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7924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海水工厂化养殖是一种利用室内海水池作为养殖设施,通过人为调控水温、水质、溶氧、光照、饲料等条件所进行的工业化高密度海水养殖模式,对养殖全过程进行监管、控制,使养殖品种处在最佳的环境下,获得最快的生长速度。海水工厂化养殖经多年发展,在提高水产品产量、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已成为当今世界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式,同时根据养殖对象的区别,分别衍生出针对鲆鲽类、鲍鱼、刺参、对虾等品种的不同模式、设施和技术。

刺参和鲆鲽鱼类均是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其产业目前在经过规模暴发式增长之后处于市场低迷期,原有养殖车间数量与规模逐渐过剩。当前90%以上的鲆鲽类工厂化养殖采用开放式流水模式,在养殖场地选址,节能减排方面存在劣势,不符合节能减排日益的发展要求;同时,单一的刺参和鲆鲽鱼类养殖目前均存在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空间日趋饱和、市场风险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装置及方法,降低了工厂化养殖单一品种的市场与资金周转风险,同时可实现在无额外能源消耗前提下,养殖用水从鱼到参的重复利用,极大节省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综合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装置,包括鲆鲽类养殖池和设置在所述鲆鲽类养殖池一侧的刺参养殖池,所述鲆鲽类养殖池顶部设置进水管,所述鲆鲽类养殖池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排水口连通有溢流进水管道,所述溢流进水管道与所述刺参养殖池连通,所述刺参养殖池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水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水管的排水口与所述溢流进水管道之间还连通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鲆鲽类养殖池的下部,所述溢流进水管道设置在所述集水槽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溢流进水管道设置在养殖池的侧下部或埋于所述养殖池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溢流进水管道上设置有溢流支管,所述溢流支管设置在所述刺参养殖池的底部且与所述刺参养殖池连通;

优选的,所述溢流支管的出管口的端面为斜面;

优选的,所述鲆鲽类养殖池的位置高于所述刺参养殖池的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的方法,包括:

复合养殖池的参数设置:鲆鲽类养殖池有效养殖水深为35cm~45cm,刺参养殖池有效养殖水深为30cm~35cm;

复合养殖池的换水方式:所述鲆鲽类养殖每天采用间歇式流水换水方式,换水量为2~3个量程,流水换水时,提前降低刺参养殖池水位或排干池水,当所述鲆鲽类排水口溢出时,通过集水槽收集到进水管中,所述鲆鲽类养殖水体会沿所述进水管进入所述刺参养殖池,补足所述刺参养殖水位;

复合养殖池的喂食管理:每天在补足水位后投喂刺参1~2次,刺参配合饲料投喂量包括配合饲料和海泥,所述配合饲料与所述海泥的比例为1:15~20,投喂时停止所述鲆鲽类养殖池流水4h。

优选的,所述刺参养殖池的排水管排入室外有藻类繁生的池塘,经沉淀、微生物净化后再度利用;

优选的,所述鲆鲽类养殖池和刺参养殖池的进水管接地下井水,所述进水管的温度控制在11℃~19℃;

优选的,所述鲆鲽类养殖池的数量与所述刺参养殖池的数量比值为2~2.8:1,所述刺参养殖放苗最适规格为10~50g/头。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养殖增效:本发明方法鱼类养殖效果完全不受影响,而刺参的养殖效果较常规工厂化单养刺参模式有较大提高,同规格参苗经相同养殖时间增重可提高10%以上。原因为梯次溢流式养殖系统中刺参养殖用水水温十分适宜刺参生长,水中所含鱼类残饵及粪便等丰富的营养成份能够作为刺参很好的饲料。

(2)节能减排:梯次溢流式复合养殖系统的实现了养殖用水一水多用,且溢流过程无需能耗,用电、用水、占地、人工成本与单一养殖成本相当,而刺参养殖成本可降低约30%~35%,仅用较少的车间改造费用即可实现养殖效益的极大提升。同时,还可降低刺参养殖过程倒池、冲底等日常管理操作频次。

(3)生态环保:本发明养殖方法中的养殖用水除了可在室内实现“鱼→参”的重复利用外,室内养殖尾水还可排入室外有藻类繁生的池塘,经沉淀、净化后再度利用,不仅可增加养殖池塘中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还可起到调节池塘水温的作用,促进池塘内养殖品种的生长,非常符合养殖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4)降低风险:本发明的复合养殖模式针对目前市场环境下刺参、大菱鲆等产品价格低下、利润空间被压缩、市场风险大等影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不利状况,科学搭配了多品种养殖比例,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加快资金周转、提升养殖利润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刺参养殖池、2-鲆鲽类养殖池、3-进水管、4-排水渠、5-集水槽、6-可拔式排水管、7-溢流进水管道、8-溢流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装置及方法,降低了工厂化养殖单一品种的市场与资金周转风险,同时可实现在无额外能源消耗前提下,养殖用水从鱼到参的重复利用,极大节省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综合效益。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装置及方法。

本实施例的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装置,包括鲆鲽类养殖池2和设置在鲆鲽类养殖池2一侧的刺参养殖池1,鲆鲽类养殖池2顶部设置进水管3,复合养殖池底部设有可拔式排水管6,可拔式排水管包括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鲆鲽类养殖池2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的排水口连通有溢流进水管道7,溢流进水管道7与刺参养殖池1连通,刺参养殖池1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水管。

本实施例的鲆鲽类养殖池2和刺参养殖池1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采用鲆鲽类养殖池2的位置高于刺参养殖池1的位置,即“上鱼下参”式模式,这样在溢流过程中效果更佳,在集水槽5水位充足时,完全通过重力势能进行鱼池对参池水的无耗能换水。

