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3905阅读:1867来源:国知局
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生物采集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



背景技术: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是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海洋生物。这类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绝大多数个体很小,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构造。根据营养方式不同,可划分为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和浮游动物(Zooplankton)。浮游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员,其研究对海洋科学基础理论、海洋环境调查和渔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浮游生物采样使用不同规格的网具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中往往同时采集几种不同类型的样品。专利CN102805055A三联浮游生物垂直拖网,提供了一种可同时在同一位置进行3种规格浮游生物资源调查的垂直拖网,缩短海上采样作业时间,提高样品对比性。其采用将三个网圈连接到一个较大的不锈钢网架上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将两个网圈固定到一个网架上的方式,多个网圈通过一个较大的网架连接在一起,网架上通过承重钢索与绞车钢缆连接,网衣通过抱箍或绳索固定到网圈外侧,网衣底部连接网底管,网底管和配重的重锤通过承重钢索与网架连接。虽然该垂直拖网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实际作业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较大的网架需要开设多个连接点进行装配连接,故而装配时工序较多,同时消耗较多的时间。

2、网衣直接套装于网圈外部,需要利用卡箍将其锁紧,但在拧紧卡箍的同时,卡箍收缩的部位易导致网衣大面积挤压。

3、网底管处没有设置支撑架,容易导致取样时网底管发生倾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浮游生物拖网拆装耗时,网圈、网底管以及网衣固定不便,且使用灵活性低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浮游生物拖网,包括内网圈、外网圈、网衣、网底管、网底管架和承重吊索;所述内网圈嵌套于所述外网圈内,所述网衣套于所述内网圈上,且所述网衣远离所述内网圈的端口连接所述网底管;所述网底管设置于所述网底管架上,且所述网底管的底端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取样;所述外网圈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能够连接所述承重吊索;所述网衣连接所述内网圈的位置设置有拉链,通过所述拉链能够实现所述网衣的拆装、更换;所述承重吊索包括上部吊索和下部吊索,所述上部吊索用于连接绞车钢缆,所述下部吊索连接所述网底管架。

进一步,所述外网圈的横断面呈L形,与所述内网圈嵌合;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外网圈的圈壁上,所述第一通孔的数目为四个,且其中三个所述第一通孔均匀分布于所述外网圈的端口,剩余一个所述第一通孔与三个所述第一通孔中的任意一个沿所述外网圈的圆心对称分布。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使得内网圈从外网圈的上部套入,并保证内网圈不能从外网圈的下部脱出;其中,三个均布的第一通孔用于连接三根承重吊索和流量计,而两个均布的第一通孔用于多网组合时连接两根承重吊索。

进一步,还包括U形环;所述U形环连接于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对所述内网圈进行限位固定,并连接所述承重吊索。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U形环不仅能够对内网圈进行限位固定,而且能够连接外网圈与上下两段承重吊索。

进一步,所述网底管为漏斗状,且所述网底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对滤水口。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滤水口用于取样时滤掉网底管内的多余的水分,而漏斗状的网底管便于目标生物通过进行取样。

进一步,所述网底管架为圆柱状框架,且在底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立杆;所述立杆的顶端连接所述网底管。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不仅网底管架对网底管进行支撑,使网底管保持竖直方向,方便样品的冲洗和收集;而且圆柱状框架的网底管架可对网底管起到防护作用,防止水下作业时网底管与船体等的碰撞变形;另外,在海水流速较大时还可在网底管架上加装配重块,改善网口在水下发生过度倾斜的现象。

进一步,所述网底管架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所述下部吊索的拉环,且多个所述拉环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设置在所述外网圈上的多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同。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利用多个拉环连接承重吊索,实现网底管架与外网圈的连接,并使网底管架保持竖直方向。

进一步,所述网底管架还包括卡箍;所述卡箍能够将所述网底管锁紧于所述网底管架上。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卡箍对接头之间的紧箍作用,将网底管固定于网底管架中的立杆上,保证了网底管的稳固性和竖直性,且便于网底管快速拆卸、安装和更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包括上述的浮游生物拖网,还包括网圈连接器;所述网圈连接器能够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外网圈,从而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浮游生物拖网。

