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129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船舶工程与水产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载舱养鱼类养殖的集管理、饲料投喂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近海水资源污染和鱼类病害的传播,并且人们对食物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深远海养殖以其绿色养殖的鱼类生产新模式正引领着养殖业改革的新浪潮。深远海水域具有水源优质、水温适宜和远离陆源性污染与病害等显著特点,具备开展海上规模化养殖的优良条件。发展深远海养殖一直是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如挪威正在研发大型鲑鱼养殖工船,法国建造10万吨级养殖工船等。我国上世纪,雷霁霖院士就绘制了“未来海洋农牧场”建设蓝图,展示了在我国建造养殖工船的初步设想。以深远海养殖为核心,在我国深远海海域开展渔业生产,将极大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形成驻守边远海疆的现代渔业生产模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长远意义。

规模化的深远海养殖生产方式,需要现代化的装备保障,以保证高水平的生产效率和系统运行水平。船用设备与陆地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业工况不一致,也就说陆地上的设备相对固定,而船上的设备将随着船舶的横摇和纵摇而产生摇晃,如恶劣海况下10万吨级的养殖平台,其横摇角会达到25度。这无疑对船上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深远海养殖工船必须符合船舶设计规则和国际公约有关水密横舱壁要求,具有养殖水舱舱型大、舱数多的特点。目前的深远海养殖工船难以实现对多个养殖鱼舱的连续化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对多个养殖鱼舱的连续化管理,提供了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通过在养鱼水舱内设置穿过水密横舱壁的移动平台,解决了船上管理人员和鱼类饲料进出小车的通道问题,解决了船上管理人员的实景监测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包括养鱼水舱、环形轨道、移动平台和供移动平台通过的自动水密门;所述养鱼水舱的顶部四周设置有所述的环形轨道,所述的移动平台连接环形轨道且可沿环形轨道移动,所述养鱼水舱被船体内的水密横舱壁分隔为多个舱室,该水密横舱壁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所述环形轨道在自动水密门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的厚度且距水密横舱壁前后各40~50mm。

本发明的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采用自动水密门及轨道提供了移动平台穿越水密横舱壁的解决方案,实现对多个养殖鱼舱的连续管理,作业人员乘坐在四周设置了窗户的移动平台内,可以实现大舱的四周实景观测,实况了解大舱内舱养鱼类的生长情况。

本发明管理系统的船体内设置有中纵舱壁,所述的养鱼水舱被所述的水密横舱壁和中纵舱壁分隔为多个舱室,所述的中纵舱壁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所述环形轨道在自动水密门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的厚度且距中纵舱壁前后各40~50mm。

中纵舱壁不仅可以提高船体强度,也将减小液舱养殖水体的自由液面,其自由液面力矩将为不设中纵舱壁的1/4,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的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自动水密门为液压杆推动的侧拉门,液压杆位于侧拉门的上方;所述侧拉门的门框边缘设置有密封圈,门框边缘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套,门页上设置有与定位套相匹配的定位柱。

将液压杆安装在远离水面的水密门上方,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作业寿命。推动水密门的液压杆后,定位柱与定位套锁合,并通过液压推杆加压,门框与门页相互扣紧,压紧密封条,实现水密。

优选地,所述侧拉门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侧拉轨道,所述下方的侧拉轨道为承重轨道;所述侧拉门通过安装在顶部的吊轮和安装在底部的承重轮沿侧拉轨道移动。

优选地,所述侧拉门的门页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增加水密门面板的结构强度,门页拉开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板用于辅助定位。

本发明所述的环形轨道为倒置的T型轨道,该T型轨道由两个背对的L型轨道组成,所述的移动平台包括移动舱和设置在移动舱顶部的移动机构,所述的移动机构包括滚轮和连接移动舱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所述滚轮的滚轮轴承,滚轮在T型轨道的两侧外沿上移动。采用双轨道形式有利于解决船舶上的横摇/纵摇问题。

