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粳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61045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粳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属于植物育种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粳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亚种育种是当今世界水稻育种界技术攀登又一目标,然而粳两系育种是目前所有水稻育种家追求突破性技术的至高点,但是经过科技人员几十年研究虽在某些技术上有所突破,然而在将粳两系不育系开花时间提早这些核心技术上仍然难以解决。

水稻花粉在自然条件下最佳授精能力是在开花后5-8分钟内,解决国际上粳两系不育系(母本)因开花时间迟,与亚恢恢复系(父本)花时间相差很长(1.5-2个小时)不能相遇(粳不籼恢),造成大面积制种亩产量过低,给农民及企业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

水稻两系不育系育性起点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3度-23.5度,也就是说两系不育系大面积制种要选择幼穗分化期及开花期日平均温度不低于25度以上,这样才能确保制出来的种子纯度合格,反之两系不育系繁种日平均温度选择应低于23度以下,这样确保繁种高产、稳产又提高了母本的高纯度,然而,利用现有技术很难达到生产上能应用的粳两系制种高产不育系,它对温度及其敏感,极易转育造成制种纯度无法控制给农民及企业造成经济省失。

而目前世界上水稻粳两系不育系在自然适宜条件下极易转育而且极不稳定(粳两系不育系很难将育性起点温度稳定在23.5度),制种风险大,制出的杂交一代种子纯度差,给制种户和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省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针对粳两系不育系因育性起点温度无法稳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粳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利用遗传育种与野稻及籼、粳稻因子混合技术成功发明出粳两系不育系,将粳稻两系不育系友鑫的育性起点温度稳定在23.5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粳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该方法选用亚种两系粳籼不育系友鑫6-36S与粳稻保持系JDB7-82Z4进行杂交配组,同年冬季在南方用友鑫6-36S/JDB7-82Z4F1代与X粳R77/野生稻F1代回交及F4代复交鑫恢B34Z6,同年南北穿梭选择,选择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植株生长清秀,抗病性强,株叶形态好,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圆型,穗大粒多、开花习性较早单株,在8代回交JDB7-82Z4,南北穿梭田间遗传选择从而选择除以上单株型状外同时选择花时更早一株系,经12年21个世代轮回选择将株系编号为6-4的不育系稳定株系定名:友鑫JD59S。

进一步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N年春季,在北方将友鑫6-36S和JDB7-82Z4进行杂交,获得25粒种子;N为正整数;

N年11月上旬,在南方将获得的友鑫6-36S和JDB7-82Z4的杂交种子进行种植,并与X粳R77/野生稻的杂交种子进行杂交,并在2006年3月下旬混收留种,制备得到杂交种子F1

N+1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F1混收种子,单本栽插210株,选择农艺性状好的30个单株,经镜检合格后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种子F2

N+1年冬季,在南方种植F1的分株稻桩种子,即种植N+1年春季收获的种子F2,再次选择农艺性状的株系20个,套袋单株收种子F3

N+2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继续种植F2,即种植N+1年冬季收获的种子F3,选择败育彻底,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卷,育性较稳定、镜检败育彻底、从开花结束后50天始终保持青枝绿叶,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大的株系12个开花时间较早单株系,分株割茬留稻桩套袋收种子F4,其中,开花时间较早的时间为上午11:30;

N+2年冬季,在南方分期种植12个株系稻桩F4代种子,加速株系间性状稳定,柱头外露较显著,育性较稳定,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5

N+3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12个单株套袋株系F5,农艺性状稳定,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内卷,柱头外露较显著,育性较稳定,经镜检败育彻底的8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种子F6

N+3年冬季,在南方种植分株稻桩F6,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柱头外露好,柱头大、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椭圆型,穗大粒多的单株5株,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7

N+4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5个单株套袋株系F7,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好,柱头大、镜检败育彻底、谷粒圆型,穗大粒多、开花时间早的优良单株3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种子F8

