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砗磲幼贝中间育成效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7934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海洋农业中贝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砗磲幼贝中间育成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砗磲(Giant clam)是一类热带海洋贝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等海域。在我国,砗磲科物种包括砗磲属的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无鳞砗磲(T.derasa)、鳞砗磲(T.squamosa)、长砗磲(T.maxima)、诺瓦砗磲(T.nova)、番红砗磲(T.crocea),以及砗蚝属的砗蚝(Hippopus hippopus)(周勤等,2014)。

砗磲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主要框架物种,对于维持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起到积极关键作用。砗磲的肉可以食用,贝壳可用做工艺品,苗种及成体可供应水族市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效益及战略意义。砗磲的主要生物学特点是可以通过外套膜中的虫黄藻吸取能量,维持自身生长发育,被誉为“光合作用”动物(董杨&李向民,2015)。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珊瑚礁生态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量珊瑚白化;同时,珊瑚礁中的砗磲数量锐减,库氏砗磲在南海几乎灭绝,无鳞砗磲极其稀罕,其他砗磲等数量也处于濒危边缘。为此,开展人工繁育势在必行,申请人等在国内首次培育出鳞砗磲、长砗磲、诺瓦砗磲、番红砗磲、砗蚝等物种苗种(张跃环等,2016)。那么,这些苗种如何进行中间育成至关重要,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既可以培养出大量大规格苗种,可用于砗磲资源修复,珊瑚礁系统恢复等,反之,则可能颗粒无收。本发明主要描述了刚刚形成幼贝的中间培育技术,为其砗磲大规格苗种规模化生产提供实践经验,为砗磲底播增殖提供可行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砗磲幼贝中间育成效率的方法。本发明可以显著提高幼贝成活率,为其大规格苗种生产提供实践经验。

本发明的提高砗磲幼贝中间育成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幼贝移植:将砗磲幼贝清洗干净后移植到基质上,待其完全固着后,放置于培育容器中进行中间培育,定期疏散幼贝密度;

b、流水饲育:利用海水进行流水培育幼贝,每天流水量为培育容器水体积的3-5倍;水温维持在20℃-30℃,盐度维持在30-36ppt,pH为7.90-8.30,水深维持在30-60cm;海水透明度维持在10-20m;

c、光照控制:自然光照,对养殖容器进行半遮光处理,白天光照强度控制在≤12000lux,夜间光照强度为0lux;

d、敌害防治:及时清理敌害生物;

e、日常管理:定期清洗培育容器,保持水质清新。

所述的移植的密度优选为3000~5000个/m2

步骤a所述的砗磲幼贝优选为完成稚贝发育而刚刚形成的砗磲幼贝。所述的砗磲幼贝的壳长优选为1.2-1.5mm。此时幼贝具有放射嵴、鳞片、外套膜外伸,具有分泌足丝,站立功能。

所述的过滤海水优选为经双重砂滤的海水或经1-2μm滤膜过滤的海水。

所述的砗磲优选为鳞砗磲、长砗磲、诺瓦砗磲、番红砗磲或砗蚝。

所述的基质优选为珊瑚石、水泥板、PVC板或玻璃钢板。使用时要保证基质无毒。

所述的定期疏散幼贝密度具体为幼贝壳长为0.3-1cm的幼贝密度控制在1000-1500个/m2;幼贝壳长为1-2.7cm的幼贝密度控制在600~1000个/m2;幼贝壳长为3-6cm的幼贝密度控制在300-600个/m2