优选地,所述T型轨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轨道同向的限位槽,所述滚轮上设置有与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柱。进一步提高了移动平台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4个直径为0.20m的滚轮,所述环形轨道的断开间距小于相邻2个滚轮的中心距。确保移动平台平稳通过自动水密门;0.20m的直径是轨道断开处最大间隙的2倍左右,通过间隙时,其中3个轮子一直处于受力状态,并通过轮子间的重心移动,确保移动平台平稳通过间隙。

优选地,所述的T型轨道设置有轨道防倾肘板。进一步加强了移动平台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支架包括上连接支架和位于上连接支架下方的下连接支架,所述的下连接支架安装在移动舱的顶部,上连接支架和下连接支架通过螺栓连接。方便移动平台检修及吊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通过在养鱼水舱内设置穿过水密横舱壁的移动平台,解决了船上管理人员和鱼类饲料进出小车的通道问题和实景观测问题。该舱养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多个大型养殖鱼舱日常的连续运行管理和投饲作业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船舶设计规则和国际公约有关水密横舱壁的要求,能适用于恶劣海况下10万吨级的养殖平台;

2、本发明的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实现了多舱室大型养殖鱼舱的一体化管理,当海况较为恶劣,为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移动处于无人状态时,方便将系统设置为自动投喂和自动巡航模式,确保作业的连续性。

3、本发明在船体内设置中纵舱壁,不仅可以提高船体强度,也将减小液舱养殖水体的自由液面,其自由液面力矩将为不设中纵舱壁的1/4,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的稳定性。

4、自动水密门采用液压杆推动的侧拉门,将液压杆安装在远离水面的水密门上方,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作业寿命。推动水密门的液压杆后,采用定位柱与定位套锁合,并通过液压推杆加压,门框与门页相互扣紧,压紧密封条,实现水密,实现对多个养殖鱼舱的连续管理的同时,保证了横舱壁的水密性。

5、本发明的环形轨道由两个背对的L型轨道组成,采用双轨道形式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承载能力,还有利于解决船舶上的横摇/纵摇问题;T型轨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轨道同向的限位槽,进一步保证了移动平台的稳定性。

6、在移动平台的两端分别设置4个直径为0.20m的滚轮,环形轨道的断开间距小于相邻2个滚轮的中心距。确保移动平台平稳通过自动水密门;0.20m的直径是轨道断开处最大间隙的2倍左右,通过间隙时,其中3个轮子一直处于受力状态,并通过轮子间的重心移动,确保移动平台平稳通过间隙。

7、将移动平台的连接支架设置为可螺栓连接的上连接支架和下连接支架,方便移动平台检修及吊装。

8、将水密门设置为通过吊轮和承重轮在轨道上运行的侧拉门,液压推杆安装在远离水面的水密门上部,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作业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自动水密门的结构图。

图3为环形轨道的局部侧面图。

图4为环形轨道的局部俯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船体;2-移动平台;3-环形轨道;4-自动水密门;5-位置感应器;6-水密横舱壁;7-舷侧纵舱壁;8-排污口;9-中纵舱壁;10-养鱼水舱;11-液压杆;12-吊轮;13-液压杆安装底座;14-门页;15-定位柱;16-横向加强筋;17-纵向加强筋;18-密封圈;19-定位板;20-承重轨道;21-承重支架;22-承重轮;23-定位套;24-滚轮;25-水密门的断口;26-轨道防倾肘板;27-移动平台作业甲板;28-滚轮轴承;29-限位柱;30-限位槽;31-上连接支架;32-螺栓;33-下连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包括养鱼水舱10、环形轨道3、移动平台2和供移动平台2通过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养鱼水舱10的顶部四周设置有所述的环形轨道3,所述的移动平台2连接环形轨道3且可沿环形轨道3移动,所述养鱼水舱10被船体内的水密横舱壁6分隔为多个舱室,该水密横舱壁6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环形轨道3在自动水密门4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4的厚度且距水密横舱壁6前后各40mm。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包括养鱼水舱10、环形轨道3、移动平台2和供移动平台2通过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养鱼水舱10的顶部四周设置有所述的环形轨道3,所述的移动平台2连接环形轨道3且可沿环形轨道3移动,所述养鱼水舱10被船体内的水密横舱壁6分隔为多个舱室,该水密横舱壁6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环形轨道3在自动水密门4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4的厚度且距水密横舱壁6前后各50mm。

