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胸龟的规模化仿生态繁殖驯养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6871阅读:1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胸龟的规模化仿生态繁殖驯养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色渔业养殖技术领域,尤其一种平胸龟的规模化仿生态繁殖驯养池。



背景技术:

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俗称大头龟、鹰嘴龟、鹦鹉龟、三不像等,属两栖动物,爬行纲,龟鳖目。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南方省份。是中国淡水龟类中古老又最特殊的一个种群,具有与众不同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早在2000年就被国家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爬行纲中的第一位,2002年又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平胸龟在自然界中栖息于植被较好的山区溪流和水潭浅水草丛中。昼伏夜出,白天躺在水草、树叶或洞穴中休息,夜晚外出觅食,属肉食性龟类,尤喜在水中捕食活食。主要以鱼、虾、青蛙、蝌蚪、小蟹、螺、蚬、贝、昆虫等水生动物为食。对食物要求高,食量小,生长速度慢于其他龟类,一般年增重10-50克。5-6年性成熟,年产卵1-3次,每次产卵1-3枚,孵化率低,不足四成,成活率更低,不足二成。其性情凶猛,成龟会互相撕咬,不喜群居,喜分散隐蔽活动。幼龟一般不互相撕咬,喜群居。

近年来,人工规模化驯养繁殖乌龟、黄喉拟水龟、红耳龟、金头闭壳龟等多个龟类种群都获得了成功,但平胸龟规模化驯养繁殖成功的案例还没有。现阶段对于平胸龟的驯养一般都是作宠物用玻璃缸单养,或用水泥池(缸)少数量群养,成活率特别低,根本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由于平胸龟生存条件的日益恶化、其自身繁育数量有限以及人为过度滥捕等原因,造成平胸龟野生种群面临濒危灭绝。

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平胸龟的仿生态养殖方法(专利编号:2011101231071),但其养殖设施的内部构造满足不了平胸龟繁衍生息的需求,每个养殖池只能投放三只种龟,难以形成规模。在不到一个平方米的养殖池内,饵料营养丰富度和活动范围都难以满足种龟腺性发育的需要,达不到自然仿生态养殖的效果,繁殖难度很大,设施建造成本也高。该专利直接使用自然溪水,依靠添加EM原菌粉改良水质,成本高,雨季难以保障水质的纯净,水温也无法控制,存活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平胸龟人工繁殖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平胸龟的规模化仿生态繁殖驯养池。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平胸龟的规模化仿生态繁殖驯养池由长方体水池,陆岛,生态活动摄食区,进水管,带网罩排水管组成。

所述的长方体水池,由池墙,夯实素土底层,倒檐组成。

上述所述的长方体水池,池墙为砖砌水泥沙浆抹面结构,池底为夯实素土底层。四周池墙顶部有10cm内侧倒檐,池墙高度为1.1m。在其中一池墙倒檐上方安装有一进水管,在该池墙对面池墙底部安装有一带网罩的排水管,用于排水、排污和固定池内水位高度。

所述的陆岛,由夯实素土底层,砼护坡,产卵区Ⅰ,产卵区Ⅱ,栖息区,遮阴棚组成。

上述所述的陆岛,陆岛设置于长方体水池的中间,四周上、下底边与长方体水池池墙平行,在水面30cm以下,为夯实素土底层,在水面30cm以上为10cm砂砾底层,在水面40cm以上为产卵区Ⅰ,产卵区Ⅱ和栖息区。陆岛四周有高为50cm的砼护坡。

产卵区Ⅰ、产卵区Ⅱ由沙土层,草皮覆盖层和鱼腥草组成。

产卵区Ⅰ和产卵区Ⅱ分别位于陆岛两宽边缘,由沙土堆成高为cm的沙土层。产卵区Ⅰ和产卵区Ⅱ底面积都为长方体水池面积的5%,上底面为平面,平面上方有厚度为3cm的草皮覆盖层。两产卵区四周斜坡种植鱼腥草护坡。

栖息区由砂砾底层,垫砖,竹片,石菖蒲组成。栖息区位于两产卵区中间,面积为长方体水池面积的20%。在其底面设置10cm厚砂砾底层,在砂砾底层上相同间距平行放置四行垫砖,垫砖高度为10cm。在每行垫砖上面安放两排竹片,两排竹片间距为10cm。在竹片间距处密植石菖蒲,石菖蒲根系有一部分叉靠在竹片上,有一部分根系下垂于竹片间距处直至砂砾底层。

遮阴棚由支架,金银花、首乌藤蔓组成。

遮阴棚位于陆岛的上方,竖柱立于产卵区Ⅰ、产卵区Ⅱ上面,遮阴棚天面面积不小于陆岛面积。在产卵区Ⅰ和产卵区Ⅱ上面各种植有一棵金银花、首乌藤蔓,形成遮阴藤蔓天面。

所述生态活动摄食区,由砂砾底层,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底栖水生动物和小型鱼类组成。