所述的流水饲育过程中,勿添加任何饵料。

所述的敌害防治,具体为:在幼贝育成过程中,尽力在源头消灭敌害生物,以防为主,保证培育安全;若出现敌害生物,如丝状藻,要定期清理丝状藻,防止丝状藻生长过快缠绕幼贝窒息死亡;如发现小个钉螺,要将其清除掉,防止小个钉螺吮吸幼贝,造成幼贝死亡。丝状藻及钉螺需要从水源上控制,利用1-2微米滤膜过滤,滤掉丝状藻孢子体及钉螺幼体,切断源头,从而保证中间培育环境不长藻,不存在钉螺,就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存活率,较多的大规格苗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行性高、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本发明的方法突破了砗磲幼贝中间育成效率低的瓶颈,显著的提高砗磲幼贝中间育成的效率,将传统上不足60%的存活率提高至90%以上,这为砗磲规模化大规格苗种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其底播增殖放流及其养殖提供了可行性,为砗磲种质资源恢复提供了技术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砗磲幼贝中间培育流程示意图。A,壳长2-3mm砗磲幼贝;B,移植后固着在珊瑚石上壳长0.9-1.5cm的幼贝;C,在玻璃钢水槽中进行幼贝流水饲育;D,砗磲幼贝敌害丝状藻;E,洗刷方法清除丝状藻;F,壳长3-6cm大规格幼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a、幼贝移植:2016年6月下旬,从稚贝培育玻璃缸中抽取刚刚形成的1.2-1.5mm鳞砗磲幼贝600个,将其清洗干净,放置于事先准备好消过毒的珊瑚石上,静止3h,幼贝完全固着在珊瑚石上,放置于玻璃缸中进行中间培育;每块珊瑚面积平均为400cm2,平均每块珊瑚石上放置120个幼贝,共计放了5块,密度控制在3000个/m2。伴随着幼贝生长,中间培育3个月时,幼贝壳长为0.6-0.9cm,进行密度疏散,密度控制在60个幼贝/块(400cm2),密度为1500个/m2;中间培育6个月时,幼贝壳长为1.2-2.5cm,进行密度疏散,密度控制在30个幼贝/块(300cm2),密度为1000个/m2;中间培育9个月时,幼贝壳长为3.0-6.0cm,进行密度疏散,密度控制在15个幼贝/块(300cm2),密度为500个/m2

b、流水饲育:利用双重砂滤海水进行流水培育幼贝,每天流水量为培育容器水体积的3-5倍;水温维持在20℃-30℃,盐度维持在30-36ppt,pH为7.90-8.30,水深维持在40-60cm;海水透明度维持在10-20m;

c、光照控制:自然光照(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光周期为正常每日昼夜交替节律变化),对培育容器进行半遮光处理,白天光照强度控制在≤12000lux,夜间光照强度为0lux;

d、敌害防治:在幼贝中间育成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丝状藻,当时采用捞取办法控制,之后采用洗刷幼贝,换取干净珊瑚石,联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移植的方法,消灭掉了丝状藻,促使幼贝健康成长;我也发现了个别小个钉螺,小个钉螺会从足丝孔位置钻入砗磲内,吸吮砗磲肉,造成幼贝死亡,发现后,及时清理掉,之后,幼贝正常生长;

e、日常管理:从2016年6月下旬至2017年3月下旬的幼贝中间培育过程中,每天检查流水、充气,幼贝状态等,温度、盐度、pH变化等均作好记录;伴随着幼贝生长,培育容器底壁的砗磲粪便及其一些贴壁型底栖藻类逐渐增多,一般15-20d清洗玻璃缸一次,保证水质清新;同时,冬季水温最低在18℃,采用升温的办法提高至20℃以上,夏季温度最高位33℃,采用降温办法将其控制在30℃以下;阴天光线不足时,打开遮光网,增加光照强度,保证幼贝活力;连续多日下雨的情况下,盐度低于30ppt时,短暂停止流水,待其盐度恢复30ppt以上,再次进行流水饲育。

按照以上步骤,经过9个月的鳞砗磲幼贝中间育成,共计培育出3-6cm个体鳞砗磲幼贝555个,存活率92.5%。

实施例2:

a、幼贝移植:2016年6月下旬,从稚贝培育玻璃缸中抽取刚刚形成的1.2-1.5mm长砗磲幼贝300个,将其清洗干净,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珊瑚石上,静止4h,幼贝完全固着在珊瑚石上,放置于玻璃缸中进行中间培育;每块珊瑚面积平均为200cm2,平均每块珊瑚石上放置60个幼贝,共计放了5块,密度控制在3000个/m2。伴随着幼贝生长,中间培育3个月时,幼贝壳长为0.6-0.9cm,进行密度疏散,密度控制在30个幼贝/块(200cm2),密度为1500个/m2;中间培育9个月时,幼贝壳长为1.5-2.7cm,进行密度疏散,密度控制在15个幼贝/块(150cm2),密度为1000个/m2

