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海海草床的恢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67756阅读:8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浅海海草床的恢复方法,属于海洋植物的生产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浅海海草床是儒艮、绿海龟、海马等多种珍贵海洋生物的取食地、栖息地、育苗场或庇护场所,被喻为“海洋牧场”,是全球生产力最高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可与珊瑚礁和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媲美。此外,海草床也在促淤固滩、改善近岸水质、维持全球碳循环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生态作用。然而,这一生态系统却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为影响而丧失,并且全球海草的衰退速度还在加快,全球海草的加速退化也导致了沿岸生态环境恶化的加剧。因此,开展海草床恢复对于保护现有海草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海草床恢复方法有生境恢复法、种子法和根状茎移植法。生境恢复法是通过保护、改善或者模拟生境,借助海草的自然繁衍,来达到逐步恢复的目的,是一个时间周期较漫长的过程。而种子法虽然对草源地负面影响较小,但由于海草种子萌发率普遍不超过10%,且海草种子不易采集,播种后容易丧失,采种受季节限制也大,故在海草恢复实施中一般很少采用。根状茎移植法优点是采草对草源地破坏较小,但在种植时难以固定,故成活率一般较低。因此,研究一种更理想的浅海海草恢复方法,以提高海草的恢复速度,对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浅海海草床恢复过程周期漫长,恢复过程中海草种子或植株因难以固定而流失,导致成活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浅海海草床的恢复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依次称量800~1000g硅藻土,200~300g凹凸棒土,6~8g活性炭,30~40g高岭土,200~300ml聚乙烯醇溶液,6~8g聚丙烯酰胺,球磨、烘干后压制成圆薄片,再于圆薄片圆心位置钻圆孔,随后经煅烧,即得烧结载体;(2)将苔藓匀浆涂布于烧结载体表面,经温室培养后,利用烧结载体表面生长的苔藓将海草种子包覆于烧结载体上,继续温室培养,并在培养期间每隔8~12h喷洒混合溶液,得育种薄片;(3)将育种薄片固定于尼龙绳上,再于3~5月份,将尼龙绳固定好的育种薄片播撒于海草恢复区域,进行海草培养即可;所述的苔藓匀浆由400~600g苔藓,300~500ml牛奶与400~500ml水捣碎后,调节ph至6.0~6.5后,得到。步骤(1)所述的聚乙烯醇溶液质量分数为3~5%。步骤(1)所述的圆薄片厚度为4~6mm,直径为6~8cm。步骤(1)所述的圆孔直径为4~6mm。步骤(1)所述的煅烧条件为:于马弗炉中,以8~10℃/min速率程序升温至900~950℃,保温煅烧2~4h,随炉冷却至室温。步骤(2)所述的苔藓为细叶泥炭藓、秃叶泥炭藓或棕色曲尾藓中的一种。步骤(2)所述的温室培养条件为:温度为12~15℃,空气相对湿度70~75%,光照强度为400~450lux,培养时间为10~15天。步骤(2)所述的混合溶液是由质量分数为0.3~0.5%氯化铵溶液与质量分数为0.4~0.6%尿素溶液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步骤(2)所述的海草种子为:大叶藻、矮大叶藻、喜盐草、海菖蒲、海神草中的一种或几种。步骤(3)所述的育种薄片播撒量为6~10片/m2。本发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益技术效果是:(1)本发明首先以多孔结构的硅藻土、凹凸棒土、高岭土等烧结制成烧结载体,再利用苔藓在多孔结构的载体表面生长固着,在固着过程中,苔藓与载体牢固结合,并将海草种子包覆固定,避免播撒后海草种子流失,且在温室培养过程中,苔藓根部环境及温室环境配合,可对海草种子实现活化,进而提高海草种子萌发率;(2)本发明将育种薄片连接后播撒于海域中,薄片表面包覆的苔藓在海底死亡后,降解产生的物质可作为海草种子生长所需营养物质,进一步提高海草种子成活率以及生长速度,同时通过尼龙绳的连接固定,可使海草成片生长,降低被海水冲刷带走的概率,从而提高浅海海域的海草恢复速度,缩短恢复周期。