进一步,所述网圈连接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凹槽,且沿所述凹槽的高度方向在网圈连接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通孔设置有第二通孔。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第二通孔穿过连接件,固定网圈连接器与外网圈。

进一步,所述承重吊索的绳头安装鸡心环。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鸡心环是起重机械吊具的一种,带有绳槽,供绳索末端环绕扎结,以防绳缆过度弯曲和磨损,并能够连接其他构件的心型金属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浮游生物拖网主要包括内网圈、外网圈、网衣、网底管、网底管架和承重吊索;内网圈从外网圈的上部嵌入,且不会从外网圈的下部脱出,网衣的上端安装在内网圈上,其下端通过抱箍连接于网底管,沿网衣上端开口的周向方向设置有环状的拉链,且拉链的周长大于网衣上端开口的周长,当拉链闭合时,能够将内网圈用网衣包裹起来;当浮游生物随水流从网口进入,经网衣截留,然后落入网底管,网底管设置有网底管架,为保证网底管处于竖直状态;外网圈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用于连接承重吊索。承重吊索为固定长度的绳索套件,上部吊索较短,一端连接外网圈,另一端通过万向转环连接绞车钢缆;下部吊索连接外网圈和网底管架,其长度略短于网衣的长度,并确保承重吊索受力而网衣不受力,承重吊索的长度均可进行调节,以保证网口与网底管处于水平状态。网底管架上可加装配重块,以保证在海流较大的情况下作业时,网衣处于相对竖直状态。网底管上设置有阀门,便于取样。该浮游生物拖网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改善了利用卡箍锁紧网衣与网圈时对网衣造成的挤压,从而导致损坏网衣,以及网衣固定后与网圈不能完全配合,且拆装不便等问题;同时当收集网衣至甲板采集样品时,网底管架能够支撑起网底管,使得网底管处于竖直状态,便于样品的冲洗和快速收集。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包括上述的浮游生物拖网,还包括网圈连接器;通过网圈连接器将任意相邻的两个外网圈连接起来,从而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浮游生物拖网,使得装配更为方便,能够更加灵活组合、使用不同种类、大小的拖网,也无需外部网架限制,同时无需设置多个连接点为连接不同的网圈,节省了工作时间,且提高了外网圈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三联浮游生物垂直拖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游生物拖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外网圈与内网圈连接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底管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网圈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网架;2’-网圈;3’-网衣;4’-承重钢索;5’-网底管;10-外网圈;20-内网圈;30-网衣;40-网底管;50-网底管架;60-承重吊索;70-U形环;80-螺杆;90-鸡心环;100-网圈连接器;201-第一通孔;401-阀门;402-滤水口;501-立杆;502-拉环;503-卡箍;1001-锁紧螺杆;100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游生物拖网,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游生物拖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外网圈与内网圈连接处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底管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浮游生物拖网的主要结构内网圈20、外网圈10、网衣30、网底管40、网底管架50和承重吊索60;内网圈20嵌套于外网圈10内,网衣30套于内网圈20上,且网衣30远离内网圈20的端口连接网底管40;网底管40设置于网底管架50上,且网底管40的底端设置有阀门401,阀门401用于取样;外网圈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01,第一通孔201能够连接承重吊索60;网衣30连接内网圈20的位置设置有拉链,通过拉链能够实现网衣30的拆装、更换;承重吊索60包括上部吊索和下部吊索,上部吊索用于连接绞车钢缆,下部吊索连接网底管架50。

