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稻稻飞虱防治
技术领域:
,具体是涉及一种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用于水稻稻飞虱防治的杀虫组合物,例如中国专利“cn103583552a”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稻飞虱的组合物”,其中有效成分为高效反式氯氰菊酯和吡蚜酮,其中高效反式氯氰菊酯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高效反式氯氰菊酯:吡蚜酮=5:1-15:1。另外,中国专利“cn103053568a”公开了一种“防治水稻稻飞虱的复配杀虫剂”,其中有效成分为哒螨酮和仲丁威两种组分,其中,哒螨酮和仲丁威的质量比为4:1~1:128。发明人经过长期试验验证,该上述几种杀虫组合物主要存在如下缺陷:1)、通过对上述几种杀虫组合物公开的几种具体配比进行试验,发现对水稻稻飞虱无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2)、针对上述几种杀虫组合物所公开的几种剂型,经过试验验证发现均存在不同问题的缺陷。例如,制成的可湿性粉剂容易引起产品粘结,不易在水中分散悬浮,或堵塞喷头,在喷雾器中道理沉淀等现象,造成喷洒不匀,易使作物局部产生药害,其主要原因在于助剂和填料的选择均存在不同的缺陷。3)、复配问题,通过对上述几种杀虫组合物公开的几种具体配比进行毒力试验、热贮稳定性试验以及共毒系数测定发现,均无法达到明显的加成增效作用。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该可分散油悬浮剂设计合理,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佳,且可实现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的明显增效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至少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溴氰虫酰胺是杜邦公司继氯虫酰胺之后成功开发的第二代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氰虫酰胺是通过改变苯环上的各种极性基团而成,具有更高效,适用作物更广泛,可有效防治鳞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害虫。呋虫胺是最新一代超级烟碱类杀虫剂。其与现有的烟碱类杀虫剂的化学结构可谓大相径庭,它的四氢呋喃基取代了以前的氯代吡啶基、氯代噻唑基,并不含卤族元素。同时,在性能方面也与烟碱有所不同,杀虫谱更广,故而,目前人们将其称为“呋喃烟碱”。本发明的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其有益效果表现在:1)、本发明制备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在悬浮率、湿筛试验等以及热贮稳定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配比所制备的产品。2)、通过实验验证,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以1:4配比混用所复配的40%时的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可起到明显加成增效作用范围,而其它配比混用的制剂,均无法达到明显加成增效作用范围。同时,不同配比的实际毒性并未随着理论毒性的增强而提升,实际毒性和理论毒性之间并无有规律性的变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将原料抽入配制釜混合搅拌后经胶体磨初研磨,再经砂磨机细磨,取样分析,合格后过滤、计量、包装、入库。本发明的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制备工艺较为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实施例内容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一、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以及各实施例所制备的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结果、热贮稳定性试验结果。实施例140%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制备方法:将原料抽入配制釜混合搅拌后经胶体磨初研磨,再经砂磨机细磨,取样分析,合格后过滤、计量、包装、入库。实施例239%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成分重量份溴氰虫酰胺8呋虫胺31亚甲基双萘磺酸钠6黄原胶2十二烷基硫酸铵2乳化剂60215油酸甲酯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338%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441%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成分重量份溴氰虫酰胺9呋虫胺32亚甲基双萘磺酸钠6黄原胶2十二烷基硫酸铵2乳化剂60215油酸甲酯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542%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成分重量份溴氰虫酰胺9呋虫胺33亚甲基双萘磺酸钠6黄原胶2十二烷基硫酸铵2乳化剂60215油酸甲酯补足至100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640%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各组分及其重量份如下: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1~6所制备的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产品热贮稳定性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16个实施例制备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结果表26个实施例制备产品热贮稳定性试验结果通过表1和2可以看出,实施例1和6制备的产品在悬浮率、湿筛试验等以及热贮稳定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实施例所制备的产品。二、毒理学资料溴氰虫酰胺:毒性ld50(mg/kg):大鼠急性经口大于5500,急性经皮大于2500。对兔眼睛和皮肤轻微刺激。无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呋虫胺:对哺乳动物十分安全,其急性经口ld50为雄性大鼠2450mg/kg,雌性大鼠2275mg/kg;雄性小鼠2840mg/kg,雌性小鼠2000mg/kg。对大鼠急性经皮ld50>2000mg/kg(雌、雄)。无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性。对水生生物也十分安全。三、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室内生物活性(毒力)测定。1引言呋虫胺和溴氰虫酰胺复合成的是通过脊柱神经传递和触杀胃毒作用的系统性杀虫剂,可以快速被植物吸收广泛散布,对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有兴奋作用,杀虫击倒速度较快,持效期较长,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较好。现就呋虫胺与溴氰虫酰胺两种药剂混用后对水稻稻飞虱的联合作用及最佳配比进行测试。2材料与方法2.1供试药剂及混用配方设计:1.呋虫胺,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溴氰虫酰胺,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2混用配方设计以实施例1-6共6实施例所给出的配比进行设计。2.3供试昆虫稻飞虱从合肥市肥西县小庙镇拐岗村水稻田中随机采集稻飞虱若虫,挑选生长发育正常,虫体活跃大小相对一致,生活力强的个体若虫作毒力测定试虫。2.4测定方法定量称取原药稀释后按比列配置混剂。先将药剂以丙酮为溶剂制成母液,贮藏于冰箱中备用。以母液用丙酮稀释,将药剂设计成5-6个系列浓度。将稻飞虱放入培养皿(1头/培养皿)中,用微量点滴仪将药液点滴于稻飞虱胸部背面。在正式测定之前,先进行计量范围测定的预备试验。测定时,每个浓度处理20头幼虫,并用丙酮作空白对照。在26℃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检查结果。根据总虫数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以死亡率值和剂量对数进行直线回归,计算ld50值,计算共毒系数(c.t.c)3结果3.1呋虫胺与溴氰虫酰胺混用对水稻稻飞虱幼虫的毒力呋虫胺与溴氰虫酰胺以6种不同比列混用对水稻稻飞虱幼虫的毒力测定,数据显示,在被测定的各个不同配比中,实施例6的毒力最高,ld50为3.30565/头;实施例1的毒力次之,ld50为3.28756/头,其他配比的毒力均不太理想(实施例2-5所示的配比的ld50依次为4.85533/头、5.66481/头、5.36292/头、5.25036/头)。3.2呋虫胺与溴氰虫酰胺混用的联合作用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反应用共毒系数(c.t.c)表示,联合作用反应分为三种类型,即拮抗作用(c.t.c<70)、相加作用(c.t.c70~150)和增效作用(c.t.c>150)。在被测定的6个混用制剂中,实施例1和6属于增效作用范围,共毒系数分别达到178.2、180.5,其它配比混用的制剂,均为相加作用(实施例2-5所示的配比的共毒系数依次为78、88、75、70)。综上所述,实施例1和6的复配比例的联合作用属于明显加成增效作用,而其他实施例的联合作用基本属于加成作用。同时,通过实施例6的实验可以看出,在复配可分散油悬浮剂中添加了少量的环桑皮色烯素后,可使溴氰虫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联合作用进一步提升。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