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旋转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3438阅读:704来源:国知局
立体旋转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栽培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立体旋转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立体栽培方式考虑到采光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平面布置的方式,当受制于空间限制或者其他因素不得不采用沿圆周布置时,由于受光面不均,造成植物生长不均,导致产出不高,不能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可以沿圆周方向布置,且受光面均匀的立体栽培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体旋转栽培装置,包括相互叠加的种植单元、供液装置、回液装置,种植单元包括栽培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包括底部支座、顶部支座、旋转轴、旋转轴支撑装置、旋转轴动力装置,旋转轴分别与顶部支座和底部支座固接在一起,旋转轴支撑装置与旋转轴转动连接,栽培盆之间设有叠加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植物栽培于种植单元内,供液装置用于植物营养液的供给,回液装置用于营养液的回收。在环境中有光时,旋转轴动力装置使旋转装置带动种植单元沿着旋转轴定轴转动,使种植单元上的植物受光均匀。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供液装置包括:供液管、供液腔、支座顶部接头、供液旋转腔、供液支管,供液管与供液腔连接,供液腔与供液旋转腔转动连接,供液旋转腔与支座顶部接头通过供液支管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供液腔与供液旋转腔是转动连接,供液旋转腔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而绕着供液腔旋转,这样,在旋转轴转动的过程中,营养液从供液管中经供液腔流入到旋转供液旋转腔,再通过供液支管流入到支座顶部接头了,实现了营养液流动过程的封装,而不会洒出。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液装置包括:回液管、回液腔、回液旋转腔、支座底部接头,支座底部接头与回液旋转腔连接,回液旋转腔与回液腔连接,回液腔连接着回液管。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因回液腔与回液旋转腔是转动连接,回液旋转腔随着旋转轴的旋转而绕着回液腔旋转,这样,在旋转轴转动的过程中,营养液从支座底部接头流入到旋转回液腔中,再经回液腔流入到回液管中,实现了营养液流动过程的封装,而不会洒出。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栽培盆的叠加结构包括:下端凸出于盆底的支撑管、位于支撑管上端的可以与支撑管相配合的插槽,插槽上端与栽培盆上端平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插接结构简单,必要时可在叠加的栽培盆的支撑管中插入一根杆将所有栽培盆串在一起,增强叠加后栽培盆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栽培盆包括4个均布于盆体圆周方向的种植口、挡水坎、溢水口,挡水坎位于栽培盆内表面,溢水口位于栽培盆的底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口用于植物的种植,而挡水坎和溢水口的设置使得只有当营养液高于挡水坎时营养液才会从栽培盆中漏出,这样保证了每一层的栽培盆中均有适量的营养液,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座顶部接头包括圆柱腔体,位于圆柱腔体上部的营养液输入管,圆柱腔体的底部的中间位置设有直径与所述支撑管外径相等的底部凸起,圆柱腔体底部除底部凸起外的其他位置设有喷液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座顶部接头可以通过底部凸起与栽培盆溢流管的槽的配合与栽 培盆嵌在一起,营养液从营养液输入管中流入圆柱腔体后从从喷液口流出,为叠加的栽培 单元提供营养液。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座底部接头包括圆柱腔体,腔体顶部的中间位置有一可以插入所述支撑管的凹槽,腔体顶部边缘设有凸缘,腔体顶部除凸缘和凹槽外的其他位置处设有漏液口,腔体底部设有营养液回收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座底部接头可以通过凹槽与栽培盆底部突出的溢流管的配合而与栽培盆嵌在一起,营养液从叠加的栽培单元流出后,通过漏液口漏入到所述的圆柱腔体内,并从营养液回收管流出。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部支座含有与旋转轴相配合的轴套,轴套位于底部支座的中心,旋转轴从轴套处垂直穿过底部支座,轴套通过锁紧装置与旋转轴固定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旋转轴与底部支座是可拆卸的,容易进行易损部件的更换也利于生产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底部支座包括首尾相连的构成正六边形的边杆件,连接六边形的每个顶点与轴套的加固杆件,顶部支座包括首尾相连的构成正六边形的边杆件,连接六边形的每个顶点与正六边形中心点的加固杆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边杆件的连接节省材料,易于制造,一个边杆件与两个加固杆件 构成了三角形,提高了顶部支座和底部支座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旋转轴支撑装置为一块带有孔的支撑板,所述的旋转轴动力装置为旋转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支撑板和旋转电机经济可行的实现了旋转轴的支撑功能,并为整个系统提供了旋转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立体旋转栽培框轴测示意图;

