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羊食喂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5129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自动羊食喂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自动羊食喂料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羊食槽为简单的槽体加支架的结构,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需要人工投料,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二是无法在羊进食时继续投料。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补料方便、投料效率高的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半自动羊食喂料系统,包括食槽、料斗、投料装置、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投料装置、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所述食槽包括槽体、支架以及挡板,所述支架固定于槽体下方,所述槽体为一端无端壁、且底面开设有贯通两端的条形槽,且所述槽体底面为平面型,所述挡板设置于槽体无端壁一端的上方、与槽体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料斗、食槽分别位于挡板的两侧,所述料斗位于投料装置的出料口下方;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一滚轮组以及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传送带绕设于第一滚轮组外表面、由第一驱动装置带动运转,所述第一传送带一端位于料斗下方,并沿条形槽运转;所述第二传送装置位于料斗下方、第一传送带组成的环带内部,所述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第二传送带、第二滚轮组以及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传送带绕设于第二滚轮组外表面、由第二驱动装置带动运转;所述第二传送带宽度大于第一传送带。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需要人工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当食料需要补充时,由控制器控制投料装置打开出料口,并同时控制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运转,两传送装置的传送带运行速度一致,由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一起将食料通过槽体的无端壁的一端进入槽体内部,本实用新型设置两条传送带是因为出于槽体承重及稳定性的考虑,槽体底面开设的条形槽不宜过宽,若仅设置一条不宽的传送带、易造成食料从两边掉落,因此第二传送带的设置能够防止食料掉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送带宽度与槽体底面宽度一致,所述第一传送带宽度为槽体底面宽度的1/3。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高度为20-30cm,所述挡板主要起到防止山羊越过吃食的作用,因此不需过高、以能挡住山羊头为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控制器控制投料,人工工作量小、效率高;同时,由于传送带在槽体底部,槽体中食料吃尽需补料时可立即补料而不影响羊的进食。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与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投料装置的系统连接框图。

图中:11、槽体,111、条形槽,12、支架,13、挡板,2、料斗,3、投料装置,41、第一传送带,42、第一滚轮组,43、第一驱动装置,51、第二传送带,52、第二滚轮组,53、第二驱动装置,6、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的一种半自动羊食喂料系统,包括食槽、料斗2、投料装置3、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以及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分别连接投料装置3、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所述食槽包括槽体11、支架12以及挡板13,所述支架12固定于槽体11下方,所述槽体11为一端无端壁、且底面开设有贯通两端的条形槽111,且所述槽体11底面为平面型,所述挡板13设置于槽体11无端壁一端的上方、与槽体11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料斗2、食槽分别位于挡板13的两侧,所述料斗2位于投料装置3的出料口下方;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41、第一滚轮组42以及第一驱动装置43,所述第一传送带41绕设于第一滚轮组42外表面、由第一驱动装置43带动运转,所述第一传送带41一端位于料斗2下方,并沿条形槽111运转;所述第二传送装置位于料斗2下方、第一传送带41组成的环带内部,所述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第二传送带51、第二滚轮组52以及第二驱动装置53,所述第二传送带51绕设于第二滚轮组52外表面、由第二驱动装置53带动运转;所述第二传送带51宽度大于第一传送带41。所述第二传送带51宽度与槽体11底面宽度一致,所述第一传送带41宽度为槽体11底面宽度的1/3。所述挡板13高度为25cm,所述挡板13主要起到防止山羊越过吃食的作用,因此不需过高、以能挡住山羊头为宜.本实施例中投料装置3与料斗2需另外使用固定架固定。

本实施例的系统需要人工通过控制器6进行控制,当食料需要补充时,由控制器6控制投料装置3打开出料口,并同时控制第一传送装置、第二传送装置运转,两传送装置的传送带运行速度一致,由第一传送带41和第二传送带51一起将食料通过槽体11的无端壁的一端进入槽体11内部,本实施例设置两条传送带是因为出于槽体11承重及稳定性的考虑,槽体11底面开设的条形槽111不宜过宽,若仅设置一条不宽的传送带、易造成食料从两边掉落,因此第二传送带51的设置能够防止食料掉落。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