N+4年冬季,在南方分期种植3个株系F8,并与JDB7-82Z4回交,混收留种F9

N+5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混收种子F9,单本栽插,选择农艺性状等好的45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留种单收F10

N+5年冬季,在南方种植分株系种子F10,选择农艺性状好,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圆型,穗大粒多,柱头外露显著肥大,开花时间早的单株28个,分株套代单株收种子F11,其中,开花时间早的时间为上午10:00;

N+6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28个单株套袋株系F11,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经镜检彻底败育,开花时间早的19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单株套袋收种F12,其中,开花时间早的时间为上午10:00;

N+6年冬季,在南方种植分株系种子F12,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的12个单株,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13

N+7年春季,在北方分别种植12个单株套袋株系F13,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育性稳定,败育彻底、开花时间早抗病性强的9个单株割茬套袋分收单株系种子F14,其中,开花时间较早的时间为上午10:00;

N+7年冬季,在南方种植分株系种子F14,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开花早的单株6个,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15,其中,开花时间较早的时间为上午10:00;

N+8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6个套袋单株种子F15,选择抗病性强、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花时早,割茬套袋收单株系种子F16,其中,花时早的时间为上午10:00;

N+8年冬季,在南方种植分株系种子F16,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花时早的单株,分株套袋收种子F17,其中,花时早的时间为上午10:00;

N+9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套袋单株株系F17,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圆型,穗大粒多、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抗病性强、开花习性好、花时早3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单收种子F18,其中,花时早的时间为上午10:00;

N+9年冬季,在南方种植分株稻桩F18,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19

N+10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单株套袋株系F19,其中F20中编号为6-4的株系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抗病性强、开花习性好、花时早、经镜检败育彻底,其中,花时早的时间为上午10:00;

N+10年冬季,在南方繁殖编号为6-4的株系,并与多个恢复系测配组合,得到F21

N+11年春季在北方金寨抗性点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起点温度和米质鉴定,并定名:友鑫JD59S;

其中,南方为东经108°37′-111°05′与北纬3°30'-20°18'的地方,北方为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的地方。

进一步地,友鑫6-36S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N1年春季,在北方用培64S分离株作母本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20粒种子,即为F1代种子;N1为正整数;

N1年冬季,在南方,具体的是2005年11月上旬种植F1,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进行回交,下年3月下旬组合留种混收,得到F1代混收种子;

N1+1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F1混收种子,单本栽插180株,选择农艺性状好的28个单株,经镜检合格后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F2种子;

N1+1年冬季,在南方,种植F1的分株稻桩种子,种植F2代种子,再次选择农艺性状的株系20个,套袋单株收F3种子;

N1+2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继续种植F3种子,经镜检败育彻底,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卷,育性较稳定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大的株系16个单株系,分株割茬留稻桩套袋收F4种子;

N1+2年冬季,在南方,分期种植16个株系稻桩套袋收种子,加速株系间性状稳定一致,败育彻底、育性较稳定,分株套袋单株收F5种子;

N1+3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16个单株套袋株系种子,选择农艺性状稳定一致,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内卷,育性较稳定,经镜检败育彻底的8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F6种子;

N1+3年冬季,在南方,种植分株稻桩套袋收种子,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内卷,穗大粒多的单株5株,分株套袋单株收F7种子;

N1+4年春季,在北方分期种植单株套袋株系,其中编号为6-36的株系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上举内卷、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穗大粒多、抗病性强、开花习性好,得到F8种子;

N1+4年冬季,在南方,繁殖F8代种子中编号为6-36的株系,并与多个恢复系测配组合;

N1+5年春季,在北方,种植2004年冬季繁殖收获的种子,抗性点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起点温度和米质鉴定,并定名:友鑫6-36S;

其中,南方为东经108°37′-111°05′与北纬3°30'-20°18'的地方,北方为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的地方。

进一步地,培64S变异株具体为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培64S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南北穿梭选择,经过4年8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所述甬粳3号B变异株具体为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7年在甬粳3号B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南北穿梭选择,经过4年8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南方为东经108°37′-111°05′与北纬3°30'-20°18'的地方,北方为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的地方。

