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3914阅读:3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机构,尤其涉及一种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



背景技术:

多功能折叠式钓椅,包括可折叠的座椅,一般座椅两件前支撑脚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承钓鱼杆的支撑架及用于支托鱼饵盘的托架,方便用户坐着时也能够上饵,不用时可以把支撑架及托架拆卸下来再把折叠椅折叠,以有效保证折叠椅折叠后的体积更小,更方便携带,现有铝管制成的钓椅,横向均采用固定式铆接结构,无法进行收缩,只能纵向收缩,导致钓椅折叠后体积大,携带不便。鉴于上述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来解决横向铆接固定式钓椅无法收缩导向携带不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包括两平行布置的支腿、卡座、横管、连接座、下支座、折叠杆组、上支座、限位件、尼龙圆垫片,所述的卡座位于位于支腿上端,所述的卡座与支腿铆接相连,所述的横管位于卡座内侧,所述的横管与卡座铰链相连,所述的连接座位于横管一侧,所述的连接座与横管铰链相连,所述的下支座位于支腿下端,所述的下支座与支腿铆接相连,所述的折叠杆组位于下支座一侧,所述的折叠杆组与下支座铰链相连,所述的上支座位于支腿上端,所述的上支座与支腿铆接相连,所述的限位件贯穿折叠杆组且贯穿上支座,所述的限位件与折叠杆组间隙相连且与上支座间隙相连,所述的尼龙圆垫片位于限位件外侧且位于折叠杆组外侧,所述的尼龙圆垫片与限位件间隙相连且与折叠杆组活动相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支座还设有滑槽,所述的滑槽贯穿上支座主体。

进一步的,所述的滑槽形状为椭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件还包括转轴、限位块,所述的转轴贯穿叠杆组且贯穿上支座,所述的转轴与折叠杆组间隙相连且与上支座间隙相连,所述的限位块位于转轴外侧且位于上支座外侧,所述的限位块与转轴螺纹相连且与上支座活动相连,转轴在滑槽内滑动,配合折叠杆组进行收缩,限位块用于限位,防止转轴窜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块数量为2件,对称布置与转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收缩时,向上拉动连接座,横管分别绕卡座和连接座发生转动,从而破坏横管的死点位置,同时,与折叠杆组连接的限位件沿滑槽向上移动,从而完成横向收缩,尼龙圆垫片用于将折叠杆组与上支座隔开,防止折叠杆组与上支座磨损。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快速折叠,且操作简单方便,便于用户携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限位件侧视图

支腿 1 卡座 2

横管 3 连接座 4

下支座 5 折叠杆组 6

上支座 7 限位件 8

尼龙圆垫片 9 滑槽 701

转轴 801 限位块 80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包括两平行布置的支腿1、卡座2、横管3、连接座4、下支座5、折叠杆组6、上支座7、限位件8、尼龙圆垫片9,所述的卡座2位于位于支腿1上端,所述的卡座2与支腿1铆接相连,所述的横管3位于卡座2内侧,所述的横管3与卡座2铰链相连,所述的连接座4位于横管3一侧,所述的连接座4与横管3铰链相连,所述的下支座5位于支腿1下端,所述的下支座5与支腿1铆接相连,所述的折叠杆组6位于下支座5一侧,所述的折叠杆组6与下支座5铰链相连,所述的上支座7位于支腿1上端,所述的上支座7与支腿1铆接相连,所述的限位件8贯穿折叠杆组6且贯穿上支座7,所述的限位件8与折叠杆组6间隙相连且与上支座7间隙相连,所述的尼龙圆垫片9位于限位件8外侧且位于折叠杆组6外侧,所述的尼龙圆垫片9与限位件8间隙相连且与折叠杆组6活动相连,所述的上支座7还设有滑槽701,所述的滑槽701贯穿上支座7主体,所述的滑槽701形状为椭圆形,所述的限位件8还包括转轴801、限位块802,所述的转轴801贯穿折叠杆组6且贯穿上支座7,所述的转轴801与折叠杆组6间隙相连且与上支座7间隙相连,所述的限位块802位于转轴801外侧且位于上支座7外侧,所述的限位块802与转轴801螺纹相连且与上支座7活动相连,转轴801在滑槽701内滑动,配合折叠杆组6进行收缩,限位块802用于限位,防止转轴801窜动,所述的限位块802数量为2件,对称布置与转轴801,该钓椅专用的横向折叠机构,收缩时,向上拉动连接座4,横管3分别绕卡座2和连接座4发生转动,从而破坏横管3的死点位置,同时,与折叠杆组6连接的限位件8沿滑槽701向上移动,从而完成横向收缩,尼龙圆垫片9用于将折叠杆组6与上支座7隔开,防止折叠杆组6与上支座7磨损。该装置结构简单,能快速折叠,且操作简单方便,便于用户携带。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