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线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647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渔线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渔线辊。



背景技术:

纺车式渔线轮具有:卷线筒;转子,其具有一对转子臂;渔线引导机构(即渔线导臂),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一对转子臂的顶端部(参照专利文献1)。渔线引导机构是用于将渔线引导至卷线筒的机构。该渔线引导机构具有:导臂;导臂支承部件,其具有一对,用于支承导臂的两端部;渔线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01704号

渔线辊一般具有引导部件和轴承。引导部件安装在轴承上。引导部件由于接触渔线,因此由具有耐磨性的材料构成。具体而言,引导部件由黄铜或不锈钢等金属构成。但是,金属制的引导部件因为重量重,因此惯性矩也很大,其结果是造成了渔线辊难以跟随渔线的卷线和放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顺畅地跟随渔线的卷线和放线的渔线辊。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渔线辊是用于将渔线引导至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的渔线辊。该渔线辊具有轴承部件和引导部件。轴承部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引导部件具有保持部和主体部。保持部为金属制或陶瓷制,构成为保持渔线的结构。另外,保持部沿周向延伸。主体部包括将渔线导向保持部的引导面。主体部为树脂制。引导部件配置于轴承部件的径向外侧。

本发明所涉及的渔线辊的引导部件的主体部为树脂制。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引导部件的重量比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制的引导部件的重量轻。其结果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引导部件的惯性矩比现有技术中的引导部件的惯性矩小,进而本发明所涉及的渔线辊能够顺畅地跟随渔线的卷线和放线。另外,引导部件的保持渔线的保持部的材质为金属或陶瓷,因此具有耐磨性。

优选主体部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的凹部。保持部被收装于凹部内。

主体部可以具有:第1主体部;第2主体部,其在轴向上与第1主体部隔开间距配置。并且,保持部配置于第1主体部和第2主体部之间。

优选保持部具有保持渔线的环状的槽部。

优选引导面相对于旋转轴线的倾斜角度为10~60度。

优选渔线辊还具有支承部件。支承部件以与轴承部件的一个端面相抵接的状态与引导部件卡合。在这种情况下,引导部件还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与轴承部件的另一个端面相抵接。根据这种结构,可以由支承部件和抵接部夹持着支承轴承部件。

采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渔线辊,能够顺畅地跟随渔线的卷线和放线。

附图说明

图1是纺车式渔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渔线引导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渔线辊的剖视图。

图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渔线辊的剖视图。

图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渔线辊的剖视图。

图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渔线辊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部件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3:轴承部件;4:引导部件;7:支承部件;25:渔线辊;41:主体部;41a:第1主体部;41b:第2主体部;411:引导面;412:凹部;42:保持部;421:槽部;43:第1抵接部;100:纺车式渔线轮;120:卷线筒;o:旋转轴线;α: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渔线辊单元以及使用该渔线辊单元的渔线引导机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纺车式渔线轮100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纺车式渔线轮100具有渔线轮主体110、卷线筒120、转子130、手柄140以及渔线引导机构2。

渔线轮主体110内部具有收装空间,收装有各种机构。例如,在渔线轮主体110内收装有使转子130旋转的机构和使卷线筒120前后移动的机构等。

卷线筒120是缠绕渔线的部件。卷线筒120大致呈圆筒状。转子130是用于将渔线缠绕在卷线筒120上的部件。当旋转手柄140时,卷线筒120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转子130以卷线筒1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与转子130一起旋转的渔线引导机构2将渔线导向卷线筒120。

详细而言,转子130具有转子主体部131、第1转子臂132和第2转子臂133。第1转子臂132和第2转子臂133从转子主体部131的外周面向前方延伸。第1转子臂132和第2转子臂133在转子主体部131的周向上配置在相反一侧的位置。并且,渔线引导机构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第1转子臂132和第2转子臂133。

渔线引导机构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转子130,以便能够在导线姿势和放线姿势两者间进行选择。渔线引导机构2具有导臂21、第1导臂支承部件22、第2导臂支承部件23、轴部件24以及渔线辊25(参照图2)。