进一步地,粳稻保持系JDB7-82Z4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N2年春季在北方,用X粳77F1作母本与武育9746变异株作父本杂交,得到F1代种子;N2为正整数;

N2年冬季在南方,种植F1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2代种子;

N2+1年春季在北方,种植F2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3代种子;

N2+1年冬季在南方,种植F3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4代种子;

N2+2年春季在北方,种植F4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5代种子;

N2+2年冬季在南方,种植F5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6代种子;

N2+3年春季在北方,种植F6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7代种子;

N2+3年冬季在南方,种植F7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8代种子;

N2+4年春季在北方,种植F8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9代种子;

N2+4年冬季在南方,种植F9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10代种子;

N2+5年春季在北方,种植F10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11代种子;即为粳稻保持系鑫恢JDB7-82Z4;

其中,南方为东经108°37′-111°05′与北纬3°30'-20°18'的地方,北方为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的地方。

进一步地,武育粳9746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武育粳9746生产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南方北方穿梭选择,经过3年6个世代于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进一步地,X粳R77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N3年春,在北方用武育粳9746变异株作母本与鑫粳2号B变异单株作父本进行杂交,收获种子F1;N3为正整数;

N3年冬,在南方种植种子F1,进行混收,收获种子F2;

N3+1年春,在北方种植种子F2,在病圃选取稻瘟病、纹枯病病害不高于5级的单穗,收获种子F3;

N3+1年冬,在南方种植种子F3,选取植株矮、穗型较大的单穗,收获种子F4;

N3+2年春,在北方种植种子F4,在病圃选取稻瘟病、纹枯病病害不高于5级的单穗,收获种子F5;

N3+2年冬,在南方种植种子F5,选取植株矮、穗型较大、结实率85%以上的单穗,收获种子F6;

N3+3年春,在北方种植种子F6,在病圃选取综合性状优良的单穗,收获种子F7;其中,综合性状优良具体是指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不高于5级,植株矮、穗型较大、结实率85%以上;

N3+3年冬,在南方种植种子F7,选取分蘖力强的单穗,收获种子F8;

N3+4年春,在北方种植种子F8,得到的种子株系农艺性状基本稳定,定名:X粳R77;

其中,南方为东经108°37′-111°05′与北纬3°30'-20°18'的地方,北方为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的地方。

进一步地,武育粳9746变异株通过以下方法选育得到: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武育粳9746生产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南方北方穿梭选择,经过3年6个世代于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所述鑫粳2号B变异株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鑫粳2号B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南方北方穿梭选择,经过3年6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晚粳稻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重,生育期较短,播期弹性长,耐低温,抗倒性较好的单株混收。

进一步地,鑫恢B34Z6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N4年在北方,将用恢29作母本与茉莉丝苗变异株作父本杂交,得到种子;N4为正整数;

N4年在南方,将得到的种子作为母本与父本恢29进行回交,得到种子F1;

N4+1年在北方,种植种子F1,进行单株选择、抗性选择,选择花粉量大、穗型大的种子,收获种子F2;

N4+1年在南方,种植种子F2,进行单株选择,选择花粉量大、穗型大、分蘖强的种子,收获种子F3;

N4+2年在北方,种植种子F3,根据单株形态,进行抗性选择,选择花粉量大、穗型大、分蘖强、植株矮的种子,收获种子F4;

N4+2年在南方,种植种子F4,进行单株选择,进行抗性选择,选择整体性状一致的种子,收获种子F5;

N4+3年在北方,种植种子F5,根据单株形态,品质,进行抗性选择,进行花粉量大、穗型大、分蘖强、植株矮、米质优、抗病性不高于5级的种子,收获种子F6;

N4+3年在南方,种植种子F6,进行单株选择、单株测恢,进行选择与不育系亲和力好、性状一致的种子,收获种子F7;

