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胡蜂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6103阅读:11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胡蜂诱捕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诱捕昆虫的器具,尤其涉及一种胡蜂诱捕器。



背景技术:

胡蜂分布全世界令人见而生畏,长约16毫米,触角、翅和跗节橘黄色;身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其中蜂毒又名蜂毒素,贮于蜇针腺体内,是一种黄色透明液体.可作用于神经未梢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射地促进血液循环和物质代谢,促进机体活动正常,从而强化机体和心脏功能,胡蜂毒是治疗关节炎、风温症的天然良药,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极大且用途广泛。

同时胡蜂毒性也极强,胡蜂用螯刺作为攻击、防御及捕食武器,人畜在被蜇伤后会局部性红肿,心血管紊乱,肌肉坏死甚至伤残,人工饲养胡蜂的同时,蜂群逃蜂,外出觅食时常常远飞,无法找到,造成损失,还有的飞入附近蜂群巢内,进行夺巢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失。现有的诱捕器虽然能捕捉到一些但是如果因天气原因比如下雨,未能及时将捕捉到的胡蜂放置到蜂棚内,那诱捕器就是困住胡蜂的囚笼了,诱捕器设置的透气孔本来是起到透光透风的作用,但下雨时就成了漏风进水的作用了,使得胡蜂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受雨水淋湿夜晚温度降低,胡蜂有可能冻死在诱捕器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胡蜂诱捕器,解决野外胡蜂冷雨天冻死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胡蜂诱捕器,包括瓶体,该瓶体包括侧壁、底壁及底盖,所述底盖固定在底壁上,所述瓶体一侧设有瓶盖,所述瓶盖上设有圆孔,且圆孔内设有圆管,所述侧壁上设有透气孔,该透气孔上设有悬挂结构,所述底盖上设有固定孔及与固定孔连接的圆筒,其中圆筒一端延伸至瓶体内,且圆筒一侧设有开口。

优选的,所述圆管与圆孔水平面垂直,其一端延伸至瓶体内。

优选的,所述透气孔设有多个,多个透气孔组成方格网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圆管内为空心结构,该圆管内设有胡蜂引诱剂。

优选的,所述圆筒延伸至瓶体内一端封闭。

优选的,所述瓶盖与瓶体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与圆筒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底盖与底壁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中胡蜂引诱剂涂抹在与圆孔水平面垂直的圆管两端上,当附近的胡蜂闻到胡蜂引诱剂的气味就会飞到与圆孔水平面垂直的圆管一端上进入瓶体内,且圆管一端延伸至瓶体内三分之二处,该胡蜂能够轻易通过圆管进入瓶体内,难以从圆管爬出,同时在侧壁上设有透气孔,该瓶体内具有透光透风的效果,且在底盖上设有个两端封闭一侧设有让胡蜂进出开口的圆筒,下雨时或者夜晚温度降低在诱捕器里的胡蜂就可以爬进圆筒内遮风挡雨,且又能防寒保暖,降低蜂农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瓶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盖及圆筒装配后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盖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体,2、侧壁,3、圆筒,4、底壁,5、悬挂结构,6、圆管,7、瓶盖,8、底盖,9、固定孔,10、圆孔,11、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一种胡蜂诱捕器包括瓶体,瓶体包括侧壁、底壁及底盖,所述底盖8与底壁4通过螺纹固定,所述瓶体1一侧设有瓶盖7,该瓶盖7与瓶体1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所述瓶盖7上设有圆孔10,其中圆孔10上设有与圆孔10水平面垂直的圆管6,该圆管6一端延伸至瓶体1内三分之二处,该胡蜂能够轻易通过圆管进入瓶体内,难以从圆管爬出,且圆管6内为空心结构,所述胡蜂引诱剂涂抹在与圆孔10水平面垂直的圆管6两端上,该胡蜂引诱剂为糖水,当附近的胡蜂闻到糖水的气味就会飞到与圆孔10水平面垂直的圆管6一端上进入瓶体1内,所述侧壁2上设有多个透气孔11,其中透气孔11组成方格网状让困在里面的胡蜂透风透气,且透气孔11上设有悬挂结构5,该悬挂结构5为铁丝或绳子,绳子穿过任意两个方格网状透气孔11悬挂在树上或者屋檐下。所述底盖8上设有固定孔9及与固定孔9连接的圆筒3,其中固定孔9与圆筒3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底盖8上还设有多个圆筒3,其中圆筒3一端延伸至瓶体1内三分之二处,提供足够让胡蜂遮风避雨的空间,且圆筒3延伸至瓶体1内一端封闭,让胡蜂在圆筒3内可以防寒保暖,该圆筒3一侧设有让胡蜂进入的开口,下雨时或者夜晚在诱捕器里的胡蜂就可以爬进圆筒内遮风避雨,且又能防寒保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 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