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的小麦田苗后复配除草剂。
背景技术:
目前小麦田出现大量抗性杂草如看麦娘、早熟禾、野燕麦、黑麦草、播娘蒿、猪殃殃、荠菜、繁缕、刺儿菜、婆婆纳等,一般药剂很难根除。当前市场上一般以精恶唑禾草灵等药剂单剂使用为主,主要防除小麦田单子叶杂草。而防除阔叶杂草主要依赖一些高残留药剂,其对下茬作物影响较大,对环境不够友好。
噻酮磺隆,为磺酰氨基羰基三唑啉酮类除草剂,是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化学名称:甲基4-[(4,5-二氢-3-甲氧基-4-甲基-5-氧代-1H-1,2,4-三唑-1-基)羰基磺酰胺]-5-甲基噻吩-3-羧酸乙酯,分子式:C12H14N4O7S2,防除玉米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噻酮磺隆登记用于玉米、小麦以及在住宅区域的草坪和观赏植物。
氯吡啶酸,化学名称为:3,6-二氯吡啶-2-羰酸分子式:C6H4ClNO2分子量为157.5545,二氯吡啶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激素,它的化学结构和许多天然的植物生长激素类似,但在植物的组织内具有更好的持久性。它主要通过植物的根和叶进行吸收然后在植物体内进行传导,所以其传导性能较强。对杂草施药后,它被植物的叶片或根部吸收,在植物体中上下移动并迅速传导到整个植株。低浓度的二氯吡啶酸能够刺激植物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分裂的失控和无序生长,最后导致管束被破坏;高浓度的二氯吡啶酸则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的小麦田苗后复配除草剂,能够解决抗性看麦娘、日本看麦娘、雀麦、野燕麦、节节麦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的小麦田苗后复配除草剂,所述复配除草剂的有效成份为噻酮磺隆和二氯吡啶酸,所述噻酮磺隆和二氯吡啶酸的质量比为1~50:1-30。
进一步方案,所述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的质量比为5~40:10-30。
优选的,所述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的质量比为15:20。
进一步方案,所述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的质量和占所述复配除草剂总质量的1~80%。
进一步方案,所述复配除草剂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悬浮剂、悬乳剂、水剂、乳油。
所述悬浮剂是由以下组分按质量百分比组成:噻酮磺隆原药1-50%、二氯吡啶酸1-30%、聚氧化亚烯8%,蓖麻油聚氧乙烯醚9%,十二烷基苯磺酸盐2%,甲酯化植物油补足至100%。
本发明对田间单、双子叶杂草均有防效,且除草效果显著;与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单剂相比,用量低、成本低,并扩大杀草,速效性谱,一次施药即能防除作物整个生育期内的杂草,对环境友善,无残留,对下茬作物高度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40%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
取30kg噻酮磺隆,10kg二氯吡啶酸,8kg聚氧化亚烯,9kg/蓖麻油聚氧乙烯醚,2kg十二烷基苯磺酸盐,甲酯化植物油补足至100kg。经过充分混合调配、球磨粉碎、调整、包装得到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2:35%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可湿性粉剂
取20kg噻酮磺隆,15kg二氯吡啶酸,4kg分散剂NNO,3kg润湿剂K12,4kg白碳黑,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kg。经充分混合、气流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35%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水分散粒剂
称取噻酮磺隆与二氯吡啶酸三种种活性组分占总重的百分比。取15kg噻酮磺隆,20kg二氯吡啶酸,D-4256kg、EFW2kg、硫酸铵5kg、聚乙二醇1kg、高岭土补足100%,经充分混合、气流粉碎、混合、造粒、干燥及筛分,得分散粒剂。
实施例4:35%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悬浮剂
称取噻酮磺隆与二氯吡啶酸两种活性组分占总重的百分比。取10kg噻酮磺隆,25kg二氯吡啶酸,乳化剂1601#15%,润湿剂LS 5%,分散剂SOPA-2704%,膨润土3%,黄原胶0.1%,有机硅消泡剂0.4%,丙三醇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5:35%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乳油
称取噻酮磺隆与二氯吡啶酸两种活性组分占总重的百分比。取5kg噻酮磺隆,30kg二氯吡啶酸,浓乳33号4%,十二烷基苯磺酸盐6%,二甲苯补足至100%。
实施例6: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目的: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两元复配的除草效果,并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两者不同比例混用的联系作用类型,为试验提供试验依据。
试验条件:供试杂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雀麦、节节麦等,双子叶杂草主有猪殃殃、刺儿菜、麦家公、婆婆纳、荠菜、野油菜、宝盖草等,(上一年田间采收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
在光照培养室中进行,温度10-20℃
施药方法:于杂草3-4叶期处理。
供试药剂:98%噻酮磺隆原药(安徽丰乐农化有限公司实验室提供);95%二氯吡啶酸原药(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采用天平秤取定量原药,稀释所需浓度。
噻酮磺隆和二氯吡啶酸的联合作用:
将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单剂及5个噻酮磺隆与二氯吡啶酸混配制剂分别设5个剂量,另设空白对照,每个试验处理重复4次。处理药剂剂量详见表1
表1 试验处理及试验水平(有效成分用量)
施药方法:
用于小麦苗后处理,采用电动喷雾器,装扇形喷头,模拟大田喷雾,喷药量为40公斤/亩。于2015年11月10日进行药剂喷雾处理,施药1次。
施药后详细记录杂草枯死数量,药后40天,进行鲜重测量,并与对照处理比较,计算鲜重防效。
联合作用测定方法:试验结果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
依据SUN,Y-P(孙云沛)法计算其实际毒力指数、混剂理论毒力指数、共毒系数。以浓度对数为X,草害防治几率值为Y,求回归方程。
实际毒力指数=标准药剂LD50/混剂的LD50×100
理论毒力指数=∑(供试药剂的毒力指数×在混剂中该药剂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共毒系数=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试验中以二氯吡啶酸为标准药剂。
判定标准:共毒系数<80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间为相加作用、>120为增效作用。
鲜重防效调查如下表2所示:
表2:鲜重防效
表中鲜重为四次重复平均值。
两药剂混用对单、双子叶杂草的室内毒力及联合作用见下表3。
表3:联合作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C)、(D)、(E)、(F)、(G)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27.86、200.49、260.76、250.81、173.66,均大于120,具有增效作用,其中(E)的共毒系数最大,为260.76,达到显著增效作用,对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7:田间药效试验