移动平台2最低点的高度高于养鱼水舱10的水位线。

船体内设置有中纵舱壁9,所述的养鱼水舱10被所述的水密横舱壁6和中纵舱壁9分隔为多个舱室,所述的中纵舱壁9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环形轨道3在自动水密门4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4的厚度且距中纵舱壁9前后各50mm。

本发明的移动平台四周设置有观测窗户,作业人员乘坐在四周设置了观测窗户的移动平台内,可以实现大舱的四周实景观测,实况了解大舱内舱养鱼类的生长情况。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包括养鱼水舱10、环形轨道3、移动平台2和供移动平台2通过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养鱼水舱10的顶部四周设置有所述的环形轨道3,所述的移动平台2连接环形轨道3且可沿环形轨道3移动,所述养鱼水舱10被船体内的水密横舱壁6分隔为多个舱室,该水密横舱壁6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环形轨道3在自动水密门4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4的厚度且距水密横舱壁6前后各45mm。

移动平台2最低点的高度高于养鱼水舱10的水位线。

船体内设置有中纵舱壁9,所述的养鱼水舱10被所述的水密横舱壁6和中纵舱壁9分隔为多个舱室,所述的中纵舱壁9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环形轨道3在自动水密门4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4的厚度且距中纵舱壁9前后各45mm。

如图2所示,所述的自动水密门为液压杆11推动的侧拉门,液压杆11位于侧拉门的上方;所述侧拉门的门框边缘设置有密封圈18,门框边缘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套23,门页14上设置有与定位套23相匹配的定位柱15。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一种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包括养鱼水舱10、环形轨道3、移动平台2和供移动平台2通过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养鱼水舱10的顶部四周设置有所述的环形轨道3,所述的移动平台2连接环形轨道3且可沿环形轨道3移动,所述养鱼水舱10被船体内的水密横舱壁6分隔为多个舱室,该水密横舱壁6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环形轨道3在自动水密门4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4的厚度且距水密横舱壁6前后各42mm。

移动平台2最低点的高度高于养鱼水舱10的水位线。

船体内设置有中纵舱壁9,所述的养鱼水舱10被所述的水密横舱壁6和中纵舱壁9分隔为多个舱室,所述的中纵舱壁9上设置有所述的自动水密门4,所述环形轨道3在自动水密门4处断开,其断开的间距大于自动水密门4的厚度且距中纵舱壁9前后各40mm。

如图2所示,所述的自动水密门为液压杆11推动的侧拉门,液压杆11位于侧拉门的上方;所述侧拉门的门框边缘设置有密封圈18,门框边缘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套23,门页14上设置有与定位套23相匹配的定位柱15。

所述侧拉门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侧拉轨道,所述下方的侧拉轨道为承重轨道20;所述侧拉门通过安装在顶部的吊轮12和安装在底部的承重轮22沿侧拉轨道移动。

所述侧拉门的门页14上设置有横向加强筋16和纵向加强筋17,门页14拉开的一端设置有定位板19。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环形轨道3为倒置的T型轨道,该T型轨道由两个背对的L型轨道组成;所述的移动平台2包括移动舱和设置在移动舱顶部的移动机构,所述的移动机构包括滚轮24和连接移动舱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所述滚轮24的滚轮轴承28,滚轮24在T型轨道的两侧外沿上移动。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环形轨道3为倒置的T型轨道,该T型轨道由两个背对的L型轨道组成;所述的移动平台2包括移动舱和设置在移动舱顶部的移动机构,所述的移动机构包括滚轮24和连接移动舱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所述滚轮24的滚轮轴承28,滚轮24在T型轨道的两侧外沿上移动。