b、流水饲育:利用经2μm滤膜过滤的海水进行流水培育幼贝,每天流水量为培育容器水体积的3-5倍;水温维持在20℃-30℃,盐度维持在30-36ppt,pH为7.90-8.30,水深维持在30-40cm;海水透明度维持在15-20m;

c、光照控制:自然光照(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光周期为正常每日昼夜交替节律变化),对培育容器进行半遮光处理,白天光照强度控制在≤12000lux,夜间光照强度为0lux;

d、敌害防治:在幼贝中间育成过程中,由于水源采用了2μm滤膜进行了过滤,所以,尚未有敌害生物产生,一直处于安全状态;

e、日常管理:从2016年6月下旬至2017年3月下旬的幼贝中间培育过程中,每天检查流水、充气,幼贝状态等,温度、盐度、pH变化等均作好记录;伴随着幼贝生长,培育容器底壁的砗磲粪便及其一些贴壁型底栖藻类逐渐增,一般15-20d清洗玻璃缸一次,保证水质清新;同时,冬季水温最低在18℃,采用升温的办法提高至20℃以上,夏季温度最高位33℃,采用降温办法将其控制在30℃以下;阴天光线不足时,打开遮光网,增加光照强度,保证幼贝活力;连续多日下雨的情况下,盐度低于30ppt时,短暂停止流水,待其盐度恢复30ppt以上,再次进行流水饲育。

按照以上步骤,经过9个月的长砗磲幼贝中间育成,共计培育出1.5-2.7cm个体长砗磲幼贝275个,存活率91.7%。

实施例3:

a、幼贝移植:2016年6月下旬,从稚贝培育玻璃缸中抽取刚刚形成的1.2-1.5mm番红砗磲幼贝300个,将其清洗干净,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珊瑚石上,静止5h,幼贝完全固着在珊瑚石上,放置于玻璃缸中进行中间培育;每块珊瑚面积平均为200cm2,平均每块珊瑚石上放置100个幼贝,共计放了3块,密度控制在5000个/m2。伴随着幼贝生长,中间培育3个月时,幼贝壳长为0.3-0.5cm,进行密度疏散,密度控制在30个幼贝/块(200cm2),密度为1500个/m2;中间培育9个月时,幼贝壳长为1.0-1.5cm,进行密度疏散,密度控制在15个幼贝/块(150cm2),密度为1000个/m2

b、流水饲育:利用经2μm滤膜过滤的海水进行流水培育幼贝,每天流水量为培育容器水体积的3-5倍;水温维持在20-30℃,盐度维持在30-36ppt,pH为7.90-8.30,水深维持在30-40cm;海水透明度维持在15-20m;

c、光照控制:自然光照(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光周期为正常每日昼夜交替节律变化),对培育容器进行半遮光处理,白天光照强度控制在≤12000lux,夜间光照强度为0lux;

d、敌害防治:在幼贝中间育成过程中,由于水源采用了2μm滤膜进行了过滤,所以,尚未有敌害生物产生,一直处于安全状态;

e、日常管理:从2016年6月下旬至2017年3月下旬的幼贝中间培育过程中,每天检查流水、充气,幼贝状态等,温度、盐度、pH变化等均作好记录;伴随着幼贝生长,培育容器底壁砗磲粪便及其一些贴壁型底栖藻类逐渐增多,一般15-20d清洗玻璃缸一次,保证水质清新;同时,冬季水温最低在18℃,采用升温的办法提高至20℃以上,夏季温度最高位33℃,采用降温办法将其控制在30℃以下;阴天光线不足时,打开遮光网,增加光照强度,保证幼贝活力;连续多日下雨的情况下,盐度低于30ppt时,短暂停止流水,待其盐度恢复30ppt以上,再次进行流水饲育。

按照以上步骤,经过9个月的番红砗磲幼贝中间育成,共计培育出1.0-1.5cm个体长砗磲幼贝278个,存活率92.7%。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