施药地点:宿州市埇桥区小麦田,前茬为大豆田。试验地肥力均匀一致,地势平坦。土壤偏沙性粘土,肥力中等,湿度适中。播种扬麦13,小麦田要一年生单子叶杂草有看麦娘、菵草、雀麦、日本看麦娘等,双子叶杂草主有猪殃殃、刺儿菜、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等,分布均匀。
施药时间:于小麦苗后3-4叶期,具体时间为2015年11月25日上午施药。
施药条件:施药当天晴天,温度10℃~19℃。
施药剂量及方式:施药量30ml/667m2,药液采用两步稀释法配制。药械采用工农-16背负式喷雾器,装扇型喷头,人工均匀喷雾,用水量为40kg/667m2。
试验组: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水分散粒剂试验组、水剂试验组);其中,验组中按照30ml/667m2的剂量喷洒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得的40%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试验组为:21%噻酮磺隆水分散粒剂、10克/亩,30%二氯吡啶酸水剂、40ml/667m2的空白对照组(按照同等用量喷洒清水)。
试验方法:每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均重复4次,每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占用试验田小区面积30m2,小区随机排列。施药前,在各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小区中,随机取4点,分别调查杂草种类、叶龄、株数;施药后20d调查杂草存活数、45d计算株防效及鲜重防效,计算杂草防效(%);施药45d后,拔出杂草称取鲜重(g/m2),计算鲜重防效(%)。
各个试验组的除草效果见表4。
表4: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各剂型除草效果
由上表可知,施药20d后,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40%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均在95%以上,而21%噻酮磺隆水分散粒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分别为在82.9%、44.0%,30%二氯吡啶酸水剂对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为60.4%,对单子叶杂草无效。本发明的复配除剂与各单剂相比,不但提高了对杂草的防效,同时也扩大了杀草谱,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施药45d后,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40%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效均为100%;而21%噻酮磺隆水分散粒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分别为在97.1%、56.0%,21%二氯吡啶酸水剂对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为68.8%,对单子叶杂草无效。本发明的复配除剂与各单剂相比,不但提高了对杂草的防效,同时也扩大了杀草谱,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施药45d拔出杂草后称量鲜重,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40%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鲜重防效为100%,而21%噻酮磺隆水分散粒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鲜重防效在70%以上,30%二氯吡啶酸水剂对双子叶杂草的鲜重防效在65%以。本发明的复配除剂与各单剂相比,不但提高了对杂草的鲜重防效,同时也扩大了杀草谱,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油悬浮剂与噻酮磺隆水分散粒剂、二氯吡啶酸水剂相比,对田间杂草的防效、鲜重防效均有提高,对田间作物安全。
实施例8
施药地点: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坡村小麦田,前茬为玉米。试验地肥力均匀一致,地势平坦。土壤粘土,肥力中等,湿度适中。播种小麦(矮抗58),小麦田一年生单子叶杂草主要有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双子叶杂草,主要猪殃殃、播娘蒿、婆婆纳、宝盖草、麦家公等,分布均匀。
施药时间:于小麦3-4叶期,具体时间为2015年11月22日上午施药。
施药条件:施药当天晴天,温度9℃~17℃。
施药剂量及方式:施药量30g/667m2,药液采用两步稀释法配制。药械采用利农电动背负式喷雾器,装扇型喷头,人工均匀喷雾,用水量为40kg/667m2。
试验组: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水分散粒剂试验组、水剂试验组);其中,验组中按照30ml/667m2的剂量喷洒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35%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水分散粒剂;试验组为:21%噻酮磺隆水分散粒剂、10g/亩,30%二氯吡啶酸水剂30ml/667m2、40ml/667m2,空白对照组(按照同等用量喷洒清水)。
试验方法:每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均重复4次,每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占用试验田小区面积30m2,小区随机排列。施药前,在各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小区中,随机取4点,分别调查杂草种类、叶龄、基数;施药20d调查杂草存活数,计算株防效,45d计算株防效及鲜重防效,计算杂草防效(%);施药45d后,拔出杂草称取鲜重(g/m2),计算鲜重防效(%)。
各个试验组的除草效果见表5。
表5 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各剂型除草效果
由表5可知,施药20d后,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35%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水分散粒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在95%以上。其与单剂相比,提高了对杂草的防效,扩大了杀草谱,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施药45d后,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35%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水分散粒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为100%。其与单剂相比,提高了对杂草的防效,扩大了杀草谱,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施药45d拔出杂草后称量鲜重,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35%噻酮磺隆·二氯吡啶酸水分散粒剂对单、双子叶杂草的拔除称取鲜重效果在100%。其与单剂相比,提高了对杂草的防效,扩大了杀草谱,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