N4+4年在北方,种植种子F7,在北方抗性点采用自然诱发和温室人工接种方法进行抗性鉴定,选择稻瘟病、纹枯病、百叶枯病、条纹叶枯病不高于5级的株系,得到种子F8,定名:鑫恢B34Z6;

其中,南方为东经108°37′-111°05′与北纬3°30'-20°18'的地方,北方为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的地方。

进一步地,茉莉丝苗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茉莉丝苗鉴定圃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南方北方穿梭选择,经过3年6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稻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成功地将粳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率提高到50%以上,并且柱头黑色肥而大,有利于异交结实提高种子纯度与制种产量,增加农民和企业收入,更有利大量配组。

2)本发明成功的解决了水稻粳两系不育系(母本)因育性起点温度不稳定造成无法应用或制种纯度差给制种农户和企业造成重大经济省失。

3)本发明成功的解决了水稻粳两系不育系(母本)与亚恢恢复系(父本)开花时间同步发明解决,把亩制种产量从原先50kg左右提高到150-200kg每亩,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按每亩50kg制种产量计算收购每斤种子价要20元,而150kg-200kg亩产量每斤收购价只需要10元。

4)本发明为制种农民每亩多收入1000元以上同时也为企业每亩少支付1200元以上,按照本行业审定后的水稻品种年销售量在100万kg计算,每年为制种农户多增加收入670万元(6700亩/1000元)也为企业年多增效780万元,本发明真正做到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技术支撑。

5)本发明人经过数十年的科技攻关利用遗传育种与野稻及亚恢复合技术成功将友鑫JD59S提早开花时间,将粳稻两系不育系友鑫JD59S开花时间与亚恢恢复系开花时间同步,发明解决了困扰国内国际这一领域科学技术难题。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用(友鑫6-36S/JDB7-82Z4)F1代与(X粳R77/野生稻)F1代回交直至F4代的选育过程;

图2是本申请将F4代种子复交鑫恢B34Z6,同年海南、合肥南北穿梭选择,选育8代的选育过程;

图3是本申请从F9代-F14代的选育过程;

图4是本申请从F15代-F21代的选育过程;

图5是本申请友鑫6-36S的选育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鑫恢JDB7-82Z4的选育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X粳R77的选育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鑫恢B34Z6的选育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粳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本发明选用亚种两系粳籼不育系“友鑫6-36S”与粳稻保持系“JDB7-82Z4”进行杂交配组,同年冬季在海南用(友鑫6-36S/JDB7-82Z4)F1代与(X粳R77/野生稻)F1代回交及F4代复交鑫恢B34Z6,同年海南、合肥南北穿梭选择,选择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植株生长清秀,抗病性强,株叶形态好,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圆型,穗大粒多、开花习性较早单株,在8代回交JDB7-82Z4,南北穿梭田间遗传选择从而选择除以上单株型状外同时选择花时更早一株系,经12年21个世代轮回选择于2016年夏季将株系编号为6-4的不育系稳定株系定名:友鑫JD59S并与多个恢复系测配亲和力强,同年冬季海南小面积繁种友鑫JD59S。其发明过程如下:

步骤1、如图1所示,冬季在海南用(友鑫6-36S/JDB7-82Z4)F1代与(X粳R77/野生稻)F1代回交直至F4代;

2005年春季,在合肥将友鑫6-36S和JDB7-82Z4进行杂交,获得25粒种子;

2005年11月上旬,在海南将获得的友鑫6-36S和JDB7-82Z4的杂交种子进行种植,并与X粳R77/野生稻的杂交种子进行杂交,并在2006年3月下旬混收留种,制备得到杂交种子F1

2006春季,在合肥分期种植F1混收种子,单本栽插210株,选择农艺性状好的30个单株,经镜检合格后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种子F2

2006冬季,在海南种植F1的分株稻桩种子(种植2006年春季收获的种子F2),再次选择农艺性状的株系20个,套袋单株收种子F3

2007春季,在合肥分期继续种植F2(种植2006年冬季收获的种子F3),选择败育彻底,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卷,育性较稳定、镜检败育彻底、从开花结束后50天始终保持青枝绿叶,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大的株系12个开花时间较早(上午11:30)单株系,分株割茬留稻桩套袋收种子F4

