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籼稻的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96666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种植的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籼稻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籼稻的稻米淀粉粘性较弱,胀性较大,谷粒细长,颖毛短稀,具有耐湿、耐热、耐强光、易落粒和对稻瘟病抵抗性较强等特性特征。籼稻比较适宜生长在高温、强光和多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的亚热带低地。

河底的淤泥尤其是荷塘的淤泥有机质含量多达10%以上,高于一般土壤的3倍,其中的粘土矿质含量比较高,通过对城市的淤泥的了解,重点对其利用的是淤泥具有较高的有机含量,而且淤泥具有松散多孔性的结构,同时细微的土壤结构使其具备一定的天然吸附特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根据籼稻的生长习性,研究出一种籼稻的育苗方法。

一种籼稻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育苗前的20~30天选择靠近河流或者用水方便的田块,翻土25~40cm,然后每亩将熟石灰45~55kg、过磷酸钙30~60kg、硫酸钾或氯化钾20~35kg、锌肥10~15kg、中药废渣10~35kg、小麦秸秆100~125kg、发酵粉80~90kg、碳酸氢铵20~25kg混合均匀后加入翻起的底土中,用耙子将土地整平,拌匀后适量加水调整含水量80~90%,盖黑色地膜覆盖保温,在太阳下暴晒7~10天;

步骤2:揭开步骤1所述的地膜,将底土翻起,将荷塘淤泥与固化添加剂按30:1的比例混合后平铺在裸露的田块上,厚度为2cm~4cm,完成后风干24h之后将发酵有机质加入到底土中,放入河水直至水面淹没土层10cm~20cm,泡田1周;

步骤3:浸种消毒,将经过筛选后的谷种,先用清水浸泡12~18h,接着用强氯精400倍药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种子24h;

步骤4:催芽,将种子放入50℃~60℃的温水中预热1~3分钟后,装入布袋,放入箩筐置于杂草堆中保温催芽3~6天,期间翻动2~3次,用35℃温热水浇足浇匀;

步骤5:播种,将种子均匀撒在田块上,等待秧苗出现倒二叶时每亩加7.5kg尿素,或者叶面喷洒一次磷酸二氢钾。

优选地,所述步骤2固化添加剂是将重量份为单位的海泡石粉11~18、聚异氰酸酯2~8、环氧树脂4~7、尿素7~12、间苯二胺10~15、苯二甲胺三聚体衍生物8~10、乙烯基二胺6~8放入反应皿中,加入水80和溶剂丙醇4~8,在60~80℃温度下搅拌均匀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育苗方法进行育苗,保证稻田的有机营养物和钾锌等矿物质营养得到充分利用,底土的荷塘淤泥经过固化剂的改造,具备一定的固化能力,在相对密闭细微孔洞的作用下,可以防止水分渗透过快,在淤泥的作用下使得有机营养物和矿物质营养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通过浸种消毒、地膜覆盖,配合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止虫害的发生,秧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减少后期的管理和资金的投入。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籼稻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育苗前的20~30天选择靠近河流或者用水方便的田块,翻土25~40cm,然后每亩将熟石灰45~55kg、过磷酸钙30~60kg、硫酸钾或氯化钾20~35kg、锌肥10~15kg、中药废渣10~35kg、小麦秸秆100~125kg、发酵粉80~90kg、碳酸氢铵20~25kg混合均匀后加入翻起的底土中,用耙子将土地整平,拌匀后适量加水调整含水量80~90%,盖黑色地膜覆盖保温,在太阳下暴晒7~10天;

步骤2:揭开步骤1所述的地膜,将底土翻起,将荷塘淤泥与固化添加剂按30:1的比例混合后平铺在裸露的田块上,厚度为2cm~4cm,完成后风干24h之后将发酵有机质加入到底土中,放入河水直至水面淹没土层10cm~20cm,泡田1周;

步骤3:浸种消毒,将经过筛选后的谷种,先用清水浸泡12~18h,接着用强氯精400倍药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种子24h;

步骤4:催芽,将种子放入50℃~60℃的温水中预热1~3分钟后,装入布袋,放入箩筐置于杂草堆中保温催芽3~6天,期间翻动2~3次,用35℃温热水浇足浇匀;

步骤5:播种,将种子均匀撒在田块上,等待秧苗出现倒二叶时每亩加7.5kg尿素,或者叶面喷洒一次磷酸二氢钾。

所述步骤2固化添加剂是将重量份为单位的海泡石粉11~18、聚异氰酸酯2~8、环氧树脂4~7、尿素7~12、间苯二胺10~15、苯二甲胺三聚体衍生物8~10、乙烯基二胺6~8放入反应皿中,加入水80和溶剂丙醇4~8,在60~80℃温度下搅拌均匀即可。

采用本发明的育苗方法进行育苗,保证稻田的有机营养物和钾锌等矿物质营养得到充分利用,底土的荷塘淤泥经过固化剂的改造,具备一定的固化能力,在相对密闭细微孔洞的作用下,可以防止水分渗透过快,在淤泥的作用下使得有机营养物和矿物质营养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通过浸种消毒、地膜覆盖,配合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止虫害的发生,秧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减少后期的管理和资金的投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