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神蛤人工苗种繁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71651阅读:865来源:国知局
日本海神蛤人工苗种繁育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产品的人工繁育方法,特别是一种日本海神蛤人工苗种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海神蛤Panopea japonica,俗称小象拔蚌或象牙蚌,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海螂目 Myoidae、缝栖蛤科Hiatellida、海神蛤属 Panopea (Adams,1949)。日本海神蛤为埋栖型贝类,生活于潮间带至50 m水深,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北部及日本北海道、韩国、朝鲜海域。日本海神蛤成体壳长一般为8-15cm,湿重200-600g,两壳白色或略带青黑色。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出肉率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为25-40元/500g,市场潜力巨大。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海神蛤含10多种人类必需氨基酸,其中能降血脂、保护心肌、防止动脉硬化的牛磺酸含量颇高。人体对牛磺酸的合成能力有限,主要通过食物进行补充,日本海神蛤正是极佳的选择。其所含的不包含脂肪酸占其总脂肪酸的72.8 %,其中DHA和EPA的含量占37 %,因此食用日本海神蛤对降低血脂,预防冠心病、中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均有帮助。其粗脂肪含量仅为1.16 %,在常见的海洋经济动物中处于较低水平,符合当下人们对食物低脂化的要求。日本海神蛤主要食用部分水管粗大肥壮、白嫩中略带金黄、口感鲜甜脆爽,从中医角度讲,其具有养肝明目、止渴去躁、消火养颜等功效,可谓药食同源,与其同属高雅海神蛤Panopea abtupta相比亦不逊色,且价格相对低廉。我国日本海神蛤的资源量较小,主要依靠进口,加之国内外日本海神蛤均以自然捕捞为主,其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价格逐年上涨,市场潜力巨大。在我国黄渤海北部日本海神蛤适宜生活海区辽阔,但目前苗种匮乏是造成日本海神蛤资源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操作简便,可进行生态、高效和大规模繁育的日本海神蛤人工苗种繁育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日本海神蛤人工苗种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亲贝采集、催产和孵化、幼虫培育、幼虫变态和稚贝培养,

所述的亲贝采集步骤为:在5-7月,于黄、渤海北部采集壳长10cm以上的健康日本海神蛤作为亲贝,

所述的催产和孵化步骤为:将采集到的亲贝室内常温暂养3-5日,然后利用阴干、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产卵和排精,并将卵子和精子混合获得受精卵,受精卵在水温16-19℃、盐度30-32、孵化密度为30-60个/mL条件下,经过36-48h的孵化形成D形幼虫,

所述的幼虫培育步骤为:将D形幼虫在水温为16-19℃、盐度30-32、pH7.6-8.8、培育密度3-8个/mL的条件下进行培育,培育期间连续微充气,每日半量换水1次,每3-5日全量换水一次,每日投饵4-6次,所投喂的饵料为金藻与小球藻按照数量比为2:1的比例混合而成,18-20日龄浮游幼虫出足变态,获得出足幼虫,

所述的幼虫变态步骤为:将出足幼虫移至水泥池中,在水泥池中预先铺有经消毒处理的海砂,海砂粒径为200-600μm,28-30日龄发育至单水管稚贝,35-38日龄发育至双水管稚贝,

所述的稚贝培养步骤为:将稚贝在水温为16-19℃、盐度30-32、pH7.6-8.8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培养期间连续微充气,每日半量换水1次,每日投饵4-6次,所投喂的饵料为金藻与小球藻按照数量比为2:1的比例混合而成,经50-60日,培育出壳长5-8mm的日本海神蛤苗种。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由于目前在海产品养殖领域中,还没有日本海神蛤的人工育苗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高效且操作简便的方法,该方法于每年的5-7月在黄、渤海北部自然海区采捕日本海神蛤作为亲贝,经过室内暂养、催产和孵化、幼虫培育、幼虫变态和稚贝培养等步骤,可大批量的获得日本海神蛤的苗种。这种方法首次突破了日本海神蛤的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日本海神蛤种质资源恢复及增养殖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日本海神蛤的幼虫、稚贝及亲贝照片。

注:A.日本海神蛤的D形幼虫,标尺=20 μm。

B.日本海神蛤壳顶幼虫,标尺=30 μm。

C.早期出足、出鳃稚贝,标尺=50 μm。

D.双水管稚贝,标尺=100 μm。

E.5-8mm苗种。

F. 亲贝。

图2为日本海神蛤幼虫、稚贝的壳长与壳高生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日本海神蛤人工苗种繁育方法,包括亲贝采集、催产和孵化、幼虫培育、幼虫变态和稚贝培养等步骤,