如图5所示,所述T型轨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轨道同向的限位槽30,所述滚轮24上设置有与限位槽30相匹配的限位柱29。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环形轨道3为倒置的T型轨道,该T型轨道由两个背对的L型轨道组成;所述的移动平台2包括移动舱和设置在移动舱顶部的移动机构,所述的移动机构包括滚轮24和连接移动舱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所述滚轮24的滚轮轴承28,滚轮24在T型轨道的两侧外沿上移动。

如图5所示,所述T型轨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轨道同向的限位槽30,所述滚轮24上设置有与限位槽30相匹配的限位柱29。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4个直径为0.20m的滚轮24,所述环形轨道3的断开间距小于相邻2个滚轮24的中心距。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环形轨道3为倒置的T型轨道,该T型轨道由两个背对的L型轨道组成;所述的移动平台2包括移动舱和设置在移动舱顶部的移动机构,所述的移动机构包括滚轮24和连接移动舱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所述滚轮24的滚轮轴承28,滚轮24在T型轨道的两侧外沿上移动。

如图5所示,所述T型轨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轨道同向的限位槽30,所述滚轮24上设置有与限位槽30相匹配的限位柱29。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4个直径为0.20m的滚轮24,所述环形轨道3的断开间距小于相邻2个滚轮24的中心距。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的T型轨道设置有轨道防倾肘板26。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环形轨道3为倒置的T型轨道,该T型轨道由两个背对的L型轨道组成;所述的移动平台2包括移动舱和设置在移动舱顶部的移动机构,所述的移动机构包括滚轮24和连接移动舱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所述滚轮24的滚轮轴承28,滚轮24在T型轨道的两侧外沿上移动。

如图5所示,所述T型轨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轨道同向的限位槽30,所述滚轮24上设置有与限位槽30相匹配的限位柱29。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4个直径为0.20m的滚轮24,所述环形轨道3的断开间距小于相邻2个滚轮24的中心距。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的T型轨道设置有轨道防倾肘板26。

如图5所示,所述的连接支架包括上连接支架31和位于上连接支架下方的下连接支架33,所述的下连接支架33安装在移动舱的顶部,上连接支架31和下连接支架33通过螺栓32连接。

本发明的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微波感应器和位置传感器;移动平台上安装有所述微波感应器,水密横舱壁的前、后两侧分别安装有所述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的输入端,中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自动水密门的驱动装置。

当小车靠近自动水密门时,水密门打开,移动平台通过;随后,位置传感器感应到移动平台已经穿过水密门,水密门关闭。

本发明的移动式船载舱养管理系统还设置有移动平台中转站,移动平台中转站的顶部高度低于移动平台的底部;该移动平台中转站由水密钢围蔽而成,其顶部设置有移动平台检修孔、充电设备和供人员出入的人孔。移动平台停泊在中转站内,作业人员也由中转站的人孔实现人员进出,并通过检修孔实现小车的日常维护。需要投饲时,移动平台还可在中转站内由补料口实现自动补料。

优选地,所述移动平台中转站对应的轨道上方设置有饲料舱,饲料舱底部连接补料管,补料管的进料口设置有补料阀门;所述移动平台的顶部设置有带盖的补料口,底部设置有与补料口相对应的投饲口。当移动平台进入移动平台中转站时,所述补料管的出料口对应移动平台顶部的补料口。需要投饲时,移动平台在中转站内由补料口实现自动补料,并在运行过程中由移动平台通过投饲口实现自动投喂。

移动平台的投饲口设置压力传感器。当压力传感器感应不到压力,即投喂饲料用完后,移动平台控制系统报警并启动自动补料程序,移动平台返回中转站,并打开移动平台的补料口及补料管道阀门,饲料舱内的饲料依靠重力作用通过补料管进入移动平台,从而实现自动补料。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