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集储存与饲喂功能于一体的秸秆储存装置,属于农产品储存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主要的秸秆储存方法是将农作物秸秆翻晒晾干再堆垛储存以及将秸秆制作成青贮或黄贮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防止秸秆发霉变质。而将秸秆翻晒晾干再堆垛储存的方法易受天气影响,工作效率低,人工管理成本高;将秸秆制作为青贮或黄贮的方法需要相应的储存设施,需要对秸秆的湿度进行调制、秸秆垛要压实密封,操作条件要求高,贮存成本高,秸秆仅用于饲喂反刍动物,秸秆利用途径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秸秆储存方法的缺点,设计一种秸秆饲储笼,该饲储笼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既能配合农业机械化生产,直接储存机械粉碎的农作物秸秆,又能用于饲喂牛羊等反刍动物,节省人工管理费用,对我国农作物秸秆的收储和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秸秆饲储笼,其笼体为长方体结构,笼体的左右侧、前后侧及底部均为通风透气的铁丝网结构,笼体底部与地面有一定高度,笼体顶部安装有遮雨布,笼体的左侧或右侧设置有单开门,笼体的前侧或后侧设置有闸门和饲喂台,其中,所述的闸门安插在闸门滑动槽里,闸门由闸门吊绳通过定滑轮升降,所述的饲喂台由饲喂台纵梁、饲喂台横梁和铁丝网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秸秆饲储笼顶部设置的遮雨布能防止雨雪渗入粉碎的秸秆中,防止秸秆潮湿发霉;笼体为长方体且六面通风透气有利于秸秆的快速风干,风干过程无需人工管理,风干后就可将秸秆压缩打包再运输,降低运输成本与库存占地面积,风干的秸秆用途广泛,能制作生产酒精、做发电厂燃料等,此外装填秸秆的笼体能起到冬季防风挡寒的效果,有利于牛羊等反刍动物在笼体背风面采食秸秆;笼体设置单开门方便秸秆的装填与取出作业;在笼体一侧设置闸门和饲喂台能使牛羊等反刍动物自行采食笼体中的秸秆,减少人工采取秸秆再饲喂动物的环节,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能配合农业机械化生产,对我国农作物秸秆的收储和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秸秆饲储笼框架结构斜视图;
图2是一种秸秆饲储笼后侧镶嵌铁丝网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秸秆饲储笼侧面镶嵌铁丝网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秸秆饲储笼底部镶嵌铁丝网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秸秆饲储笼前侧镶嵌铁丝网结构示意图;
图6是闸门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一种秸秆饲储笼覆盖遮雨布结构示意图。
图中1.遮雨布支架,2.定滑轮,3.饲储笼纵梁,4.立柱,5.闸门吊绳,6.闸门框架,7.闸门“T”形把手,8.饲喂台横梁,9.饲喂台纵梁,10.饲储笼横梁,11.闸门滑动槽,12.合页,13.门鼻儿,14.单开门框架,15.铁丝网,16.遮雨布,17.笼体,18.闸门,19.饲喂台,20.单开门,21.环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一种秸秆饲储笼,如图1至图7所示,其笼体17为长方体结构,笼体17的左右侧、前后侧及底部均为通风透气的铁丝网结构,笼体17底部与地面有一定高度,笼体17顶部安装有遮雨布16,笼体17右侧设置有单开门20,笼体17前侧设置有闸门18和饲喂台19。
如图1所示,笼体17为长方体,笼体17宽度不易太宽,太宽会造成笼体17中的秸秆通风透气性不好而引起秸秆发霉,宽度为0.5m至1m,长度为4m以上,高度为2m至4m。笼体17的框架是防生锈的钢铁框架,由饲储笼纵梁3、饲储笼横梁10和立柱4构成。
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笼体17的左右侧、前后侧及底部均为通风透气的铁丝网结构,铁丝网15的网孔尺寸小于粉碎秸秆的长度以防止秸秆的掉落。
笼体17底部与地面的高度为0.2m至0.6m,以便于笼体17底部的通风干燥。
如图7所示,笼体17顶部的遮雨布16安装在遮雨布支架1上,用于防止雨雪渗入秸秆垛里。
如图1与图3所示,笼体17右侧单开门20由单开门框架14镶嵌铁丝网15构成,其一边用合页12安装在笼体17的立柱4上,另一边焊接有门鼻儿13,用于挂上门栓关闭单开门20。
闸门18安插在闸门滑动槽11中进行上下活动,如图6所示,其由闸门框架6镶嵌铁丝网15构成,闸门18的上下宽度为0.8m至1.5m,左右长度为1.5m至3m。闸门18上焊接有闸门“T”形把手7,该把手用于辅助提起闸门18,也用于拴系闸门吊绳5;将闸门吊绳5穿过定滑轮2,其一端拴在闸门18顶部的环形孔21上,另一端拴在闸门“T”形把手7上,通过调节闸门吊绳5来调节闸门18的升降高度,以便于秸秆的下落及饲喂工作。
饲喂台19为长方形,长度与笼体17的长度相等,宽度为0.2m至0.4m,其由饲喂台横梁8、饲喂台纵梁9及铁丝网15构成。该饲喂台19是为了防止牛羊等反刍动物在采食时,秸秆掉落到地面上而造成的污染和浪费,饲喂台19为铁丝网结构主要是为了防止雨雪在饲喂台19上的蓄积。
本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