步骤2、将F4代种子复交鑫恢B34Z6,同年海南、合肥南北穿梭选择,选择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植株生长清秀,抗病性强,株叶形态好,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圆型,穗大粒多、开花习性较早单株,选育8代;如图2所示,具体为:

2007冬季,在海南分期种植12个株系稻桩F4代种子,加速株系间性状稳定,柱头外露较显著,育性较稳定,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5

2008春季,在合肥分期种植12个单株套袋株系F5,农艺性状稳定,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内卷,柱头外露较显著,育性较稳定,经镜检败育彻底的8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种子F6

2008冬季,在海南种植分株稻桩F6,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柱头外露好,柱头大、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椭圆型,穗大粒多的单株5株,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7

2009春季,在合肥分期种植5个单株套袋株系F7,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好,柱头大、镜检败育彻底、谷粒圆型,穗大粒多、开花时间早的优良单株3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种子F8

步骤3、在8代回交JDB7-82Z4,南北穿梭田间遗传选择从而选择除以上单株型状外同时选择花时更早一株系,经12年21个世代轮回选择于2016年夏季将株系编号为6-4的不育系稳定株系定名:友鑫JD59S并与多个恢复系测配亲和力强,同年冬季海南小面积繁种友鑫JD59S;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为:

2009冬季,在海南分期种植3个株系F8,并与JDB7-82Z4回交,混收留种F9

2010春季,在合肥分期种植混收种子F9,单本栽插,选择农艺性状等好的45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留种单收F10

2010冬季,在海南种植分株系种子F10,选择农艺性状好,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圆型,穗大粒多,柱头外露显著肥大,开花时间早(上午10:00)的单株28个,分株套代单株收种子F11

2011春季,在合肥分期种植28个单株套袋株系F11,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经镜检彻底败育,开花时间早(上午10:00)19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单株套袋收种F12

2011冬季,在海南种植分株系种子F12,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的12个单株,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13

2012春季,在金寨分别种植12个单株套袋株系F13,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育性稳定,败育彻底、开花时间早(上午10:00)抗病性强的9个单株割茬套袋分收单株系种子F14

2012冬季,在海南种植分株系种子F14,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开花早(上午10:00)的单株6个,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15

2013春季,在金寨分期种植6个套袋单株种子F15,选择抗病性强、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花时早(上午10:00),割茬套袋收单株系种子F16

2013冬季,在海南种植分株系种子F16,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花时早(上午10:00)的单株,分株套袋收种子F17

2014春季,在金寨分期种植套袋单株株系F17,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谷粒圆型,穗大粒多、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抗病性强、开花习性好、花时早(上午10:00)3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单收种子F18

2014冬季,在海南种植分株稻桩F18,分株套袋单株收种子F19

2015春季在金寨分期种植单株套袋株系F19,其中F20中编号为6-4的株系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略卷、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柱头外露率高、柱头肥大,谷粒圆型,穗大粒多、抗病性强、开花习性好、花时早(上午10:00)、经镜检败育彻底。

2015冬季,在海南繁殖编号为6-4的株系,并与多个恢复系测配组合,得到F21

2016春季在金寨金寨抗性点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起点温度和米质鉴定,并定名:友鑫JD59S。

其中,友鑫6-36S通过以下方法选育得到:如图5所示,2000年,在安徽用培64S分离株作母本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选杂交F1代再与甬粳3号B变异单株进行回交,同年海南,安徽南北穿梭选育,经6年9个世代于2005年系统选育而成。选育过程如下:

2000年春季,在安徽用培64S分离株作母本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父本)进行杂交,获得20粒种子,即为F1代种子;

其中,培64S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7年在培64S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在合肥、海南南北穿梭选择,经过4年8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甬粳3号B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7年在甬粳3号B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在合肥、海南南北穿梭选择,经过4年8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2000年冬季,在海南,具体的是2005年11月上旬种植F1,与粳稻保持系甬粳3号B变异单株进行回交,下年3月下旬组合留种混收,得到F1代混收种子;