具体实施方式首先依次称量800~1000g硅藻土,200~300g凹凸棒土,6~8g活性炭,30~40g高岭土,200~300ml质量分数为3~5%聚乙烯醇溶液,6~8g聚丙烯酰胺,倒入球磨罐中,按球料质量比为15:1~20:1加入氧化锆球磨珠,球磨混合4~6h;待球磨混合结束,将球磨罐中物料转入烘箱中,于温度为80~100℃条件下干燥3~5h,再将干燥后的物料置于压片机中,于压力为35~38mpa条件下,压制成厚度为4~6mm,直径为6~8cm圆薄片,并在圆薄片圆心位置钻一个直径为4~6mm的圆孔,再将钻孔后的薄片转入马弗炉,以8~10℃/min速率程序升温至900~950℃,保温煅烧2~4h,随炉冷却至室温,出料,得烧结载体;再称取400~600g苔藓,用清水反复清洗3~5次,去除根部泥沙杂质,再将清洗后的苔藓与300~500ml牛奶,400~500ml水,混合倒入组织捣碎匀浆机中,打成匀浆,再用质量分数为3~5%盐酸调节匀浆ph至6.0~6.5,得苔藓匀浆;将所得苔藓匀浆均匀涂布于烧结载体表面,控制涂布厚度为1~2mm,再将涂布后的烧结载体移入温室中,于温度为12~15℃,空气相对湿度为70~75%,光照强度为400~450lux条件下,培养10~15天,在培养期间每隔8~12h用喷壶向烧结载体表面喷洒清水,控制喷洒量为60~80ml/m2;待培养结束,用刀片将烧结载体表面生长的苔藓整片刮下,并于烧结载体表面喷洒3~5ml水,再将8~10g海草种子铺撒于烧结载体表面,用刮下的整片苔藓将海草种子覆盖后,将烧结载体移至温室中,继续于温度为12~15℃,空气相对湿度70~75%,光照强度为400~450lux条件下,培养10~15天,在培养期间每隔8~12h用喷壶向烧结载体表面喷洒混合溶液,控制喷洒量为60~80ml/m2,得育种薄片;将3~5片所得育种薄片系于长度为2m的尼龙绳上,调节每片育种薄片间距为20~22cm,再于3~5月份,将尼龙绳固定好的育种薄片播撒于海草恢复区域,控制播撒量为6~10片/m2,进行海草培养80~100天即可。其中苔藓为细叶泥炭藓、秃叶泥炭藓或棕色曲尾藓中的一种。其中混合溶液是由质量分数为0.3~0.5%氯化铵溶液与质量分数为0.4~0.6%尿素溶液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其中海草种子为:大叶藻、矮大叶藻、喜盐草、海菖蒲、海神草中的一种或几种。实例1首先依次称量1000g硅藻土,300g凹凸棒土,8g活性炭,40g高岭土,300ml质量分数为5%聚乙烯醇溶液,8g聚丙烯酰胺,倒入球磨罐中,按球料质量比为20:1加入氧化锆球磨珠,球磨混合6h;待球磨混合结束,将球磨罐中物料转入烘箱中,于温度为100℃条件下干燥5h,再将干燥后的物料置于压片机中,于压力为38mpa条件下,压制成厚度为6mm,直径为8cm圆薄片,并在圆薄片圆心位置钻一个直径为6mm的圆孔,再将钻孔后的薄片转入马弗炉,以10℃/min速率程序升温至950℃,保温煅烧4h,随炉冷却至室温,出料,得烧结载体;再称取600g细叶泥炭藓,用清水反复清洗5次,去除根部泥沙杂质,再将清洗后的细叶泥炭藓与500ml牛奶,500ml水,混合倒入组织捣碎匀浆机中,打成匀浆,再用质量分数为5%盐酸调节匀浆ph至6.5,得细叶泥炭藓匀浆;将所得细叶泥炭藓匀浆均匀涂布于烧结载体表面,控制涂布厚度为2mm,再将涂布后的烧结载体移入温室中,于温度为15℃,空气相对湿度为75%,光照强度为450lux条件下,培养15天,在培养期间每隔12h用喷壶向烧结载体表面喷洒清水,控制喷洒量为80ml/m2;待培养结束,用刀片将烧结载体表面生长的细叶泥炭藓整片刮下,并于烧结载体表面喷洒5ml水,再将10g大叶藻种子铺撒于烧结载体表面,用刮下的整片细叶泥炭藓将大叶藻种子覆盖后,将烧结载体移至温室中,继续于温度为15℃,空气相对湿度75%,光照强度为450lux条件下,培养15天,在培养期间每隔12h用喷壶向烧结载体表面喷洒混合溶液,控制喷洒量为80ml/m2,得育种薄片;将5片所得育种薄片系于长度为2m的尼龙绳上,调节每片育种薄片间距为22cm,再于5月份,将尼龙绳固定好的育种薄片播撒于海草恢复区域,控制播撒量为10片/m2,进行海草培养100天即可。