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273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鱼建筑,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



背景技术:

按照世界上广泛接受的划分方法,鳗鲡属共有鱼类16种,分布在我国的有两种鳗鲡即日本鳗鲡和花鳗鲡,日本鳗鲡分布在广东至江苏主要入海口且主要集中于长江口水域,花鳗鲡常见于福建、广东、台湾、海南等省的河流及海域中。二者均为降河洄游鱼类,性成熟后降河到海洋中繁殖,孵出的幼体随后慢慢向大陆浮游,进入河川生长。在我国河口地区目前建有大量的拦河建筑物,大部分未考虑到鳗鲡这种特殊鱼类的洄游需求,阻隔了鳗鲡洄游通道,造成了如今我国两种鳗鲡数量的急剧减少,花鳗鲡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日本鳗鲡的资源量也呈现逐日减少的趋势,形式十分严峻。

鱼道被认为是沟通鱼类洄游通道最有效的过鱼设施形式,我国鱼道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停滞、二次发展3个阶段,如今鱼道再次成为业内人士研究的热点。总体看来,我国鱼道主要涉及有横隔板式、原生态式、槽式鱼道,一直未见具体的针对鳗鱼的鱼道结构形式。

幼鳗游泳能力较差,但攀爬能力较强,这种特殊性使得鳗鱼道与常规鱼道存在很大的差别。根据鳗鱼的特点设置专门的过鱼通道满足其洄游需求,有助于解决我国鳗鲡鱼类资源日渐枯竭的趋势,对维持我国两种鳗鲡的鱼类资源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方便,有效地帮助幼鳗鱼洄游的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包括在竖向上倾斜设置的过鱼道、连接并支撑在所述过鱼道下方的伸缩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过鱼道内的攀爬层、以及设置在所述过鱼道的出口处的鱼篓收集装置;所述过鱼道朝下的端部开口形成所述过鱼道的进口,朝上的端部开口形成所述过鱼道的出口。

优选地,所述过鱼道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

优选地,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包括可伸缩支撑筒以及桁杆;所述可伸缩支撑筒的顶部连接所述过鱼道,所述桁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过鱼道和可伸缩支撑筒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攀爬层包括铺设在所述过鱼道内底面上的垫层、凸出设置在所述垫层上的攀爬结构。

优选地,所述垫层为混凝土层,所述攀爬结构包括在所述垫层上间隔分布的多个混凝土凸块或毛刷结构。

优选地,所述鱼篓收集装置包括顶部封闭的收集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收集容器内的逆回结构;

所述收集容器连接在所述过鱼道的出口并与所述过鱼道相连通;

所述逆回结构包括呈倒八形并连接在所述收集容器内壁上的逆回片。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还包括可活动盖合在所述过鱼道上的遮光板。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过鱼道的进口处的诱鱼灯和提供吸引水流的引水管道;所述引水管道位于所述诱鱼灯和所述过鱼道之间。

优选地,所述诱鱼灯的入射角度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为45°。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还包括为所述过鱼道提供薄层水流的供水装置。

优选地,所述供水装置包括供水水泵以及供水水管,所述供水水管连接在所述供水水泵的出口上并延伸至所述鱼篓收集装置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可移动、运行方便,能够最有效地帮助幼鳗生长洄游,有效解决河口地区等鳗鲡生长洄游受阻的问题,在保护我国两种珍稀的鳗鲡资源的同时填补我国鳗鱼道形式空白。其中:

1、整体结构简单,体积轻巧,运行方便,相比传统鱼道无需过多机械辅助设备,无需过多人力安排,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

2、简单的结构形式具有可移动性,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下游实际情况更改鳗鱼道入口位置,有效保障了最佳水力入口位置,解决了传统鱼道由于下游水位变幅过大而失效的问题;

3、伸缩支撑机构的设置使得过鱼道具有调坡功能,可根据不同的拦河建筑物水头大小,将鱼篓收集装置与上游有效连接,适用于多种工程实例;

4、过鱼道内只需极小的水流流量,为鳗鱼攀爬提供薄层水流,解决了传统鱼道运行过程中与水库其它功能所产生的用水矛盾。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的前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用于设置在拦河建筑物等处,帮助鳗鲡等鳗鱼洄游。

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包括在竖向上倾斜设置的过鱼道10、连接并支撑在过鱼道10下方的伸缩支撑机构20、设置在过鱼道10内的攀爬层30、以及设置在过鱼道10的出口处的鱼篓收集装置40。

该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可设置在拦河建筑物,过鱼道10的倾斜设置对应下游向上延伸至上游的走势,形成一个坡道。过鱼道10朝下的一端对应拦河建筑物的下游,朝上的一端对应拦河建筑物的上游。其中,过鱼道10朝下的端部开口形成过鱼道的进口,过鱼道10朝上的端部开口形成过鱼道的出口。

过鱼道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过鱼道10的坡度),具体夹角可在实际运用中根据情况调节。