2001年春季,在安徽分期种植F1混收种子,单本栽插180株,选择农艺性状好的28个单株,经镜检合格后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F2种子。

2001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的分株稻桩种子,及F2代种子,再次选择农艺性状的株系20个,套袋单株收F3种子。

2002年春季,在安徽分期继续种植F2,经镜检败育彻底,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卷,育性较稳定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大的株系16个单株系,分株割茬留稻桩套袋收F4种子。

2002年冬季,在海南,分期种植16个株系稻桩套袋收种子F4种子,加速株系间性状稳定一致,败育彻底、育性较稳定,分株套袋单株收F5种子。

2003年春季,在安徽分期种植16个单株套袋株系F5种子,选择农艺性状稳定一致,叶片叶鞘绿色,剑叶短小、直立、略内卷,育性较稳定,经镜检败育彻底的8个单株割茬,分株留稻桩套袋收F6种子。

2003年冬季,在海南,种植分株稻桩套袋收F6种子,选择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而上举内卷,穗大粒多的单株5株,分株套袋单株收F7种子。

2004年春季,在安徽分期种植单株套袋株系F7种子,其中编号为6-36的株系农艺性状稳定,叶色叶鞘绿色、叶片小、上举内卷、育性稳定,镜检败育彻底、穗大粒多、抗病性强、开花习性好,得到F8种子。

2004年冬季,在海南,繁殖F8代种子中编号为6-36的株系,并与多个恢复系测配组合。

2005年春季,在安徽金寨,种植2004年冬季繁殖收获的种子,抗性点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和起点温度,具体的鉴定标准为抗病性:金寨抗性点自然诱发:稻瘟病3级,稻曲病5级,白叶枯病3级,纹枯病5级;起点温度:采用人工光温育性鉴定,有利于制种和不育系繁种适合温度23.5℃,并定名:友鑫6-36S。

其中,母本为培64S分离株,具有起点温度适宜,株叶形态好,植株较矮,稻曲病抗性强,品质优的特点;父本为甬粳3号B变异单株,具有抗病性强(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茎秆粗壮,抗倒伏强;

使用甬粳3号B变异单株回交,使甬粳3号B变异单株的优良性状更多的遗传给培64S分离株,从而达到选择目标不育系的目的;镜检可以判定鉴定目标不育系的败育是否彻底;套袋可以防止目标不育系受外来花粉串粉;抗性鉴定的作用是鉴定目标不育系的抗病性,使该不育系强抗病性遗传给配组后的杂交种;起点温度在23.5℃,高于该起点温度时,制种容易出现转育,风险较大,低于该起点温度时,不育系繁殖较难,繁殖不育系时产量较低,该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大田生产;米质鉴定的作用是鉴定目标不育系的米质,使该不育系优质品质遗传给配组后的杂交种。

粳稻保持系JDB7-82Z4通过以下方法选育得到,如图6所示:

2000年,在安徽用X粳77F1(甬优糯30F1/鑫粳037-4)作母本与武育9746变异株作父本杂交,同年海南,安徽南北穿梭选育,经6年10个世代于2005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粳稻保持系,并定名JDB7-82Z4。选育过程如下:

2000年春季在安徽,用X粳77F1作母本与武育9746变异株作父本杂交,得到F1代种子;

其中,武育粳9746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8年在武育粳9746生产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在合肥、海南南北穿梭选择,经过3年6个世代于2001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2000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2代种子;

2001年春季在安徽,种植F2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3代种子;

2001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3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4代种子;

2002年春季在安徽,种植F4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5代种子;

2002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5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6代种子;

2003年春季在安徽,种植F6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7代种子;

2003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7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8代种子;

2004年春季在安徽,种植F8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9代种子;

2004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9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10代种子;

2005年春季在安徽,种植F10代种子,筛选植株较矮,分蘖力强,穗型大,结实好的种子,获得F11代种子。

X粳R77通过以下方法选育得到,如图7所示:

