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庭式智能微农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0693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庭式智能微农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家庭式智能微农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提高,会在自家的阳台栽培少量的植物,既能点缀人们的生活,又可以提供新鲜的蔬菜,然而,栽培蔬菜的装置多存在着和不能移动、不具有自动补水、补光、补肥、远程可视的智能功能,同时还存在着适宜栽培的植物种类少的问题,如申请号为201520791113.8的专利公布了智能型阳台家庭农场,其解决了绿色环保健康蔬菜家庭生产的问题,但其存在着不能远程可视、适宜栽培植物的种类少,不能根据不同的植物进行调节相应的生长条件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阳台栽培植物装置存在的不具有自动补水、补光、补肥、远程可视的智能功能、适宜栽培植物的种类少、不能根据不同植物调节相应的生长条件的问题,提供一种适宜栽培植物的种类多、适用范围广、具有自动补水、补光、补肥、远程可视的智能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空气质量的家庭式智能微农场。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家庭式智能微农场,包括底座、营养液池、输液泵、栽培容器、控制器、灯带和摄像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支架、行走轮,并在支架与支架之间设置有承载板,通过行走轮便于智能微农场的移运,降低了人工搬运的劳动强度,所述的承载板上设置有旋转杆,并在旋转杆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的营养液池设置在底座上,所述的输液泵设置在营养液池的外壁上,并在输液泵上设置有输液管,所述的输液管上设置有分流管,所述的栽培容器分别设置在底座、承载板上,在栽培容器内设置有感应器,所述的控制器设置在支架上,所述的控制器上设置有报警器、显示屏、控制按钮,并在控制器内设置有芯片,在栽培容器内的植物发生缺水、缺肥、温度过低或过高等情况时,感应器会将信息通过连接线传输到控制器内,并通过报警器警示,同时也能反应到智能终端(需安装相应的软件)上,便于人们及时对所栽培的植物进行补水、补肥或调整温度,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所述的灯带两端均设置有灯座,并通过灯座设置在连接杆上,在栽培的植物需要高强度光照或智能微农场处于光照度较低的区域时,通过控制器或智能终端(需安装相应的软件)开启灯带,旋转杆带动连接杆上的灯带转动,对栽培的植物进行补光,提高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的快速成长,所述的摄像头设置在连接杆上,在人们需要远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时,通过智能终端(需安装相应的软件)开启摄像头,连接杆带着摄像头随旋转杆旋转,便于人们远程观察栽培植物的生长情况,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所述的栽培容器通过进液管与分流管连接。

所述的感应器通过连接线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的控制器上设置有报警器、显示屏、控制按钮,并在控制器内设置有芯片。

所述的控制器通过芯片可与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计算机中的任意一种智能终端连接。

所述的灯带设置为LED灯。

所述的连接杆设置为可随旋转杆在承载板上旋转的结构。

所述的行走轮上设置有锁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控制器与智能终端连接,使人员通过智能终端操作,能够对栽培容器内的植物实现自动供水、补光,通过摄像头便于人们远程观察栽培植物的生长情况,丰富了人们的操作的方式,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智能微农场可防置在阳台或其他区域,根据不同的目的栽培不同的植物,不仅能去除新装修房子内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而且可以释放负氧离子,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也能够栽培蔬菜,供人们食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将具有多种功能的智能微农场与家居融为一体,成为未来都市生活的家居新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意栽培容器与输液管的连接结构。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意控制器的结构。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5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意栽培容器与输液管的连接结构。

