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转犁岸上岸下转换机构及该机构构成的翻转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1054阅读:10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转犁岸上岸下转换机构及该机构构成的翻转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农业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转犁调节转换机构及该机构构成的翻转犁。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机械发展,翻转犁已经在农业生产耕作作业中大量使用,现有翻转犁使用时,一种悬挂架与主梁的连接块只能适应一种耕作模式,若需要更换耕作模式时,则需要更换连接块,过程很是复杂,耗费工时。

所以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岸上岸下调幅机构及翻转换向模拟的技术,使得液压翻转犁在田间工作时,改部件可以调整翻转犁的工作状态,可以调整拖拉机行走在未耕地里或是单边轮子行走在已耕地里,在国内外现有液压翻转犁岸上岸下两用梨转换部件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改进,发明了该新式岸上岸下调幅机构及翻转换向模拟的技术。

因此,具有一种即解决了国外进口岸上岸下犁不便使用双轮,制造难度大,制造成本高等问题,又解决了国内岸上岸下翻转犁,结构不稳定,零件容易损坏的问题,能够通过简单的改变连接的位置,完成犁体岸上作业、岸下作业的不同要求的种翻转犁调节转换装置及该装置构成的翻转犁被提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即解决了国外进口岸上岸下犁不便使用双轮,制造难度大,制造成本高等问题,又解决了国内岸上岸下翻转犁,结构不稳定,零件容易损坏的问题,能够通过简单的改变连接的位置,完成犁体岸上作业、岸下作业的不同要求等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翻转犁岸上岸下转换机构,包括岸上岸下转换座(51)和岸上岸下调节座(52),其特征在于:

所述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主体为板状或夹板状,设有连接套(511),连接套(511)轴向方向与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主体垂直,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上设有若干调节孔A(512),岸上岸下转换座(51)的主体上设有连接孔A(513)和连接孔B(514),所述连接孔A(513)和连接孔B(514)分设在岸上岸下转换座(51)的主体两侧;

所述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主体为夹板或板状,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上设有若干调节孔B(522),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上设有转轴套(521),转轴套(521)轴向方向与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主体垂直,岸上岸下调节座(52)的侧端设有调幅油缸固定座(523),所述岸上岸下转换座(51)板体形状为“L”状。

实际使用时:岸上岸下转换座(51)和岸上岸下调节座(52)的通过各自上设有的调节孔A(512)和调节孔B(522)构成不同位置的连接关系,从而使得悬挂架(1)和主梁(7)间的位置关系有若干变化来适应拖拉机行走轮岸上、岸下,单轮拖拉机或双轮拖拉机牵引下的不同耕作模式。

作为改进:所述连接套(511)和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主体之间设有加强筋;和/或,转轴套(521)和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主体之间设有加强筋。

实际使用时,设有加强筋增加受力强度,使得作业安全性和效率提高。

进一步的:一种翻转犁,至少包含调节转换装置和悬挂架(1)、主梁(7)、犁体总成(6),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所述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一端直接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铰接,另一端设有连杆(9),连杆(9)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接。

实际使用时:作业时,使用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所述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一端与直接与主梁铰接,另一端设有连杆(9),连杆(9)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接,用此种连接方式来代替原来的连接块的连接方式,增强了设备的适应性。

进一步的,当单轮拖拉机行走轮岸下作业时,所述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岸上岸下转换座(51),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上的连接套与中间连接块(3)铰接,底部连接孔A(514)与调幅油缸(4)铰接,顶部连接孔B(514)铰接有连杆(9),连杆(9)的另一端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此时仅需要岸上岸下转换座(51)即可完成作业需求。

进一步的,当单轮拖拉机行走轮岸上作业时,所述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上岸下调节座(52),所述中间连接块(3)与转轴套(521)铰接,调幅油缸(4)与调幅油缸固定座(523)铰接,所述岸上岸下调节座(52)的调节孔B(522)上连有岸上岸下转换座(51),岸上岸下转换座(51)的连接套(511)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铰接,岸上岸下转换座(51)顶部连接孔B(514)铰接有连杆(9),连杆(9)的另一端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