2001年春,在安徽用武育粳9746变异株作母本与鑫粳2号B变异单株作父本进行杂交,收获种子F1;

其中,武育粳9746变异株通过以下方法选育得到: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武育粳9746生产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在合肥、海南南北穿梭选择,经过3年6个世代于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鑫粳2号B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鑫粳2号B繁殖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在合肥、海南南北穿梭选择,经过3年6个世代于2001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晚粳稻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重,生育期较短,播期弹性长,耐低温,抗倒性较好的单株混收;

2001年冬,在海南种植种子F1,进行混收,收获种子F2;

2002年春,在安徽种植种子F2,在病圃选取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不高于5级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单穗,收获种子F3;

2002年冬,在海南种植种子F3,选取植株矮、穗型较大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单穗,收获种子F4;

2003年春,在安徽种植种子F4,在病圃选取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不高于5级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单穗,收获种子F5;

2003年冬,在海南种植种子F5,选取植株矮、穗型较大、结实率85%以上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单穗,收获种子F6;

2004年春,在金寨种植种子F6,在金寨天堂寨病圃选取综合性状优良的单穗,收获种子F7;其中,综合性状优良具体是指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不高于5级,植株矮、穗型较大、结实率85%以上;

2004年冬,在海南种植种子F7,选取分蘖力强的单穗,收获种子F8;

2005年春,在安徽种植种子F8,得到的种子株系农艺性状基本稳定,定名:X粳R77。

本发明用武育粳9746变异株作母本与鑫粳2号B变异单株作父本,同年海南,安徽南北穿梭选育,经5年8个世代于2005年系统选育而成常规粳稻新品种。在小区鉴定和多点新品种评比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优、抗病性好、适应性强、丰产性强等突出优点。

鑫恢B34Z6通过以下方法选育得到:在安徽用恢29(配组品种皖稻131的父本,审定编号:皖品审04010419)作母本与茉莉丝苗变异株作父本杂交F1代作母本再与恢29作父本进行回交,同年海南,安徽南北穿梭选育,经5年8个世代于2005年系统选育而成。如图8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2001年在安徽,将用恢29作母本与茉莉丝苗变异株作父本杂交,得到种子;

其中,茉莉丝苗变异株:系合肥市友鑫生物技术研究中心1998年在茉莉丝苗鉴定圃田中选择的一株变异单株,同年在合肥、海南南北穿梭选择,经过3年6个世代于2001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稻新品种,经室内考种,田间选择,分蘖性较好,穗大粒多,千粒重较大,生育期适中,耐低温性强,抗病性好、抗倒性强的单株混收。

2001年在海南,将得到的种子(母本)与恢29(父本)进行回交,得到种子F1;

2002年在安徽,种植种子F1,进行单株选择、抗性选择,选择花粉量大、穗型大的种子,收获种子F2;

2002年在海南,种植种子F2,进行单株选择,选择花粉量大、穗型大、分蘖强的种子,收获种子F3;

2003年在安徽,种植种子F3,根据单株形态,进行抗性选择,选择花粉量大、穗型大、分蘖强、植株矮的种子,收获种子F4;

2003年在海南,种植种子F4,进行单株选择,进行抗性选择,选择整体性状一致的种子,收获种子F5;

2004年在安徽,种植种子F5,根据单株形态,品质,进行抗性选择,进行花粉量大、穗型大、分蘖强、植株矮、米质优、抗病性不高于5级的种子,收获种子F6;

2004年在海南,种植种子F6,进行单株选择、单株测恢,进行选择与不育系(如:蜀鑫6S、蜀鑫8S等(市售))亲和力好、性状一致的种子,收获种子F7;

2005年在安徽,种植种子F7,在金寨抗性点采用自然诱发和温室人工接种方法进行抗性鉴定,选择稻瘟病、纹枯病、百叶枯病、条纹叶枯病不高于5级的株系,得到种子F8,定名:鑫恢B34Z6。