在现有技术中,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三联浮游生物垂直拖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专利CN102805055A三联浮游生物垂直拖网,提供了一种可同时在同一位置进行3种规格浮游生物资源调查的垂直拖网,缩短海上采样作业时间,提高样品对比性,其采用将三个网圈2’连接到一个较大的不锈钢网架1’上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将两个网圈2’固定到一个网架1’上的方式。多个网圈2’通过一个较大的网架1’连接在一起,网架1’上通过承重钢索4’与绞车钢缆连接,网衣3’通过抱箍或绳索固定到网圈2’外侧,网衣3’底部连接网底管5’,网底管5’和配重的重锤通过承重钢索4’与网架1’连接。虽然该垂直拖网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实际作业中较大的网架1’需要开设多个连接点进行装配连接,故而装配时工序较多,同时消耗较多的时间;而且,网衣3’套装在网圈2’外部,此时网衣3’口要比网圈2’大一些,然后利用一个卡箍形式将网衣3’锁紧到网圈2’上,需要用扳手等工具拧紧,否则网衣3’容易脱落下来,且拧紧时在卡箍收缩的部位容易导致网衣3’偏大部分挤压在一起,使网衣3’与网口大小不完全一致;或者网衣3’采用绳索方式捆绑到网圈2’上,存在安装费时、更换不方便问题;另外,由于多个网底管5’分别连接承重钢索4’,样品采集至甲板后,网底管5’由于没有支撑架容易倾倒,导致样品流出网底管5’,或需要额外增加固定装置,使其保持竖直,直至样品收集完成。

本实施例中的浮游生物拖网主要包括内网圈20、外网圈10、网衣30、网底管40、网底管架50和承重吊索60;内网圈20从外网圈10的上部嵌入,且不会从外网圈10的下部脱出,网衣30的上端安装在内网圈20上,其下端通过抱箍连接于网底管40,浮游生物进入网衣30,然后落入网底管40,网底管40设置有网底管架50,为保证网底管40处于竖直状态;上部吊索一端连接外网圈10,另一端连接绞车钢缆,下部吊索一端连接于外网圈10,另一端连接网底管架50。

其中,网衣30设置为空腔的圆台状,且为上端开口的口径大于下端开口的口径,沿网衣30上端开口的周向方向设置有环状的拉链,且拉链的周长大于网衣30上端开口的周长,当拉链闭合时,能够将内网圈20用网衣30包裹起来。在网衣30的下端开口边缘处设置有环状的凸起,该凸起和网底管40的上口边缘贴合,再利用抱箍固定连接。

外网圈10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01,用于连接承重吊索60。承重吊索60为固定长度的绳索套件,上部吊索较短,一端连接外网圈10,另一端通过万向转环连接绞车钢缆;下部吊索连接外网圈10和网底管架50,其长度略短于网衣30的长度,确保承重吊索60受力而网衣30不受力;承重吊索60的长度均可进行调节,以保证网口与网底管40处于水平状态。

网底管架50与网底管40为可拆卸连接,且在网底管架50上可加装配重块,以保证在海水流速较大的情况下作业时,网衣30处于相对竖直状态。网底管40上设置有阀门401,便于取样检测。

类似地,网衣30与内网圈20能够通过粘连的方式固定,或者将内网圈20和网衣30上口各开一个缺口,网衣30上口通过缝合缺口处,套装到内网圈20上,且能够通过缺口更换网衣30。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2~4所示,进一步地,外网圈10的横断面呈L形,与内网圈20嵌合;第一通孔201设置于外网圈10的圈壁上,第一通孔201的数目为四个,且其中三个第一通孔201均匀分布于外网圈10的端口,剩余一个第一通孔201与三个第一通孔201中的任意一个沿外网圈的圆心对称分布。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外网圈10为带状圆环形,其截面为上薄下厚的“L”形,内网圈20为圆环形,其外径略小于外网圈10的内径,且能够从外网圈10的上部套入,并保证不能从外网圈10的下部脱出。其中,当内网圈20套入外网圈10后,内网圈20的高度小于外网圈10的高度。

其次,在外网圈10的圈壁上设置有四个第一通孔201,其中三个第一通孔201沿外网圈10的周向均匀分布,即三个第一通孔201彼此间隔120度,这三个第一通孔201主要用于当单网工作时连接三根承重吊索60和流量计;另外,第四个第一通孔201与之前三个第一通孔201中的任意一个沿外网圈10的圆心对称分布,即与其夹角为180度,这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一通孔201用于当多网组合使用时安装两根承重吊索60。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2~4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U形环70;U形环70连接于第一通孔201,用于对内网圈20进行限位固定,并连接承重吊索60。在本实施例中,U形环70分别穿过四个第一通孔201,一方面对套入外网圈10的内网圈20进行限位固定,因为内网圈20的高度小于外网圈10的高度,且同时小于第一通孔201的轴心至外网圈10的竖直高度;另一方面,承重吊索60能够穿过U形环70连接外网圈10。