过鱼道10的横截面呈U形,中间的通道供鳗鱼通过。优选地,该过鱼道10可采用U型钢制成,长度可根据需要设置。

伸缩支撑机构20支撑在过鱼道10的下方和拦河建筑物底层之间,并用于调节过鱼道10的坡度,将过鱼道10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定位在拦河建筑物上。

本实施例中,伸缩支撑机构20包括可伸缩支撑筒21以及桁杆22。可伸缩支撑筒21的顶部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过鱼道10,通过伸长或缩短来调节过鱼道10的坡度。可伸缩支撑筒21可由至少两个套管套接形成,套接处设置开关以固定套管。

桁杆22的两端分别连接过鱼道10和可伸缩支撑筒21的底部,增强可伸缩支撑筒21的支撑,提高过鱼道10的稳定性。桁杆22的两端以铰接方式连接过鱼道10和可伸缩支撑筒21,使得桁杆22的倾斜角度可随着可伸缩支撑筒21的伸缩、过鱼道10的坡度变化而变化。

伸缩支撑机构20不限于一组,可如图2中所示的两组,相对支撑在过鱼道10下方。可伸缩支撑筒21也可由伸缩气缸等替换。

攀爬层30铺设在过鱼道10的内底面上,有助于鳗鱼发挥其攀爬能力,沿着过鱼道10攀爬至上游。攀爬层30包括铺设在过鱼道内底面上的垫层31、凸出设置在垫层31上的攀爬结构32。

优选地,垫层31为混凝土层,通过混凝土浆料浇注在过鱼道10内固化形成。攀爬结构32可包括多个混凝土凸块,可一体形成在垫层31上。多个混凝土块在垫层31上间隔分布,可形成梅花形、多行平行排列等分布。混凝土凸块也可由毛刷结构(毛刷条等)代替。

鱼篓收集装置40可包括顶部封闭的收集容器41,可由铁板或钢板等焊接形成,外周形状不限定。收集容器41连接在过鱼道10的出口并与过鱼道10相连通,通过过鱼道10的鳗鱼可进入该收集容器41内。收集容器41整体可呈倒锥形。

鱼篓收集装置40还包括设置在收集容器41内的逆回结构42,避免鳗鱼进入收集容器41后又游出,提高收集效率。

其中,逆回结构42包括呈倒八形并连接在收集容器41内壁上的逆回片,使得鱼篓收集装置40形成鱼篓形式。逆回片可为连接在收集容器41内相对两壁上的铁片或钢片,也可为连接在收集容器41内周壁上的漏斗形的环形铁片或钢片。

进一步地,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还包括可活动盖合在过鱼道10上的遮光板50。遮光板50可采用轻质铁皮制成,其与以合页连接方式连接在过鱼道10的一侧壁上,可为鳗鱼提供洞穴环境以吸引鳗鱼上溯,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食鱼鸟对过鱼道10内鳗鱼的袭击。

进一步地,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还包括设置在过鱼道10的进口处的诱鱼灯60和提供吸引水流的引水管道70,为鳗鲡有效地指引了上溯入口,保证鳗鱼道较高的通过率。引水管道70位于诱鱼灯60和过鱼道10之间。

其中,诱鱼灯60在过鱼道10进口的设置,有助于鳗鲡找到进口以进入过鱼道10。诱鱼灯60的入射角度与水流方向呈45°根据幼鳗对弱紫光有一定的趋向性,诱鱼灯60优选紫色水下景观灯且功率为3W。

本实施例中,诱鱼灯60设置两排,分别设置在过鱼道10进口的相对两侧。

引水管道70以出水口朝向过鱼道10的进口,用于产生鳗鲡的喜爱流速,将其引至过鱼道10进口。本实施例中,引水管道70包括两根,分别设置在过鱼道10进口的相对两侧。两根引水管道70的出水口之间的距离小于两排诱鱼灯60之间的距离。

可移动斜坡式鳗鱼道还包括为过鱼道10提供薄层水流的供水装置80。供水装置80将水抽送至鱼篓收集装置40并流向过鱼道10,在过鱼道10内形成覆盖攀爬层30的薄层水流。

作为选择,供水装置80包括供水水泵81以及供水水管82,供水水管82连接在供水水泵81的出口上并延伸至鱼篓收集装置40内。供水水泵81可直接从拦河建筑物下游取水,解决了传统鱼道运行过程中与水库其它功能所产生的用水矛盾。

本发明使用时,根据现场情况选择位置定位并调节过鱼道10坡度,随后调整供水水泵81流量大小使过鱼道10内产生适合鳗鲡上溯的薄层细流。白天过鱼时,盖上遮光板50同时开启引水管道70产生吸引水流;晚上过鱼时,遮光板50可打开,此时开启诱鱼灯60(与水流方向呈45°夹角)和引水管道70。洄游幼鳗通过过鱼道10被储存在鱼篓收集装置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