亲贝采集步骤为:在5-7月,于黄、渤海北部采集壳长10cm以上的健康日本海神蛤作为亲贝,要求亲贝壳型规整、健壮、水管收缩能力强;

催产和孵化步骤为:将采集到的亲贝室内常温暂养3-5日,然后利用阴干、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产卵和排精,并将卵子和精子混合获得受精卵,受精卵在水温16-19℃、盐度30-32、孵化密度为30-60个/mL条件下,经过36-48h的孵化形成D形幼虫,

幼虫培育步骤为:将D形幼虫在水温为16-19℃、盐度30-32、pH7.6-8.8、培育密度3-8个/mL的条件下进行培育,培育期间连续微充气,每日半量换水1次,每3-5日全量换水一次,每日投饵4-6次,所投喂的饵料为金藻与小球藻按照数量比为2:1的比例混合而成,18-20日龄浮游幼虫出足变态,获得出足幼虫,在此过程中,投饵量由2000cell/mL逐渐增加至8000cell/mL,依水中残余饵料情况适当增减,

幼虫变态步骤为:将出足幼虫移至水泥池中,在水泥池中预先铺有经消毒处理的海砂,海砂粒径为200-600μm,28-30日龄发育至单水管稚贝,35-38日龄发育至双水管稚贝,在此过程中,投饵量为幼虫培育步骤中的投饵量的三分之一;

稚贝培养步骤为:将稚贝在水温为16-19℃、盐度30-32、pH7.6-8.8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培养期间连续微充气,每日半量换水1次,每日投饵4-6次,所投喂的饵料为金藻与小球藻按照数量比为2:1的比例混合而成,经50-60日,培育出壳长5-8mm的日本海神蛤苗种,在此过程中,投饵量由1万cell/mL逐渐增加至2万cell/mL,依水中残余饵料情况适当增减,同时随着稚贝的生长,培育密度由10000粒/m2逐渐疏散为3000粒/ m2

实施例:

于5月份在黄、渤海北部采集壳长10cm以上、壳型规整、健壮、水管收缩能力强的日本海神蛤作为亲贝(图1 F),将亲贝运至大连獐子岛原良种场室内育苗车间水泥池暂养,池内微充气、水温16℃、盐度32、pH8.0,暂养期间投喂少量单胞藻。

经阴干、流水刺激后,日本海神蛤亲贝开始产卵、排精。将卵子、精子混合后获得受精卵,受精卵孵化水温为17℃、盐度32、pH8.0, 密度为30个/mL,经36h孵化为D形幼虫(图1 A)。D形幼虫平均壳长120.19±3.66 μm,平均壳高90.21±2.79 μm(图2)。

幼虫培育水温为16-19℃,盐度32,pH8.0, 培育过程中连续微充气,培育密度3-5个/mL,每日半量换水1次,每3-5日全量换水一次,每日投饵4-6次,所投喂的饵料为球等边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与小球藻Chlorella sp按照数量比为2:1的比例混合而成,投饵量由2000cell/mL逐渐增加至8000cell/mL, 依水中残余饵料情况适当增减。浮游幼虫(图1B) 9 日发育至壳顶幼虫,此时壳顶幼虫平均壳长201.88±4.86 μm,平均壳高160.68±3.83 μm,经18-20日出足下潜逐渐变态为稚贝(图1C),变态规格为平均壳长316.17±24.02μm(图2)。

将出足幼虫移至水泥池中,池中预先铺有消毒好的海砂,海砂粒径为200-600μm。投饵量为以往投饵量的1/3。28-30日龄发育至单水管稚贝,606.76±33.84 μm(图2) ; 35-38日龄发育至双水管稚贝(图1D),平均壳长1268.33±89.62 μm(图2)。

稚贝培育水温为16-19℃,盐度32,pH8.0, 培育过程中连续微充气,随着稚贝的生长,培育密度由10000粒/m2逐渐疏散为3000粒/ m2,每日半量换水1次,每日投饵4-6次,所投喂的饵料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与小球藻Chlorella sp按照数量比为2:1的比例混合而成,投饵量由1万cell/mL逐渐增加至2万cell/mL,依水中残余饵料情况适当增减,经50-60日培育,获得平均壳长规格7.41mm的苗种26.95万粒(图1E)。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