本发明于2005年春合肥用友鑫6-36S/JDB7-82Z4//X粳77/野生稻分别通过杂交获得各自籼粳交F1种子;于2005年冬海南种两个F1种子并配组杂交,获得两组合的F1种子;经南北穿梭系统选育7代,将开花时间较早的稳定株系(上午11:30左右),但还不是我们所理想的开花时间所需要的株系;在第八代用开花时间在上午11:30左右的稳定粳两系株系与开花时间早(上午8:00-9:30)的JDB7-82Z4籼粳恢复系杂交,获得F1代种子;种其F1代种子,经过南北穿梭5个世代系统选育开花时间理想的粳两系不育系(上午10:00-10:30);在第13代选择国家水稻金寨抗性选育点(抗病自然诱发)种植,选择抗病性强,育性稳定,开花时间在上午10:00-10:30的优良理想粳两系不育系株系,又连续经过5年金寨抗性点选种,4年海南南繁加代,总共经过12年21个世代系统遗传性技术选育将其粳两系不育系JD59S在抗病性、育性、开花时间都达到了育种应用的理想品种。

实施例22015年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1.试验目的

根据上年度友鑫JD59S与不同恢复系所配不同新组合的特征特性、产量、抗性等情况,为了更好的判断该不育系的应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设计

试验在凤台、南陵、淮南、六安、舒城、宣城等6地进行。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每次重复均设对照,对照品种为天协一号,每小区面积0.02亩,播种期5月15日,移栽期6月10日,栽插行株距5×8寸,双株栽插,防虫治害不防治病害。

3.参试组合

参试组合共7个,其中待测试组合6个,对照品种一个(组合代号1506),所有品种均采用编号。

4.试验实施情况

4.1.前茬作物小麦,小麦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

4.2.基肥施用15-15-15复合肥50千克/亩、旋耕整地。幼穗分化期追肥尿素15-20千克/亩。

4.3.各地试验从5月15日播种,6月10日移栽,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各点先后收获。

4.4.各地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5.试验结果

5.1.产量结果

参试品种(组合)的产量水平在每亩553.92-606.58千克之间,所以参试组合均比对照天协一号增产,见表1。

表1 2015年多点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单位:千克)

5.2结果评述

本年度多点试验各地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实施,试验结果较为真实可靠。根据上表所示:所有恢复系与同一不育系友鑫JD59S所配新组合较对照天协一号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增幅在1.67%-11.33%之间,可见该不育系友鑫JD59S与不同恢复系的亲和力强,杂交优势大,大田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实施例32016年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1.试验目的

根据上年度友鑫JD59S与不同恢复系所配不同新组合的特征特性、产量、抗性等情况,为了更好的判断该不育系的应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设计

试验在凤台、南陵、淮南、六安、舒城、宣城等6地进行。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每次重复均设对照,对照品种为天协一号,每小区面积0.02亩,播种期5月15日,移栽期6月10日,栽插行株距5×8寸,双株栽插,防虫治害不防治病害。

3.参试组合

参试组合共7个,其中待测试组合6个,对照品种一个,所有品种均采用编号。

4.试验实施情况

4.1.前茬作物小麦,小麦收获后秸秆全部还田。

4.2.基肥施用15-15-15复合肥50千克/亩、旋耕整地。幼穗分化期追肥尿素15-20千克/亩。

4.3.各地试验从5月15日播种,6月10日移栽,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各点先后收获。

4.4.各地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5.试验结果

5.1.产量结果

参试品种(组合)的产量水平在每亩553.67-608.58千克之间,所以参试组合均比对照天协一号增产,见表2。

表2 2016年多点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表(单位:千克)

5.2.结果评述

本年度多点试验各地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实施,试验结果较为真实可靠。根据上表所示:所有恢复系与同一不育系友鑫JD59S所配新组合较对照天协一号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增幅在1.36%-11.41%之间,可见该不育系友鑫JD59S与不同恢复系的亲和力强,杂交优势大,大田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