上述所述生态活动摄食区,生态活动摄食区水面深度为50cm,水面面积为长方体水池面积的70%。在其夯实素土底层设置10cm厚砂砾底层。在砂砾底层放养有移植山溪生长的螺、蚬、贝、昆虫等底栖水生动物以及种植有山溪生长鱼类可食用的多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在生态活动摄食区水面种植有多种鱼可食用的浮水植物,以及放养有山溪生长的小杂鱼、虾、小蛙、蝌蚪、小蟹和泥鳅等多种小型鱼类。

本实用新型由于孵化培育池仿野外生态环境构建,充分满足了平胸龟龟卵的孵化特性(现行都是将平胸龟龟卵全部埋入沙土中孵化,稚龟出壳后全身粘满沙土爬不出沙层,栖息而死),稚龟、幼龟的摄食特性,稚龟、幼龟隐蔽喜群栖特性,植被、光照、水质、水温、饵料丰度、营养需求以及预防天敌侵害等环境条件需求,预防了病害的发生,加快了生长速度,提高了成活率。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案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繁殖驯养池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繁殖驯养池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中,1.繁殖驯养池,2.长方体水池,3.陆岛,4.生态活动摄食区,5.倒檐,6.池墙,7.夯实素土底层,8.砂砾底层,9.砼护坡,10.进水管,11.产卵区Ⅰ,12.栖息区,13.产卵区Ⅱ,14.遮阴棚,15.草皮覆盖层,16.沙土层,17.鱼腥草,18.石菖蒲,19.金银花、首乌藤蔓,20.竹片,21.垫砖,22.挺水植物,23.浮水植物,24.小型鱼类,25.底栖水生动物,26.沉水植物,27.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平胸龟的规模化仿生态繁殖驯养池1由长方体水池2,陆岛3,生态活动摄食区4,进水管10,带网罩排水管27组成。

所述的长方体水池2,由池墙6,夯实素土底层7,倒檐5组成。

上述所述的长方体水池2,池墙6为砖砌水泥沙浆抹面结构,池底为夯实素土底层7。四周池墙顶部有10cm内侧倒檐5,池墙6高度为1.1m。在其中一池墙倒檐5上方安装有一进水管10,在该池墙对面池墙底部安装有一带网罩的排水管27,用于排水、排污和固定池内水位高度。

所述的陆岛3,由夯实素土底层7,砼护坡9,产卵区Ⅰ11,产卵区Ⅱ13,栖息区12,遮阴棚14组成。

上述所述的陆岛3,陆岛3设置于长方体水池2的中间,四周上、下底边与长方体水池2池墙平行,在水面30cm以下,为夯实素土底层7,在水面30cm以上为10cm砂砾底层8,在水面40cm以上为产卵区Ⅰ11,产卵区Ⅱ13和栖息区12。陆岛3四周有高为50cm的砼护坡9。

产卵区Ⅰ11、产卵区Ⅱ13由沙土层16,草皮覆盖层15和鱼腥草17组成。

产卵区Ⅰ11和产卵区Ⅱ13分别位于陆岛3两宽边缘,由沙土堆成高为20cm的沙土层16。产卵区Ⅰ11和产卵区Ⅱ13底面积都为长方体水池2面积的5%,上底面为平面,平面上方有厚度为3cm的草皮覆盖层15。两产卵区四周斜坡种植鱼腥草17护坡。

栖息区12由砂砾底层8,垫砖21,竹片20,石菖蒲18组成。栖息区12位于两产卵区中间,面积为长方体水池2面积的20%。在其底面设置10cm厚砂砾底层8,在砂砾底层8上相同间距平行放置四行垫砖21,垫砖21高度为10cm。在每行垫砖21上面安放两排竹片20,两排竹片20间距为10cm。在竹片20间距处密植石菖蒲18,石菖蒲18根系有一部分叉靠在竹片20上,有一部分根系下垂于竹片20间距处直至砂砾底层8。

遮阴棚14由支架,金银花、首乌藤蔓19组成。

遮阴棚14位于陆岛3的上方,竖柱立于产卵区Ⅰ11、产卵区Ⅱ13上面,遮阴棚14天面面积不小于陆岛3面积。在产卵区Ⅰ11和产卵区Ⅱ13上面各种植有一棵金银花、首乌藤蔓19,形成遮阴藤蔓天面。

所述生态活动摄食区4,由砂砾底层8,挺水植物22,浮水植物23,沉水植物26,底栖水生动物25和小型鱼类24组成。

上述所述生态活动摄食区4,生态活动摄食区4水面深度为50cm,水面面积为长方体水池2面积的70%。在其夯实素土底层7设置10cm厚砂砾底层8。在砂砾底层8放养有移植山溪生长的螺、蚬、贝、昆虫等底栖水生动物25以及种植有山溪生长鱼类可食用的多种沉水植物26和挺水植物22。在生态活动摄食区4水面种植有多种鱼可食用的浮水植物23,以及放养有山溪生长的小杂鱼、虾、小蛙、蝌蚪、小蟹和泥鳅等多种小型鱼类2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