具体的,在U形环70的两个端口处分别设置连接孔,该两个连接孔与第一通孔201直径相同,且轴心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然后再利用一个螺杆80穿过连接孔和第一通孔201,在螺杆80的两端分别用螺母固定,保证U形环70的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2~4所示,进一步地,网底管40为漏斗状,且网底管40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对滤水口402。在本实施例中,漏斗状的网底管40更便于对目标浮游生物通过进行取样,网底管40的上端口的口径大于下端口的口径,浮游生物通过网衣30口进入,被截留至网底管40,漏斗状的网底管40下端口的口径骤缩;其中,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采用的网衣30纱绢孔径大小不同,而网底管40下口的阀门401大小相同。

在网底管40的侧壁上分别设置一对滤水口402,用于过滤掉多余的水分,便于取样测试。具体的,两个滤水口402平行设置,开口处采用与网衣30孔径相同的纱布覆盖,通过弧形压紧盖板和抱箍固定纱布。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网底管架50为圆柱状框架,且在底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立杆501;立杆501的顶端连接网底管40。在本实施例中,网底管40连接于立杆501,当需要样品采集时,将网底管架50直接放置于甲板上,网底管架50支撑网底管40处于竖直状态,打开网底管40的阀门401进行采集,方便省力;而且,圆柱状框架的网底管架50对网底管40起到防护作用,降低了水下作业时网底管40因与船体等发生碰撞而导致网底管40变形的风险;另外,在海水流速较大时还可在网底管架50上加装配重块,改善了网口在水下发生过度倾斜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网底管架50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下部吊索的拉环502,且多个拉环502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设置在外网圈10上的多个第一通孔201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下部吊索通过穿过拉环502固定网底管架50,将该网底管架50与外网圈10连接起来,并使网底管架50保持竖直方向。

其中,拉环502焊接于网底管架50的顶部。因为焊接既省时省工,又不会使材料的截面积受到减损,能够使材料得到充分利用,且无需通过辅助零件,连接构造简单,整体性好。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网底管架50还包括卡箍503;卡箍503能够将网底管40锁紧于网底管架50上。在本实施例中,卡箍503用在对快接头之间,主要起到紧箍作用,卡箍503具有造型美观,使用方便,紧箍力强,密封性能好等特点,可通过两根钢丝环绕而成,亦可通过铸铁直接铸造而成。

具体的,在立杆501的顶部位置处安装两个半圆扣合的快装卡箍503,将网底管40放置于卡箍503内,拧紧旋钮,锁紧网底管40,使网底管40保持竖直方向,保证了网底管40的稳固性和竖直性,并实现了网底管40的快速拆卸、安装和更换。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浮游生物拖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网圈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6所示,包括上述的浮游生物拖网,还包括网圈连接器100;网圈连接器100能够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外网圈10,从而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浮游生物拖网。

通过网圈连接器100可以将多个外网圈10两两连接,装配更为方便,能够灵活组合使用不同种类、大小的拖网,且无需外部网架限制。

其中,在进行多个浮游生物拖网组合时,可以根据其相对应的外网圈10两两相连接的相对位置不同,对网圈连接器100的尺寸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网圈连接器100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凹槽1002,且沿凹槽1002的高度方向在网圈连接器10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本实施例中,网圈连接器100为左右均设置为相对的、侧面内凹的“工”字形块状结构,凹槽1002的长、宽、高尺寸必须保证外网圈10能够恰好的嵌合进该槽腔内;在网圈连接器10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通孔,利用锁紧螺杆1001穿过该第二通孔,通过螺纹连接固定网圈连接器100和外网圈10,从而实现多个浮游生物拖网的组合,增加了使用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承重吊索的绳头安装鸡心环90。在本实施例中,鸡心环90是起重机械吊具的一种,带有绳槽,供绳索末端环绕扎结,以防绳缆过度弯曲和磨损,并能够连接其他构件的心型金属环。承重吊索60为固定长度,在绳头装鸡心环90,当吊索长度调试确定后无需后续在进行调解,以确保网口能够保持平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