图中:1.底座、2.营养液池、3.输液泵、4.栽培容器、5.控制器、6.灯带、7.摄像头、8.支架、9.承载板、10.旋转杆、11.连接杆、12.灯座、13.输液管、14.分流管、15.感应器、16.进液管、17.报警器、18.显示屏、19.控制按钮、20.芯片、21.连接线、22.行走轮、23.锁扣、24.栽培管、25.回液管、26.固定块、27.栽培口、28.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4所示,一种家庭式智能微农场,包括底座1、营养液池2、输液泵3、栽培容器4、控制器5、灯带6和摄像头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上设置有支架8、行走轮22,并在支架8与支架8之间设置有承载板9,所述的行走轮22上设置有锁扣23,通过行走轮22、锁扣23便于智能微农场的移运,降低了人工搬运的劳动强度,所述的承载板9上设置有旋转杆10,并在旋转杆10上设置有连接杆11,所述的连接杆11设置为可随旋转杆10在承载板9上旋转的结构,所述的营养液池2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的输液泵3设置在营养液池2的外壁上,并在输液泵3上设置有输液管13,所述的输液管13上设置有分流管14,所述的栽培容器4分别设置在底座1、承载板9上,在栽培容器4内设置有感应器15,所述的栽培容器4通过进液管16与分流管14连接,所述的感应器15通过连接线21与控制器5连接,所述的控制器5设置在支架8上,所述的控制器5上设置有报警器17、显示屏18、控制按钮19,并在控制器5内设置有芯片20,所述的控制器5通过芯片20可与智能手机(需安装相应的软件)连接,在栽培容器4内的植物发生缺水、缺肥、温度过低或过高等情况时,感应器15会将信息通过连接线21传输到控制器5内,并通过报警器17警示,同时也能反应到智能手机(需安装相应的软件)上,便于人们及时对所栽培的植物进行补水、补肥或调整温度,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所述的灯带6两端均设置有灯座12,并通过灯座12设置在连接杆11上,所述的灯带6设置为LED灯,在栽培的植物需要高强度光照或智能微农场处于光照度较低的区域时,通过控制器5或智能手机(需安装相应的软件)开启灯带6,旋转杆10带动连接杆11上的灯带6转动,对栽培的植物进行补光,提高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的快速成长,所述的摄像头7设置在连接杆11上,在人们需要远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时,通过智能手机(需安装相应的软件)开启摄像头7,连接杆11带着摄像头7随旋转杆10旋转,便于人们远程观察栽培植物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的目的栽培不同的植物,不仅能去除新装修房子内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而且可以释放负氧离子,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也能够栽培蔬菜,供人们食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将具有多种功能的智能微农场与家居融为一体,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实施例2:

如附图4-7所示,一种家庭式智能微农场,包括底座1、营养液池2、输液泵3、控制器5、灯带6、摄像头7、栽培管2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上设置有支架8、行走轮22,并在支架8与支架8之间设置有承载板9,所述的行走轮22上设置有锁扣23,通过行走轮22、锁扣23便于智能微农场的移运,降低了人工搬运的劳动强度,所述的承载板9上设置有旋转杆10、固定块26,并在旋转杆10上设置有连接杆11,所述的连接杆11设置为可随旋转杆10在承载板9上旋转的结构,所述的营养液池2设置在底座1上,在营养液池2的一侧上设置有回液管25,所述的输液泵3设置在营养液池2的外壁上,并在输液泵3上设置有输液管13,所述的输液管13上设置有分流管14,所述的栽培管24一端设置有进液管16,另一端设置有出液管28,在栽培管24上设置有栽培口,并在栽培管24内设置有感应器15,所述的进液管16、出液管28分别设置在固定块26上,并将进液管16、出液管28分别与输液管13、回液管25连接,将不需要土壤栽培的植物放置在栽培管24上的栽培口27内,使智能微农场能够适应不同的植物,扩大了智能微农场的适用范围,降低了成本,所述的感应器15通过连接线21与控制器5连接,所述的控制器5设置在支架8上,所述的控制器5上设置有报警器17、显示屏18、控制按钮19,并在控制器5内设置有芯片20,所述的控制器5通过芯片20可与智能平板电脑(需安装相应的软件)连接,在栽培管24内的植物发生缺水、缺肥、温度过低或过高等情况时,感应器15会将信息通过连接线21传输到控制器5内,并通过报警器17警示,同时也能反应到智能平板电脑(需安装相应的软件)上,便于人们及时对所栽培的植物进行补水、补肥或调整温度,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所述的灯带6两端均设置有灯座12,并通过灯座12设置在连接杆11上,所述的灯带6设置为LED灯,在栽培的植物需要高强度光照或智能微农场处于光照度较低的区域时,通过控制器5或智能平板电脑(需安装相应的软件)开启灯带6,旋转杆10带动连接杆11上的灯带6转动,对栽培的植物进行补光,提高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的快速成长,所述的摄像头7设置在连接杆11上,在人们需要远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时,通过智能平板电脑(需安装相应的软件)开启摄像头7,连接杆11带着摄像头7随旋转杆10旋转,便于人们远程观察栽培植物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的目的栽培不同的植物,不仅能去除新装修房子内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而且可以释放负氧离子,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也能够栽培蔬菜,供人们食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将具有多种功能的智能微农场与家居融为一体,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