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复合微生物配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7016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复合微生物配方。



背景技术:

甘薯茎线虫病(ditylenchusdestructorthorne)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发生危害后,对甘薯品质和产量影响巨大。一般可导致减产10%~50%,严重的可造成绝收,为甘薯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

对于根结线虫的防治,轮作是最重要的农事措施,效果也非常显著。但对于人多地少的地区就显得特别困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二是种植抗病品质能够最大限度地抵御茎线虫的危害,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抗线虫品种选育和推广难度较大,如常规育种由于抗源材料匮乏的制约,加之育种周期长的特点,进度非常缓慢;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抗线虫病育种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祝明亮,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概况及进展,2003。三是化学杀线虫药剂进行防治,传统的熏蒸剂和非熏蒸剂化学药剂的使用效果“立杆见效”,对线虫病的危害起到了很大的控制作用,而长期使用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农药残留对人和其它生物的危害、次要病害的再猖獗、对环境的污染等日益凸显等,且此类药剂多为高毒、高残留农药,其中许多已陆续被禁用。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thom)samson)作为一种生物杀线虫菌,已经商业化生产并在甘薯生产上推广应用,该制品具有低毒、无污染等优点,但在土壤内由于受到复杂的土壤生态因子影响,存在见效慢、防效不稳定等不足之处,直接制约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化学农药残效期长和生物药剂见效慢且防效不稳定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见效快残效期短且防效稳定的复合微生物配方,用以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复合微生物配方,按重量份,包括:苏云金杆菌3~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4份、淡紫拟青霉菌4~6份。

优选的,该复合微生物配方,按重量份,包括:苏云金杆菌4~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4份、淡紫拟青霉菌5~6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将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粉复配在一起后,三者呈现出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相比于单独的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粉,复配微生物菌粉对于甘薯根结线虫病的防效有非常显著地改善。

2、本发明将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粉按照不同份数复配在一起后得到不同配比的微生物菌粉,它们之间对根结线虫的防效也存在较为显著地差异,其中,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组合相比于其它组合,防效更高且防效也更加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缺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的苏云金杆菌(baecillusthuringiensis)菌粉购自湖北农科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含活孢子≥100亿/g;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laterosporu)菌粉购自广州农冠(台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含活孢子≥100亿/g;淡紫拟青霉菌(paecilomyceslilacinus)菌粉购自郑州乐贝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含活孢子≥100亿/g。

实施例1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3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4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5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6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7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8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9

按苏云金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0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1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2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3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4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5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6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7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8

按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19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0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1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2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3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4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5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4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6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5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实施例27

按苏云金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4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混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

本发明复合微生物配方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田间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选择:试验地选在登封市告成镇茶亭沟村三组李晓军责任田,面积7.5亩;甘薯重茬种植8年,为甘薯茎线虫病严重发生田块。

1.2供试品种:北京553(为甘薯茎线虫病高感品种)。

1.3供试微生物制品:苏云金杆菌菌粉,含活孢子≥100亿/g;侧孢短芽孢杆菌菌粉,含活孢子≥100亿/g;淡紫拟青霉菌菌粉,活孢子≥100亿/g。

2、试验方法设计

2.1试验设计

(1)试验菌品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不同配比防治甘薯茎线虫效果试验:采用全面试验法(考虑互作),设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3个因素,每因素设苏云金杆菌3、4、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3、4份、淡紫拟青霉菌4、5、6份各3个水平,见表1。利用全面试验(33)进行设计,共27个处理(与实施例1~27所复混的微生物菌品完全一致,按次序分别编号为供试菌品1~27)。

表1本发明试验设计表

(2)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最优配比与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单剂防治甘薯茎线虫效果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优选的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最佳比例复混菌品;

处理2:对照菌品1:苏云金杆菌菌粉,含活孢子≥100亿/g;

处理3:对照菌品2:侧孢短芽孢杆菌菌粉,含活孢子≥100亿/g;

处理4:对照菌品3:淡紫拟青霉菌菌粉,含活孢子≥100亿/g;

处理5: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防治线虫的药剂。

2.2试验小区设计:小区长宽各10m,面积100m2,行距50cm、株距30cm;三次重复。

3、栽植方法

3.1栽前薯苗处理:为保证栽植薯苗不带病菌,甘薯苗采用在甘薯苗床上离床面5~10cm处剪苗,将薯苗下半段5cm浸入46~48℃热水中10分钟,后放入凉水中冲洗后栽种。

3.2施药方法

按每667m2用复合菌剂5kg加细土18kg混匀,甘薯移栽时,刨坑后将混合后的菌土每穴10g施入穴内,并与穴内的土混合,然后将甘薯苗载入穴内。

4、效果分析方法

4.1发病薯块分级标准

收获时以小区为单位,按发病轻重对薯块进行分级,分别称重。病情分级标准为:

0级:薯块无病斑;1级:薯块病区占全薯块1/4以下;2级:薯块病区占全薯块1/4~1/2;3级:薯块病区占全薯块1/2~3/4;4级:薯块病区占全薯块3/4以上。

4.2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各病级块数×该病级值)/(调查总块数×最高病级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指-防治区病指)/对照区病指〕×100

增产率(%)=〔(对照区产量-防治区产量)/对照区产量〕×100

5、结果与分析

5.1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不同配比菌剂防治甘薯茎线虫效果(见表1)。

表1不同配比菌剂防治甘薯茎线虫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对各因素不同水平产量(即k值)进行比较可知,在苏云金杆菌因素中,苏云金杆菌2(k2=149071)>苏云金杆菌3(k3=148813)>苏云金杆菌1(k1=113543);在侧孢短芽孢杆菌中,侧孢短芽孢杆菌2(k2=151244)>侧孢短芽孢杆菌3(k3=146978)>侧孢短芽孢杆菌1(k1=145833);在淡紫拟青霉菌中,淡紫拟青霉菌3(k3=152923)>淡紫拟青霉菌2(k2=147185)>淡紫拟青霉菌1(k1=143947)。

从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三种元素互作比较结果中得出的最优组合为:苏云金杆菌2(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3份)、淡紫拟青霉菌3(6份),而该组合正是全面试验中的第15处理组合(即实施例15),产量也最高,为1771kg/hm2。由此看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完全一致。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苏云金杆菌4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淡紫拟青霉菌6份为最优配比组合。

5.2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最优配比与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单剂防治甘薯茎线虫效果试验(见表2)。

表2优选三元复合菌品与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菌单剂防治甘薯茎线虫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三元复合菌品对防治甘薯茎线虫效果均高于苏云金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和淡紫拟青霉菌单剂,分别高27.87%、19.58%和7.99%。

根据表2中的试验数据,以平均病情指数为参数,对试验结果进行检验,列方差分析表(表3)。

表3试验结果方差分析表

由表3可见,在所用的4种微生物菌中,对甘薯茎线虫的防治效果,菌剂间差异十分显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