其中混合溶液是由质量分数为0.5%氯化铵溶液与质量分数为0.6%尿素溶液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实例2首先依次称量800g硅藻土,200g凹凸棒土,6g活性炭,30g高岭土,200ml质量分数为3%聚乙烯醇溶液,6g聚丙烯酰胺,倒入球磨罐中,按球料质量比为15:1加入氧化锆球磨珠,球磨混合4h;待球磨混合结束,将球磨罐中物料转入烘箱中,于温度为80℃条件下干燥3h,再将干燥后的物料置于压片机中,于压力为35mpa条件下,压制成厚度为4mm,直径为6cm圆薄片,并在圆薄片圆心位置钻一个直径为4mm的圆孔,再将钻孔后的薄片转入马弗炉,以8℃/min速率程序升温至900℃,保温煅烧2h,随炉冷却至室温,出料,得烧结载体;再称取400g秃叶泥炭藓,用清水反复清洗3次,去除根部泥沙杂质,再将清洗后的秃叶泥炭藓与300ml牛奶,400ml水,混合倒入组织捣碎匀浆机中,打成匀浆,再用质量分数为3%盐酸调节匀浆ph至6.0,得秃叶泥炭藓匀浆;将所得秃叶泥炭藓匀浆均匀涂布于烧结载体表面,控制涂布厚度为1mm,再将涂布后的烧结载体移入温室中,于温度为12℃,空气相对湿度为70%,光照强度为400lux条件下,培养10天,在培养期间每隔8h用喷壶向烧结载体表面喷洒清水,控制喷洒量为60ml/m2;待培养结束,用刀片将烧结载体表面生长的秃叶泥炭藓整片刮下,并于烧结载体表面喷洒3ml水,再将8g矮大叶藻种子铺撒于烧结载体表面,用刮下的整片秃叶泥炭藓将矮大叶藻种子覆盖后,将烧结载体移至温室中,继续于温度为12,空气相对湿度70%,光照强度为400lux条件下,培养10天,在培养期间每隔8h用喷壶向烧结载体表面喷洒混合溶液,控制喷洒量为60ml/m2,得育种薄片;将3片所得育种薄片系于长度为2m的尼龙绳上,调节每片育种薄片间距为22cm,再于3月份,将尼龙绳固定好的育种薄片播撒于海草恢复区域,控制播撒量为6片/m2,进行海草培养80天即可。其中混合溶液是由质量分数为0.3%氯化铵溶液与质量分数为0.4%尿素溶液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实例3首先依次称量900g硅藻土,250g凹凸棒土,7g活性炭,35g高岭土,250ml质量分数为4%聚乙烯醇溶液,7g聚丙烯酰胺,倒入球磨罐中,按球料质量比为17:1加入氧化锆球磨珠,球磨混合5h;待球磨混合结束,将球磨罐中物料转入烘箱中,于温度为90℃条件下干燥4h,再将干燥后的物料置于压片机中,于压力为37mpa条件下,压制成厚度为5mm,直径为7cm圆薄片,并在圆薄片圆心位置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圆孔,再将钻孔后的薄片转入马弗炉,以9℃/min速率程序升温至920℃,保温煅烧3h,随炉冷却至室温,出料,得烧结载体;再称取500g棕色曲尾藓,用清水反复清洗4次,去除根部泥沙杂质,再将清洗后的棕色曲尾藓与400ml牛奶,450ml水,混合倒入组织捣碎匀浆机中,打成匀浆,再用质量分数为4%盐酸调节匀浆ph至6.2,得棕色曲尾藓匀浆;将所得棕色曲尾藓匀浆均匀涂布于烧结载体表面,控制涂布厚度为1mm,再将涂布后的烧结载体移入温室中,于温度为13℃,空气相对湿度为72%,光照强度为420lux条件下,培养12天,在培养期间每隔8~12h用喷壶向烧结载体表面喷洒清水,控制喷洒量为70ml/m2;待培养结束,用刀片将烧结载体表面生长的棕色曲尾藓整片刮下,并于烧结载体表面喷洒4ml水,再将9g喜盐草种子铺撒于烧结载体表面,用刮下的整片棕色曲尾藓将喜盐草种子覆盖后,将烧结载体移至温室中,继续于温度为13℃,空气相对湿度72%,光照强度为420lux条件下,培养12天,在培养期间每隔10h用喷壶向烧结载体表面喷洒混合溶液,控制喷洒量为70ml/m2,得育种薄片;将4片所得育种薄片系于长度为2m的尼龙绳上,调节每片育种薄片间距为21cm,再于4月份,将尼龙绳固定好的育种薄片播撒于海草恢复区域,控制播撒量为7片/m2,进行海草培养90天即可。其中混合溶液是由质量分数为0.4%氯化铵溶液与质量分数为0.5%尿素溶液按体积比为1:1混合而成。对照例:在修复区,利用漂浮法直接播撒海草种子。研究实例1至实例3及对照例种子的成活率及萌发率,数据如表1。表1检测项目实例1实例2实例3对照例成活率(%)1718141萌发率(%)25273010由上表可知,本发明的修复方法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有利于海草床的修复。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