉的配比可为14~18g:1g:20~26g;所述白僵菌孢子粉的活孢量可为0.9×1011~0.95×1011cfu/g。

所述白僵菌孢子粉的含孢量具体可为1.0×1011个/g,活孢率可为90%~95%。

所述蓟马防治剂乙中,当所述氯虫苯甲酰胺的加入形式为氯虫苯甲酰胺原药时,所述白僵菌孢子粉、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所述滑石粉的配比具体可为16g:1g:23g。

所述蓟马防治剂甲具体可由所述白僵菌、所述增效剂和所述滑石粉组成。

所述蓟马防治剂乙具体可由所述白僵菌、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所述滑石粉组成。

上述任一所述蓟马防治剂在防治蓟马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b1)-b6)中的任一种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b1)上述任一所述蓟马防治剂乙的制备方法,包括先将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所述滑石粉混合,再与所述白僵菌孢子粉混合的步骤;

b2)上述任一所述蓟马防治剂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白僵菌孢子粉、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和所述滑石粉混合的步骤;

b3)所述蓟马防治剂甲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白僵菌、所述增效剂和所述滑石粉混合的步骤;

b4)所述蓟马防治剂甲的制备方法,包括先将所述增效剂和所述滑石粉混合,再与所述白僵菌混合的步骤;

b5)上述任一所述蓟马防治剂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白僵菌、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所述滑石粉混合的步骤;

b6)上述任一所述蓟马防治剂乙的制备方法,包括先将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和所述滑石粉混合,再与所述白僵菌混合的步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防治蓟马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防治蓟马的方法,具体可为方法一,包括将上述任一所述蓟马防治剂撒施土壤的步骤。

本发明所提供的防治蓟马的方法,具体可为方法二,包括将上述任一所述蓟马防治剂和沙子混合后撒施土壤的步骤。

所述土壤可为翻耕后的土壤。所述翻耕深度可为3~5cm。

所述蓟马防治剂的用量可为每亩15g以上。

所述蓟马防治剂的用量具体可为每亩20g。

所述沙子可为粒度为0.35mm以下的河沙。

所述沙子具体可为粒度为0.25-0.35mm的河沙。

上述方法二中,所述蓟马防治剂与所述沙子的配比可为20g:1500~2500g。

上述方法二中,所述蓟马防治剂与所述沙子的配比具体可为20g:2000g。

本发明所提供的防治蓟马的方法,具体可为方法三,包括将上述任一所述蓟马防治剂喷施于植物表面的步骤。

所述植物可为苜蓿。所述苜蓿具体可为中苜1号。

上述方法三中,所述蓟马防治剂的用量为每亩15g以上。

上述方法三中,所述蓟马防治剂的用量具体可为每亩20g。

上文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NS-J9-16CGMCC No.5288于2011年9月23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已在中国发明专利文献CN 102363750 B中公开。

实验证明,将本发明提供的蓟马防治剂和沙子混合后,撒施土壤进行防治,第14天后,防治效果达到75%;将本发明提供的蓟马防治剂喷施苜蓿,第14天后,防治效果达到70%。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蓟马防治剂可有效的防治蓟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蓟马防治剂对蓟马的虫口减退率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给出的实施例仅为了阐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NS-J9-16CGMCC No.5288于2011年9月23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已在中国发明专利文献CN 102363750 B中公开,公众可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获得该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NS-J9-16CGMCC No.5288在下文中简称白僵菌。

白僵菌孢子粉:将白僵菌接种于PDA培养基(PDA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皮的马铃薯200g切成小块,加入1L蒸馏水煮沸30分钟,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葡萄糖20g和琼脂20g,用蒸馏水定容至1L,pH值自然,121℃高压灭菌15min),25~26℃培养7~10天,用毛笔刷刮孢子,获得白僵菌孢子粉;该孢子粉中白僵菌孢子的含量为1.0×1011个/g,活孢率为90%。

氯虫苯甲酰胺原药:美国杜邦化工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品。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连云港市东金化工有限公司产品。

细沙:粒度为0.25~0.35mm的河沙。

虫口减退率=[(空白处理区防治前蓟马发生量-处理区蓟马发生量)/空白处理区防治前蓟马发生量]×100%。

防治效果={1-[(空白处理区防治前蓟马发生量×处理区防治后蓟马发生量)/(空白处理区防治后蓟马发生量×处理区防治前蓟马发生量)]}×100%。

死亡率=(防治前蓟马发生量-防治后蓟马发生量/防治前蓟马发生量)×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区死亡率-空白处理区死亡率)/(1-空白处理区死亡率)]×100%。

