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水肥喷洒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800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农作物水肥喷洒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农业灌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农作物水肥喷洒器。



背景技术:

现代农业的灌溉施肥技术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灌溉施肥技术在我国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增加,对这些技术的特点、优势和使用条件的人是日益深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同时对这些技术在水肥高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目前人们灌溉过程中使用水肥,即将肥料与水混合而成,同时实现了作物对水肥的供给,但是在灌溉过程中水肥沁入土壤占据大部分土壤中的含氧量,将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空气(包括氧气)排除出去,农业种植中,作物根系发育需要有足够的氧气供给,普通的灌溉过程使得作物根区在灌溉时出现短暂的缺氧或供氧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削弱了根系的功能,从而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得水肥的使用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也造成了水肥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农作物能增加根部氧气含量、提高水肥利用率、使用寿命长的水肥喷洒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农作物水肥喷洒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开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上安装有密封盖,所述出水口通过螺纹连接有输水管,所述罐体内安装有搅拌器,所述罐体外安装有增氧泵,所述增氧泵和罐体之间通过软管连接,所述输水管上通过螺纹连接有喷洒头,所述喷洒头包括排水通道和洒水盘,所述洒水盘和排水管道之间通过螺纹螺纹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通道和洒水盘之间安装有流量调节器。

进一步的,所述输水管包括螺旋缠绕形成的复合增强外管和螺旋缠绕形成的复合增强内衬管。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增强外管为金属增强的塑料复合波纹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增强内衬管由至少两层纤维增强的塑料复合带材沿着所述复合增强外管的内壁连续螺旋缠绕并贴合在复合增强外管的内壁上形成;所述复合增强内衬管覆盖所述复合增强外管的螺旋缠绕接缝。

采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很好的解决了灌溉时的作物根系存在的缺氧问题,并且可以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情况调节灌溉的类型,有效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能耗,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种植。而且,输水管包括螺旋缠绕形成的复合增强外管和螺旋缠绕形成的复合增强内衬管,既解决了普通塑料管易老化的不足,又解决了金属输水管易腐蚀生锈的不足,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农作物水肥喷洒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输水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为罐体,2为进水口,3为密封盖,4为增氧泵,5为软管,6为搅拌器,7为输水管,8为喷洒头,9为复合增强外管,10为复合增强内衬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农作物水肥喷洒器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农作物水肥喷洒器,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开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2上安装有密封盖3,所述出水口通过螺纹连接有输水管7,所述罐体1内安装有搅拌器6,所述罐体1外安装有增氧泵4,所述增氧泵4和罐体1之间通过软管5连接,所述输水管7上通过螺纹连接有喷洒头8,所述喷洒头8包括排水通道和洒水盘,所述洒水盘和排水管道之间通过螺纹螺纹副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本发明的水肥喷洒器时,将水肥装入罐体1内,通过搅拌器6搅拌混合均匀,由于罐体1外安装有增氧泵4,通过软管5往罐体内通气,提高罐体1内水肥的溶氧量;通过输水管7和喷洒头8对作物进行喷洒水肥。增加了水肥中的溶氧量,可以补充作物根部的含氧量,提高作物的根部活动,提高作物对水肥的利用率。输水管7和出口、输水管7和喷洒头8之件都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和拆卸简单,方便。所述洒水盘和排水管道之间通过螺纹螺纹副连接,拆卸方便;在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起到防止漏水的作用。

所述排水通道和洒水盘之间安装有流量调节器。采用此结构,在给作物喷洒水肥的时候,可以有效调节水肥流量的大小。

如图2所示,所述输水管7包括螺旋缠绕形成的复合增强外管9和螺旋缠绕形成的复合增强内衬管10。采用复合增强外管9和复合增强内衬管10,能有效增强输水管7的强度,延长输水管7的使用寿命。

所述复合增强外管9为金属增强的塑料复合波纹管结构。采用此结构,一方面可以解决塑料管外管易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金属管易腐蚀生锈的问题。

所述复合增强内衬管10由至少两层纤维增强的塑料复合带材沿着所述复合增强外管9的内壁连续螺旋缠绕并贴合在复合增强外管9的内壁上形成;所述复合增强内衬管10覆盖所述复合增强外管9的螺旋缠绕接缝。采用此结构,输水管更牢固,结实,可以进一步延长输水管7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