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药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284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注药接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防治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的装置。



背景技术: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织蛾科(Oecophoridae)木蛾亚科(Xylorycitnae),英文名为coconut black-headed caterpillar。椰子织蛾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食叶害虫。雌虫将卵成堆产在叶片背面,卵通常产在老叶上。1头成虫平均产卵140粒,卵期约5天,幼虫共5龄,龄期约40天。老熟幼虫在蛀道内化蛹,蛹期约10天左右,成虫寿命约5—7天;1年发生4—5代,完成1代约需2个月。该害虫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可全年危害的特点。椰子织蛾主要寄主植物为棕榈科植物,包括椰子(Cocos nucifera L.),扇叶树头榈(Borrassus flabellifer L.),枣椰树(Phoeni注药接头dactylifera L.)、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Rob)、非洲棕(Hyphaene thebaica L.)、董棕(Caryota urens L.)、甘蓝椰子(Oredo注药接头a oleracea Kruth)等棕榈科植物,其中椰子和海枣受害最为严重。椰子织蛾可危害不同年龄的棕榈科植物,幼虫从植物的下部叶片向上取食危害,逐渐向其他叶片扩展。幼虫取食叶片并在叶背面形成蛀道,蛀道内粪便与其吐丝交织,外用药物对其防治效果不佳。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属鞘翅目(ColeOptera)铁甲科(Hispidae)铁甲亚科(Hispinae),寄主植物主要是椰子、槟榔、假槟榔(亚历山大椰子)、山葵(皇后葵)、省藤、鱼尾葵、散尾葵、西谷椰子、等棕榈科植物。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属毁灭性害虫。在国家林业局2005年最新公布的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名列第十三位。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为最幼嫩的心叶,叶片受害后出现枯死被害状,严重时植株死亡。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和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目前防治椰心叶甲除了生防法,还有悬挂药包防治法:即将药剂装在透水包装袋内固定在棕榈科植株的心叶根基上方,利用渗入包装袋的雨水或喷施水溶解部分药物和/或形成乳浊液,使流出袋壁的药液顺心叶流到下方的心叶根基部位,杀灭寄居在心叶上和心叶内的害虫(专利申请号CN200410026870.2)。但植物高达数米甚至数十米,给高大植物悬挂药袋费时费力,危险性非常大。药效高度依赖外部天气条件,在过于干旱或者下雨过多的时候都不能有效发挥药效。此外,药液只能沿着药包悬挂的位置渗下,不能均匀到达树冠各个部位,对药包范围外的害虫防控效果不佳。

目前椰子织蛾主要通过外部喷洒药物进行防治,但防治效果不佳,且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最近,还有一项利用点滴注射施药防治椰子织蛾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的专利公开(专利申请号CN201410492424.4),该方法采用点滴灌药法从棕榈植物树茎杆施药,药剂主要是包含72%的甲维盐原药6g-10g、聚氧乙烯脂肪醇30-40mL、氯化钠1-3g和水170-200mL,通过吊带输液法将药剂通过点滴输液进行椰子织蛾防治。但这个方法也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甲维盐不是一种内吸性杀虫剂,不容易通过植物微管组织向上输送;其次,甲维盐容易降解,药效不能持久;最后,点滴灌药法容易被树木伤口产生的分泌物堵塞而丧失输液功能。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够合理地向椰子树等棕榈科朱武施药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传统的诸如透水包装袋的给药装置的给药方式不合理、药效不佳的问题。

2、技术目的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给药方式合理、环境友好、药剂不易被破坏的注药接头。

3、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注药接头,包括

插管,其为直径0.5-4厘米,深度0.5-10厘米的筒状结构;及

盖体,其与插管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注药接头,其中所述盖体与插管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注药接头,其中所述盖体与插管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注药接头,其中所述插管的端部设有凸台,所述盖体的两侧均设有与所述凸台相配合的卡爪,所述卡爪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凸台形状相配合的卡口,卡爪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铰链连接,所述卡爪的中部通过按动器与盖体连接,按动器与按压式笔芯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注药接头,其中所述插管与盖体的连接端的截面为圆台形,所述插管沿其周向均匀阵列有4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端部铰链连接有连杆;所述盖体为方形,所述盖体的中心向外沿其周向均开设有4个第一长圆孔,每个所述第一长圆孔设有与其垂直的第二长圆孔,所述连杆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长圆孔内的螺纹连接,所述插管的端部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一长圆孔内的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注药接头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注药接头采用树干注药技术,将所述插管直接插入树干。其中,药物通过插管树干的吸收而扩散到植物各部位。由于将直径设置为0.5-4厘米,则促使含水量较高的水木能够容易地吸收药剂,并且不会使树木的伤口产生的分泌物堵塞输液功能。

本发明同时能有效地通过插管以树干注药的形式,有效地防治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在使用上述注药接头时,只需在棕榈科植物树干上打一个孔,安装一个注药接头,药剂从插管注入树干,然后盖上盖体,防止雨水及杂物进入树干。插管内的药剂是指烟碱类和沙蚕毒类杀虫剂。这两类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对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有独特防治效果,能从注药孔传导至害虫取食部位而杀死害虫。此注药接头操作简单,不污染环境,能快速有效防治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

本实用新型的插管内的药剂是指烟碱类和沙蚕毒类杀虫剂。两种杀虫剂即可单一配方,也可以复配配方使用,均可被棕榈科植物植物树干有效吸收并有效防治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注药接头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注药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注药接头的一种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注药接头的另一种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注药接头包括