本实施例具体的,还包括在第一排水管的排水口与溢流进水管3道之间还连通有集水槽5,集水槽5为广口型的集水槽5,集水槽5设置在鲆鲽类养殖池2的下部,溢流进水管道7设置在集水槽5的上部,集水槽5用于储存鲆鲽类养殖池2的溢流水和正常排水,并将水排入刺参养殖池1内,供刺参的养殖,集水槽5能够平衡两类养殖池由于换水频率和换水量的不同导致无法同步换水的问题。

溢流进水管道7设置在养殖池的侧下部或埋于养殖池的下部,溢流进水管道7上设置有若干的溢流支管8,根据养殖池的规模设置具体数量的溢流支管8,溢流支管8设置在刺参养殖池1的底部且与刺参养殖池1连通。

具体的,溢流支管8的出管口的端面为斜面,斜面的角度为水平0°~90°,在本实施例中溢流支管8的出管口的端面可以采用30°、45°、60°和90°等斜面角度,斜面为90°时完全为侧面出水,30°、45°和60°为侧斜面出水,上述出水方式均便于水从靠近集水槽5的一侧排出,而且也可以通过在溢流支管8的侧壁打孔进行辅助出水。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工厂化梯次溢流式鱼参复合养殖的方法:

复合养殖池设置参数:鲆鲽类养殖池2和刺参养殖池1的进水管3接地下井水,进水管3的温度控制在11℃~19℃;鲆鲽类养殖池2的数量与刺参养殖池1的数量比值为2~2.8:1;鲆鲽类养殖池2有效养殖水深为35cm~45cm,刺参养殖池1有效养殖水深为30cm~35cm,相对于传统工厂化养参需要投放波纹板筐、瓦片等附着基质,本发明无需投放刺参附着基。

复合养殖池换水方式:鲆鲽类养殖每天采用间歇式流水换水方式,换水量为2~3个量程,流水换水时,提前降低刺参养殖池1水位或排干池水,当鲆鲽类排水口溢出时,通过集水槽5收集到溢流进水管道7中,鲆鲽类养殖水体会沿溢流进水管道7进入刺参养殖池1,补足刺参养殖水位,实现养殖用水从鲆鲽类养殖池2到刺参养殖池1的重复利用。

喂食管理:每天在补足水位后投喂刺参1~2次(配合饲料+海泥),刺参配合饲料投喂量较工厂化单养刺参减少35%~60%,配合饲料与海泥的比例为1:15~20,投喂时停止鲆鲽类养殖池2流水4h。

还包括刺参养殖池1的排水管排入室外有藻类繁生的池塘,经沉淀、微生物净化后再度利用,不仅可增加养殖池塘中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还可起到调节池塘水温的作用,促进池塘内养殖品种的生长,非常符合养殖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梯次溢流式复合养殖系统的实现了养殖用水一水多用,且溢流过程无需能耗,用电、用水、占地、人工成本与单一养殖成本相当,而刺参养殖成本可降低约30%~35%,仅用较少的车间改造费用即可实现养殖效益的极大提升。同时,还可降低刺参养殖过程倒池、冲底等日常管理操作频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本发明复合养殖池的建设和换水方案的具体介绍。

工厂化养殖车间选择在无污染源、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车间可直接在原鲆鲽类养殖车间基础上改造而成。车间墙体由砖砌而成,棚顶为钢梁支架,上层覆盖1-3层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棚膜,水泥池面积一般从5m×5m~10m×10m,池深大于0.5m,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池四角抹成圆形。车间附近可接入地下井水,温度通常稳定在11℃~19℃。

具体的,在5.5m×5.5m的养殖池内养殖大菱鲆和大规格刺参苗种,刺参养殖密度达4-5kg/m3,形状为方形池四角抹成圆形。车间附近有适宜地下井水,温度稳定在15℃~18℃。复合养殖池设置在工厂化养殖车间同一层平面内。大菱鲆养殖池设置在车间外侧,也就是鲆鲽类养殖池2,靠近地下水与外海进水口端,数量为4个;刺参养殖池1设置在车间另一侧,与大菱鲆养殖池形状完全一致,数量为10个。在原养殖车间基础上增加一简单管道改造,作为溢流式设施。具体方法为,在选定的刺参养殖池1外,延养殖排布方向增加一pvc溢流进水管道7,孔径φ10cm,贴地表设置,此溢流进水管道7的一端延伸至鱼池外侧溢流式排水管外,上端为广口型集水槽5,可将鱼池收集到溢流进水管道7中;养鱼池外侧的溢流式排水管改造为45°斜面式开口,便于水从靠近集水槽5的一侧排出。每个刺参养殖池1底靠近原排水管旁各开一孔径φ5-6cm进水口,外侧与溢流进水管道7道连通。

大菱鲆养殖池有效养殖水深为40cm,刺参养殖池1有效养殖水深为35cm,不设附着基。鱼类养殖每天采用间歇式流水换水方式,换水量2.5个量程,刺参养殖放苗最适规格为10~50g/头,投放密度为1.2~2kg/m2,刺参养殖池1有效养殖水深为30cm~35cm,而且无需投放附着基。流水换水时,提前排干刺参养殖池1水,当鱼池排水口溢出时,通过集水槽5收集到溢流进水管道7中,由于鱼池和参池的水位差,养殖水体会沿溢流进水管道7分别进入各刺参养殖池1,补足养殖水位,实现了养殖用水从鱼池到参池的重复利用。刺参养殖池1的排水管排入室外有藻类繁生的池塘,经沉淀、微生物净化后再度利用。每天在补足水位后投喂刺参1~2次(配合饲料+海泥),刺参配合饲料投喂量较工厂化单养刺参减少35%~60%,配合饲料与海泥的比例为1:15~20,投喂时停止鲆鲽类养殖池2流水4h。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