导臂21为大致呈u字形的由不锈钢合金制成的部件。导臂21以沿着卷线筒120的外周面向外侧方向凸起的方式弯曲。该导臂21具有第1端部21a和第2端部21b。在渔线引导机构2从放线姿势回到导线姿势时,导臂21通过第1端部21a将渔线导向渔线辊25。

第1导臂支承部件22支承导臂21的第1端部21a。详细而言,第1导臂支承部件22通过轴部件24支承导臂21的第1端部21a。第1导臂支承部件22安装于第1转子臂132。详细而言,第1导臂支承部件2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第1转子臂132。此外,第1导臂支承部件2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第1转子臂132的顶端部的外侧。

第2导臂支承部件23支承导臂21的第2端部21b。第2导臂支承部件23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第2转子臂133。详细而言,第2导臂支承部件23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第2转子臂133的顶端部的外侧。

图2是渔线引导机构2的剖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意思是指渔线辊25的旋转轴线o延伸的方向。即,意思是指轴部件24延伸的方向。具体而言,图2的左右方向表示轴向。另外,径向意思是指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另外,周向意思是指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的圆的周向。

如图2所示,轴部件24在第1导臂支承部件22和导臂21的第1端部21a之间延伸。详细而言,轴部件24从导臂21的第1端部21a向第1导臂支承部件22延伸。并且,从第1导臂支承部件22延伸的螺栓22a,与轴部件24的贯穿孔241螺合。

图3是渔线辊25的剖视图。渔线辊25是用于将渔线向纺车式渔线轮100的卷线筒120引导的部件。如图3所示,渔线辊25具有轴承部件3和引导部件4。另外,渔线辊25还具有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

轴承部件3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旋转。轴承部件3具有内圈31、外圈32和多个转动体33。内圈31为圆筒状。轴部件24与内圈31相嵌合。因此,内圈31与轴部件24一体旋转。

外圈32为圆筒状,且直径比内圈31的直径大。外圈32配置于内圈31的径向外侧。各转动体33配置于内圈31和外圈32之间。各转动体33在周向上互相隔开间距配置。内圈31和外圈32由金属形成,例如由不锈钢形成。

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在轴向上邻接轴承部件3配置。详细而言,在轴向上按照第1限制部件5、轴承部件3、第2限制部件6的顺序排列。即,在轴向上,轴承部件3配置于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之间。

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为圆筒状。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的内径与轴承部件3的内径实质上相同。轴部件24贯穿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

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限制轴承部件3在轴向上的移动。详细而言,第1限制部件5在轴向上配置于第1导臂支承部件22和轴承部件3之间。因此,第1限制部件5限制轴承部件3向第1导臂支承部件22一侧(图2的右侧)移动。另外,第2限制部件6在轴向上配置于导臂21的第1端部21a和轴承部件3之间。因此,第2限制部件6限制轴承部件3向导臂21的第1端部21a一侧(图2的左侧)移动。

优选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的外周面具有疏水性。优选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的外周面与附着在该外周面上的水滴的接触角度例如为90度以上。

为了使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的外周面具有疏水性,例如,可以在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的外周面涂上具有疏水性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具有疏水性的材料形成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此外,具有疏水性的材料例如是含有氟树脂或者硅树脂等的材料。

引导部件4为筒状。引导部件4配置于轴承部件3的径向外侧。详细而言,轴承部件3与引导部件4相嵌合。引导部件4与轴承部件3的外圈32一体旋转。引导部件4具有主体部41和保持部42。

主体部41为圆筒状。主体部41安装于轴承部件3。主体部41为树脂制。更加详细而言,主体部41由从尼龙树脂、聚缩醛树脂和abs树脂所构成的种类中选择出来的至少一种形成。主体部41包括引导面411。引导面411是由主体部41的外周面构成。引导面411构成为将渔线向保持部42引导的结构。详细而言,引导面411从轴向上的两端部倾斜到保持部42。即,主体部41越接近保持部42其外径就越小。引导面411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倾斜角度α例如优选为大约10~60度。主体部41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的凹部412。凹部412形成于主体部41的外周面。凹部412形成于主体部41的大致中央部。

主体部41由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构成。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互相固定在一起。例如,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被互相焊接在一起。此外,也可以通过将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互相粘合使两者固定在一起,还可以通过压入的方法使两者固定。

