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浇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1448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浇水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园艺浇水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浇水器。



背景技术:

现在盆栽花卉的浇水主要是靠花卉园艺工人人工进行,劳动强度非常大;有时多种盆栽花卉混合放置时,花卉园艺工人在浇水过程中经常出现浇水量不足或过量的问题,不利于盆栽花卉的养护。

另外,在家庭中经常是多种盆栽花卉混合放置,浇水时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很多盆栽花卉由于人们浇水量不合适、忘记浇水或者外出无法浇水,造成植物生长缓慢或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减少浇水工作的劳动强度,浇水更科学、更合理的自动浇水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自动浇水器,包括水箱、支架、开口,水箱固定在支架上,还包括控制显示盒、水位检测器、顺序连接在开口下端的电磁阀、流量传感器,开口矩阵分布于水箱下端,控制显示盒设于水箱的侧端,水位检测器位于水箱侧端的内侧面,控制显示盒内部含有蓄电池、PLC控制电路板、信号收发装置,控制显示盒侧面上安装有控制显示面板,电磁阀、流量传感器、水位检测器、蓄电池、信号收发装置与PLC控制电路板电连;控制显示面板包括与PLC控制电路板电连的显示面板、操作面板、声光报警器,与蓄电池电连的电源插口。

所述开口至少为4个;所述操作面板为触屏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为手动按钮式操作面板;所述信号收发装置为红外线信号收发装置;所述信号收发装置为无线网络信号收发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人们通过操作面板可以整体控制所有电磁阀的打开或关于,能够实现对盆栽花卉进行整体一次性浇水;也可以控制单个电磁阀的打开或关闭,对单个盆栽花卉进行单独浇水;可以让人们根据不同盆栽植物的情况设定浇水量,使得植物的养护更加科学、更加合理;(2)当长时间没有给盆栽花卉浇水或者水箱内没有水时,可以通过声光报警器和给人们的手机发送短信的方式提醒人们浇水或加水;(3)实现了远程控制和智能化控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减轻了人们为盆栽花卉浇水时的劳动强度;(4)蓄电池的设置,使得在停电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依然能够工作,使得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自动浇水器的示意图;

图2是控制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3是一种自动浇水器电路连接图。

图中,1水箱、2支架、3开口、4电磁阀、5流量传感器、6控制显示盒、7水位检测器、8蓄电池、9 PLC控制电路板、10信号收发装置,11控制显示盒侧面、12控制显示面板、121显示面板、122操作面板、123电源插口、124声光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自动浇水器,包括水箱1、支架2、开口3,水箱1固定在支架2上,还包括控制显示盒6、水位检测器7、顺序连接在开口3下端的电磁阀4、流量传感器5,开口3矩阵分布于水箱1下端,控制显示盒6设于水箱1的侧端,水位检测器7位于水箱1侧端的内侧面,控制显示盒6内部含有蓄电池8、PLC控制电路板9、信号收发装置10,控制显示盒侧面11上安装有控制显示面板12,电磁阀4、流量传感器5、水位检测器7、蓄电池8、信号收发装置10与PLC控制电路板9电连;控制显示面板12包括与PLC控制电路板9电连的显示面板121、操作面板122、声光报警器124,与蓄电池8电连的电源插口123。

所述开口3至少为4个;所述操作面板122为触屏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122为手动按钮式操作面板;所述信号收发装置10为红外线信号收发装置;所述信号收发装置10为无线网络信号收发装置。

人们通过操作面板可以整体控制所有电磁阀的打开或关于,能够实现对盆栽花卉进行整体一次性浇水;也可以控制单个电磁阀的打开或关闭,对单个盆栽花卉进行单独浇水;这样就能够根据植物的具体情况设定浇水量,使得植物的养护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声光报警器124的设定能够提醒人们为水箱1加水或者给盆栽花卉浇水,同时PLC控制电路板9能够通过信号收发装置10给手机发送短信息,提醒人们报警的具体内容;信号收发装置10的设定也能够使本实用新型接受遥控器或者手机的远程遥控,即使人们不在种植园或者家中也能够为盆栽花卉进行浇水;蓄电池的设置能够让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不受停电困扰;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为盆栽花卉浇水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轻了人们为盆栽花卉浇水时的劳动强度。

此外还可在盆栽花卉的种植盆内设置温湿度传感器并将其与PLC控制电路板9相连,将土壤的实时信息显示于显示面板121上,以便于人们能够实时了解土壤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浇水。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