进一步的,当双轮拖拉机行走轮岸上作业时,所述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上岸下调节座(52),所述中间连接块(3)与转轴套(521)铰接,调幅油缸(4)与调幅油缸固定座(523)铰接,所述岸上岸下调节座(52)的调节孔B(522)上连有岸上岸下转换座(51),岸上岸下调节座(52)和岸上岸下转换座(51)间设有固定板,岸上岸下转换座(51)的连接套(511)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铰接,岸上岸下转换座(51)顶部连接孔B(514)铰接有连杆(9),连杆(9)的另一端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即解决了国外进口岸上岸下犁不便使用双轮,制造难度大,制造成本高等问题,又解决了国内岸上岸下翻转犁,结构不稳定,零件容易损坏的问题,能够通过简单的改变连接的位置,完成犁体岸上作业、岸下作业的不同要求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岸上岸下转换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岸上岸下调节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是悬挂架,2是前连接块,3是中间连接块,4是调幅油缸,5是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1是岸上岸下转换座,511是连接套,512是调节孔A,513是连接孔A,514是连接孔B,52是岸上岸下调节座,521是转轴套,522是调节孔B,523是调幅油缸固定座6是犁体总成,7是主梁,8是固定板,9是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翻转犁调节转换装置,包括岸上岸下转换座51和岸上岸下调节座52,其特征在于:

所述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主体为板状或夹板状,设有连接套511,连接套511轴向方向与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主体垂直,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上设有若干调节孔A512,岸上岸下转换座51的主体上设有连接孔A513和连接孔B514,所述连接孔A513和连接孔B514分设在岸上岸下转换座51的主体两侧;

所述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主体为夹板或板状,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上设有若干调节孔B522,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上设有转轴套521,转轴套521轴向方向与岸上岸下调节座52主体垂直,岸上岸下调节座52的侧端设有调幅油缸固定座523,所述岸上岸下转换座51板体形状为“L”状。

实际使用时:岸上岸下转换座51和岸上岸下调节座52的通过各自上设有的调节孔A512和调节孔B522构成不同位置的连接关系,从而使得悬挂架1和主梁7间的位置关系有若干变化来适应拖拉机行走轮岸上、岸下,单轮拖拉机或双轮拖拉机牵引下的不同耕作模式。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种翻转犁调节转换装置及该装置构成的翻转犁,至少包含调节转换装置和悬挂架1、主梁7、犁体总成6,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

所述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一端与直接与主梁铰接,另一端设有连杆9,连杆9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接。

实际使用时:作业时,使用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所述岸上岸下转换调节装置5一端与直接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铰接,另一端设有连杆9,连杆9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用此种连接方式来代替原来的连接块的连接方式,增强了设备的适应性。

实施例3:参考图6,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单轮拖拉机行走轮岸下作业时,所述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岸上岸下转换座51,岸上岸下转换座51上的连接套与中间连接块3铰接,底部连接孔A514与调幅油缸4铰接,顶部连接孔B514铰接有连杆9,连杆9的另一端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此时仅需要岸上岸下转换座51即可完成作业需求。

实施例4:参考图7,与实施例1、2或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单轮拖拉机行走轮岸上作业时,所述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上岸下调节座52,所述中间连接块3与转轴套521铰接,调幅油缸4与调幅油缸固定座523铰接,所述岸上岸下调节座52的调节孔B522上连有岸上岸下转换座51,岸上岸下转换座51的连接套511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铰接,岸上岸下转换座51顶部连接孔B514铰接有连杆9,连杆9的另一端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

实施例5:参考图8,与实施例1、2、3或实施例4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双轮拖拉机行走轮岸上作业时,所述悬挂架后部设有前连接块2,前连接块2上一端铰接有中间连接块3,另一端上铰接有调幅油缸4,调幅油缸4和中间连接块3间设有上岸下调节座52,所述中间连接块3与转轴套521铰接,调幅油缸4与调幅油缸固定座523铰接,所述岸上岸下调节座52的调节孔B522上连有岸上岸下转换座51,岸上岸下调节座52和岸上岸下转换座51间设有固定板,岸上岸下转换座51的连接套511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铰接,岸上岸下转换座51顶部连接孔B514铰接有连杆9,连杆9的另一端与主梁7上的连接板相连。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