第1主体部41a与轴承部件3的端面(图3的右侧端面)抵接。详细而言,第1主体部41a与外圈32的端面抵接。第1主体部41a的内径比外圈32的内径小,比内圈31的外径大。即,第1主体部41a只和外圈32抵接,不和内圈31抵接。

第2主体部41b与轴承部件3的端面(图3的左侧端面)抵接。详细而言,第2主体部41b与外圈32的端面抵接。第2主体部41b的内径比外圈32的内径小,比内圈31的外径大。即,第2主体部41b只和外圈32抵接,不和内圈31抵接。由该第2主体部41b和第1主体部41a夹持轴承部件3的外圈32。

第1主体部41a在径向上与第1限制部件5隔开间距配置。即,第1主体部41a的内径比第1限制部件5的外径大。因此,在引导部件4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旋转时,第1主体部41a和第1限制部件5实质上不接触。第1主体部41a的内周面与第1限制部件5的外周面相向。

第2主体部41b在径向上与第2限制部件6隔开间距配置。即,第2主体部41b的内径比第2限制部件6的外径大。因此,在引导部件4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旋转时,第2主体部41b和第2限制部件6实质上不接触。第2主体部41b的内周面与第2限制部件6的外周面相向。

保持部42构成为保持渔线的结构。渔线从前方通过渔线辊25的保持部42被引导至卷线筒120的外周面。随着渔线的移动,整个渔线辊25和接触渔线的保持部42一起转动。此外,保持渔线意思是指在向卷线筒120卷绕渔线的过程中将渔线限制在不会在渔线辊25的旋转轴方向上大幅度移动的程度,但意思并不是指防止失去张力的渔线脱离渔线辊25。

保持部42为沿周向延伸的环状。保持部42为金属制或陶瓷制,详细而言,保持部42由从不锈钢、黄铜、铝合金、钛合金、硅化合物以及氧化铝构成的种类群中选择出来的至少一种形成。即,保持部42与主体部41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保持部42具有保持渔线的环状的槽部421。渔线被保持在该保持部42内。保持部42与主体部41一体旋转。详细而言,保持部42以被收装于主体部41的凹部412的状态固定于主体部41。具体而言,保持部42被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夹持。

根据以上说明的渔线辊25的结构,引导部件4的主体部41为树脂制。因此,引导部件4的重量比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制的引导部件的重量轻。其结果是,引导部件4的惯性矩比现有技术中的引导部件的惯性矩小,进而渔线辊25能够顺畅地跟随渔线的卷线和放线。另外,引导部件4由于其保持渔线的保持部42的材质是金属,因此具有耐磨性。

[变形例]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变形例1

如图4所示,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也可以在轴向上互相隔开间距配置。保持部42配置于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之间。保持部42可以固定于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也可以不固定。

变形例2

渔线辊25也可以不具有第1限制部件5和第2限制部件6。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42的槽部421的截面为矩形,但是如图5所示,槽部421的截面也可以为三角形。另外,槽部421的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41由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两个部件形成,但是也可以如图6所示,主体部41由一个部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嵌件成型的方式使保持部42形成于主体部41的凹部412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夹持轴承部件3的外圈32,优选渔线辊25还具有支承部件7。

支承部件7大致为圆筒状。支承部件7以与轴承部件3的端面(图6的左侧)抵接的状态与主体部41相卡合。由此,轴承部件3的外圈32被主体部41和支承部件7夹持。此外,支承部件7的内径比外圈32的内径小,比内圈31的外径大。即,支承部件7只和外圈32抵接,不和内圈31抵接。

支承部件7在径向上与第2限制部件6隔开间距配置。即,支承部件7的内径比第2限制部件6的外径大。因此,在支承部件7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旋转时,支承部件7和第2限制部件6实质上不接触。支承部件7的内周面与第2限制部件6的外周面相向。支承部件7例如为树脂制,可以采用与引导部件4相同的材质。

另外,在由一个部件形成主体部41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可以在主体部41的内侧表面形成多个开口部413。各开口部413在周向上互相隔开间距配置。保持部42从该开口部413露出。即,可以通过该开口部413保持保持部42。因此,例如可以在嵌件成型时保持保持部4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