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鲫混养细鳞斜颌鲴、鲢及鳙的生态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9239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银鲫的养殖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银鲫混养细鳞斜颌鲴、鲢及鳙的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在人为控制下进行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银鲫在分类学中属于鲤形目、鲤科、鲫属,体形比普通鲫鱼显著高而宽,含肉率较高,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价值较高,是我国比较重要的经济鱼类。银鲫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其生存环境水质清新,水中溶解氧等水化学指标符合一定的标准。池塘主养银鲫高产生产中,大量的饲料投入,残剩的铒料及代谢排泄物,导致有机碎屑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池塘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底部附生藻类聚增,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引起银鲫病害经常发生,降低了养殖成活率,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现有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养殖用水因投饲、鱼类排泄物、浮游生物、附生藻类污染,引起银鲫病害经常发生,降低了养殖成活率,提供一种银鲫混养细鳞斜颌鲴、鲢及鳙的生态养殖方法,提高池塘主养银鲫的成活率。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出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银鲫混养细鳞斜颌鲴、鲢及鳙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且依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前期准备

①养殖池塘的选取:池塘面积为500m2~7000m2,池塘深度为3.0m~3.5m;

②池塘消毒:在鱼苗放养前14天,将池塘水排干后,向池塘内全池泼洒生石灰,生石灰用量150g/m2

③池塘注水:向池塘注水,使池塘水位深度为2.0m~2.5m;

步骤二、鱼苗放养

注水完成后,将银鲫、细鳞斜颌鲴、鲢及鳙放入池塘中,其中银鲫规格为30g/尾~60g/尾,放养量为2600尾/hm2~3300尾/hm2,细鳞斜颌鲴规格为10g/尾~15g/尾,放养量为1500尾/hm2~2000尾/hm2,鲢规格为100g/尾~150g/尾,放养量为2000尾/hm2~3000尾/hm2,鳙规格为100g/尾~150g/尾,放养量为700尾/hm2~1000尾/hm2

步骤三、饲养管理

池塘配备有增氧机进行增氧,负荷密度为6kw/hm2~9kw/hm2,同时池塘配有自动投饵机一台,利用全价配合饲料进行喂养,粗蛋白含量为28%~31%,粒径为2.0mm~3.0mm,鱼苗放入池塘3天后,投喂饲料,每天投喂1次~2次,鱼吃食建立条件反射后,每天投喂3次~4次。

进一步,在池塘中设置载有空心菜的浮床,空心菜株距10cm,行距10cm,浮床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30%。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发明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主养银鲫套养细鳞斜颌鲴、鲢、鳙,在浮床上栽培空心菜的方法,这种养殖方法,与现有银鲫池塘养殖相比较,提高了成活率,避免鱼病的发生,节省大量渔药成本。浮床栽培的空心菜不仅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提供一种银鲫混养细鳞斜颌鲴、鲢及鳙的生态养殖方法,提高池塘主养银鲫的成活率,具体方案如下:

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为500m2~7000m2,池塘深度为3.0m~3.5m;

池塘消毒:放养鱼苗前14天,将池塘水排干后,用生石灰消毒,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150g/㎡;

鱼苗放养:注水完成后,将银鲫、细鳞斜颌鲴、鲢及鳙放入池塘中,其中银鲫规格为30g/尾~60g/尾,放养量为2600尾/hm2~3300尾/hm2,细鳞斜颌鲴规格为10g/尾~15g/尾,放养量为1500尾/hm2~2000尾/hm2,鲢规格为100g/尾~150g/尾,放养量为2000尾/hm2~3000尾/hm2,鳙规格为100g/尾~150g/尾,放养量为700尾/hm2~1000尾/hm2

浮床栽培空心菜:空心菜株距10cm,行距10cm,浮床在池塘覆盖面积为20%~30%;

饲养管理:池塘配增氧机,负荷密度为6kw/hm2~9kw/hm2,每个池塘配自动投饵机一台,饲料选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为28%~31%,粒径为2.0mm~3.0mm,根据生长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粒径,鱼苗放入池塘3天后,投喂饲料,每天投喂1次~2次,当鱼吃食建立条件反射后,每天投喂3次~4次,以少量多次的原则饲养。

养殖效益:本发明采用主养银鲫套养细鳞斜颌鲴、鲢、鳙,的养殖方法,纯自然养殖,不用放杀菌剂,保障整个水体的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养殖生物的生长环境,与现有银鲫池塘养殖相比较,提高了成活率,避免鱼病的发生,节省大量渔药成本,同时浮床栽培的空心菜不仅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