图2为支座顶部接头、栽培盆、支座底部接头拼装示意图;

图3为供液旋转件示意图;

图4为回液旋转件示意图;

1、边杆件;2a、加固杆件;2b、加固杆件;3、顶部支座4、底部支座;5、轴套;6、旋转轴;7、锁紧螺钉;8、旋转电机;9、供液管;10、供液装置;11、供液旋转腔;12、供液腔;13、供液支管;14、支座顶部接头;15、转动件;16、种植单元;17、支座底部接头;18、插管; 20、回液装置;21、回液旋转腔;22、回液腔;23、回液管;25a、圆柱腔体;25b、圆柱腔体;26、营养液输入管;27、底部凸起;28、喷液口;29、栽培盆;30、种植口;31、支撑管;32、溢水口;33、挡水坎;34、插槽;36、凹槽;37、凸缘;38、漏液口;39、营养液回收管;40、支撑板;41、支撑板转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顶部支座(3)包括首尾相连的构成正六边形的边杆件(1), 连接六边形的每个顶点与正六边形中心点的加固杆件(2a)。底部支座(4)包括首尾相连的构成正六边形的边杆件(1),连接六边形的每个顶点与轴套(5)的加固杆件(2b),旋转轴(6)与顶部支座(3)固接在一起,旋转轴(6)穿过轴套(5),并通过轴套(5)上的锁紧螺钉(7)与底部支座(4)固接在一起,旋转电机(8)为旋转轴动力装置,并位于旋转轴(6)底部为旋转装置提供动力,旋转轴支撑装置为支撑板(40),旋转轴(6)与支撑板(40)通过支撑板转动件(41)转动连接。

供液管(9)与供液腔(10)相连,供液支管(13)连接着供液旋转腔(11)与支座顶部接头(14),支座顶部接头(14)与顶部支座(3)通过转动件(15)转动连接,种植单元(16)叠加后嵌在支座顶部接头(14)和支座底部接头(17)之间。支座底部接头(17)与底部支座(4)通过转动件(15)转动连接。回液旋转腔(21)与回液腔(22)转动连接。

如图2所示的,支座顶部接头(14)包括圆柱腔体(25a), 位于圆柱腔体(25a)上部的营养液输入管(26), 圆柱腔体(25a)的底部的中间位置设有直径与所述支撑管外径相等的底部凸起(27),圆柱腔体(25)的底部除底部凸起(27)外的其他位置设有喷液口(28)。

栽培单元(16)包括栽培盆(29)、吸水基,吸水基由海绵或者海绵和无纺布构成,栽培盆(29)包括4个均布于盆体圆周方向的种植口(30),支撑管(31),溢水口(32),挡水坎(33),吸水基位于种植口(30)内,支撑管(31)下端为可以插入支撑管的插槽槽(34),且插槽(34)的上表面与栽培盆(29)的上表面相平齐,支撑管下端凸出于栽培盆底部,挡水坎(33)位于栽培盆(29)底部内表面,溢水口(32)位于栽培盆的底部。

支座底部接头(17)包括圆柱腔体(25b),腔体顶部的中间位置有一可以插入所述支撑管的凹槽(36),圆柱腔体(25b)顶部边缘设有凸缘(37),圆柱腔体(25b)顶部除凸缘(37)和凹槽(36)外的其他位置处设有漏液口(38),圆柱腔体(25b)底部设有营养液回收管(39)。

如图3所示的,供液装置(10)包括供液旋转腔(11)和供液腔(12),供液腔(12)下端嵌入到供液旋转腔(11)上端内一部分,供液旋转腔(11)与供液支管(13)相连,当供液旋转腔(11)和供液支管(13)随着旋转轴(6)的旋转而旋转时,营养液从供液管(9)内经过供液腔(12) 流入到供液旋转腔(11),再流入供液支管(13)中,而不会洒出。

如图4所示的,回液旋转件(20)包括回液旋转腔(21)和回液腔(22)。回液旋转腔(21)的下端嵌入到回液腔(22)上端内一部分,回液腔(22)与回液管(23)相连,当回液旋转腔(21)随着旋转轴(6)的旋转而旋转时,营养液流出到回液旋转腔(21),再经回液腔(22)从回液管(23)流出。回液旋转腔(21)上设有可以与营养液回收管(39)相配合的插管(1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