插管100,其为直径0.5-4厘米,深度0.5-10厘米的筒状结构;及

盖体200,其与插管100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树干注药技术,将所述插管100直接插入树干。其中,插管100通过树干的吸收而扩散到植物各部位。由于将直径设置为0.5-4厘米,则促使含水量较高的水木能够容易地吸收药剂,并且不会使树木的伤口产生的分泌物堵塞输液功能。

本发明同时能有效地通过插管100以树干注药的形式,有效地防治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在使用上述注药接头时,只需在棕榈科植物树干上打一个孔,安装一个注药接头,药剂从插管100注入树干,然后盖上盖体200,防止雨水及杂物进入树干。插管100内的药剂是指烟碱类和沙蚕毒类杀虫剂。这两类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对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有独特防治效果,能从注药孔传导至害虫取食部位而杀死害虫。此注药接头操作简单,不污染环境,能快速有效防治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

本实用新型的插管100内的药剂是指烟碱类和沙蚕毒类杀虫剂。两种杀虫剂即可单一配方,也可以复配配方使用,均可被棕榈科植物植物树干有效吸收并有效防治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

优选地,参见图2,所述盖体200与插管100卡扣连接。

所述插管100的端部设有凸台,所述盖体200的两侧均设有与所述凸台相配合的卡爪201,所述卡爪201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凸台形状相配合的卡口,卡爪201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200铰链连接,所述卡爪201的中部通过按动器202与盖体200连接,按动器202与按压式笔芯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可在需要打开盖体200的时候,只需摁压盖体200即可打开盖体200,在需要扣合上盖体200时,只需摁压盖体200,即可将盖体200与插管100之间密封。

优选地,参见图3,所述盖体200与插管100螺纹连接。

所述插管100与盖体200的连接端的截面为圆台形,所述插管100沿其周向均匀阵列有4个支撑杆110,所述支撑杆110的端部铰链连接有连杆120;

所述盖体200为方形,所述盖体200的中心向外沿其周向均开设有4个第一长圆孔211,每个所述第一长圆孔211设有与其垂直的第二长圆孔212,所述连杆120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长圆孔212内的螺纹连接,所述插管100的端部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一长圆孔211内的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方式将盖体200拧紧并贴合所述插管100的端口,达到密封效果。并且,通过长度较长的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可在旋转盖体200时,使盖体200打开并且盖体200不会完全脱离开插管100,从而避免了盖体200的丢失。

实施例1:

试验时间:2014年5月8日;

试验地点: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广场前;

试验材料与方法:

药剂:20%噻虫嗪(烟碱类杀虫剂)乳油剂。

试验材料:感染椰心叶甲椰子树,树干高度4-5米,树干直径30-50厘米.

注药接头:直径1.6厘米,长度8厘米带旋盖的聚丙烯塑料注药接头。

施药方法:利用配备直径1.6厘米的木工钻头的油钻,在树干基部距地面100厘米,从45°倾斜角度在植物树干上钻出一个15厘米深的孔,然后插入灌药专用接头,从注药接头注入15毫升药剂,然后旋紧盖子,一共注射10株树。

防治效果:注药后每隔2月进行一次害虫死亡和防治效果观察,2个月后(2014-7-14),发现树上有大量死虫,新叶中还能看到零星的椰心叶甲幼虫,可能是虫卵孵化出来的幼虫,但未害已达到减轻。4个月后(2014-10-4),发现树上已经找不到活体椰心叶甲,新出的椰子生长已完全正常,防治效果非常显著。

实施例2:

试验时间:2014年9月2日;

试验地点: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旁;

试验材料与方法:

药剂:20%杀虫单(沙蚕毒类杀虫剂)水溶液。

试验材料:感染椰子织蛾的海枣树,树干高度2-3米,树干直径30-40厘米。

注药接头:直径1.0厘米,长度8厘米带扣盖的聚丙烯塑料注药接头。

施药方法:利用配备直径1.0厘米的木工钻头的油钻,在树干基部距地面50厘米,从45°倾斜角度在植物树干上钻出一个10厘米深的孔,然后插入灌药专用接头,从注药接头注入10毫升药剂,然后扣紧盖子,一共注射10株树。

防治效果:注药后每隔1月进行一次害虫统计和防治效果观察,1个月后(2014-10-4),蛀道中有大量椰子织蛾蛹虫死亡,但还能看到一些幼虫存活,虫害轻微好转。2个月后(2014-11-4),发现海枣树上很难找到活体幼虫,新出的叶子生长已完全正常,3个月后(2014-12-29),症状明显好转,未发现椰子织蛾活体,防治效果非常显著。

实施例3:

试验时间:2014年11月8日;

试验地点:海南省陵水县英州镇清水湾G223国道旁;

试验材料与方法:

药剂:20%噻虫嗪+10%啶虫脒(都是烟碱类杀虫剂)乳油剂。

试验材料:同时感染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椰子树,树干高度5-8米,树干直径40-60厘米。

注药接头:直径1.6厘米,长度10厘米带旋盖的聚丙烯塑料注药接头。

施药方法:利用配备直径1.6厘米的木工钻头的油钻,在树干基部距地面100厘米,从45°倾斜角度在植物树干上钻出一个15厘米深的孔,然后插入灌药专用接头,从注药接头注入15毫升药剂,然后旋紧盖子,一共注射10株树。

防治效果:注药后2月后(2015-1-4),进行一次害虫统计和防治效果观察,发现大量椰心叶甲和椰子织蛾死亡,椰子树上已经很难找到活体幼虫,新出的叶子生长基本完全正常,症状明显好转。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