实施例1、蓟马防治剂的制备

一、蓟马防治剂甲的制备

取白僵菌孢子粉8.5g(白僵菌活孢子约为7.7×1011cfu)和滑石粉11.5g,充分混合,得到蓟马防治剂甲。

二、蓟马防治剂乙的制备

取氯虫苯甲酰胺原药0.5g和滑石粉19.5g,充分混合,得到蓟马防治剂乙。

三、蓟马防治剂丙的制备

取氯虫苯甲酰胺原药0.5g和滑石粉11.5g,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白僵菌孢子粉8g(白僵菌活孢子约为7.2×1011cfu),再次充分混合,得到蓟马防治剂丙。

实施例2、采用撒施法检测不同蓟马防治剂对蓟马的虫口减退率的影响

实验地点:河北省宁晋县北鱼乡苜蓿田的试验地。种植的苜蓿品种为中苜1号。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重复区,每个重复区随机设置5个处理区,分别为空白处理区、吡虫啉处理区、蓟马防治剂甲处理区、蓟马防治剂乙处理区和蓟马防治剂丙处理区。每个处理区的面积均为1亩。

吡虫啉细沙混合物由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和2kg细沙混合而成。

蓟马防治剂甲细沙混合物由蓟马防治剂甲20g和2kg细沙混合而成。

蓟马防治剂乙细沙混合物由蓟马防治剂乙20g和2kg细沙混合而成。

蓟马防治剂丙细沙混合物由蓟马防治剂丙20g和2kg细沙混合而成。

一、空白处理区

苜蓿刈割后的第4天,用翻耕犁地机将试验地翻耕5cm深,然后均匀撒上细沙进行防治(整个处理区需撒2000g细沙)。在防治后的第3天、第5天、第7天或第14天,调查空白处理区的蓟马发生量并统计虫口减退率。

二、吡虫啉处理区

苜蓿收割后的第4天,用翻耕犁地机将试验地翻耕5cm深,然后均匀撒上吡虫啉细沙混合物进行防治(整理处理区撒2020g吡虫啉细沙混合物)。在防治后的第3天、第5天、第7天或第14天,调查吡虫啉处理区的蓟马发生量并统计虫口减退率。

三、蓟马防治剂甲处理区

按照步骤二的方法,将吡虫啉细沙混合物替换为蓟马防治剂甲细沙混合物,其它步骤均不变,得到蓟马防治剂甲处理区的虫口减退率。

四、蓟马防治剂乙处理区

按照步骤二的方法,将吡虫啉细沙混合物替换为蓟马防治剂乙细沙混合物,其它步骤均不变,得到蓟马防治剂乙的虫口减退率。

五、蓟马防治剂丙处理区

按照步骤二的方法,将吡虫啉细沙混合物替换为蓟马防治剂丙细沙混合物,其它步骤均不变,得到蓟马防治剂丙的虫口减退率。

实验结果见图1和表1。结果表明,防治后第14天,蓟马防治剂丙处理区的虫口减退率远远大于其它处理区的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达到75%。可见,实施例1制备的蓟马防治剂丙防治蓟马的效果良好。

表1不同蓟马防治剂对蓟马的虫口减退率的影响

实施例3、采用喷施法检测不同蓟马防治剂对蓟马发生量的影响

实验地点:河北省宁晋县北鱼乡苜蓿田的试验地。种植的苜蓿品种为中苜1号。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重复区,每个重复区随机设置5个处理区,分别为空白处理区、吡虫啉处理区、蓟马防治剂甲处理区、蓟马防治剂乙处理区和蓟马防治剂丙处理区。每个处理区的面积均为1亩。

一、空白处理区

1、待苜蓿生长至30天时,调查空白处理区的蓟马发生量(头/枝条)。

2、完成步骤1后的第4天、第6天、第8天或第15天,调查空白处理区的蓟马发生量(头/枝条)并统计校正死亡率。

二、吡虫啉处理区

1、待苜蓿生长至30天时,调查吡虫啉处理区的蓟马发生量(头/枝条)。

2、完成步骤1后的第1天,在苜蓿上均匀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整理处理区喷施20g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防治后的第3天、第5天、第7天或第14天,调查吡虫啉处理区的蓟马发生量(头/枝条)并统计校正死亡率。

三、蓟马防治剂甲处理区

按照步骤二的方法,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替换为蓟马防治剂甲,其它步骤均不变,得到蓟马防治剂甲的校正死亡率。

四、蓟马防治剂乙处理区

按照步骤二的方法,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替换为蓟马防治剂乙,其它步骤均不变,得到蓟马防治剂乙的校正死亡率。

五、蓟马防治剂丙处理区

按照步骤二的方法,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替换为蓟马防治剂丙,其它步骤均不变,得到蓟马防治剂丙的校正死亡率。

结果表明,防治后第14天,蓟马防治剂丙处理区的校正死亡率远远大于其它处理区的校正死亡率,防治效果达到70%。可见,实施例1制备的蓟马防治剂丙防治蓟马的效果良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