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体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0198阅读:30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牛体刷。



背景技术:

目前,在饲养奶牛过程中,牛体刷用于给奶牛梳理皮毛、瘙痒,减少奶牛牛体上的污垢和寄生虫,促进奶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牛奶产量。现有的牛体刷由于不能很好地与奶牛背部相适应,从而导致清理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牛体刷,使其具有更好的清理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牛体刷,包括架体、横向设置的第一毛刷辊和竖向设置的第二毛刷辊,第一毛刷辊具有第一辊轴,第二毛刷辊具有第二辊轴,所述架体上设有同时驱动所述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转动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一倾斜设置在第一毛刷辊和第二毛刷辊之间的第三毛刷辊,所述第三毛刷辊具有第三辊轴,所述第三辊轴的上端套设有第一锥齿轮、下端与一设置在架体上的第一支架转连接,所述第一辊轴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毛刷辊和第二毛刷辊上的刷毛的长度大于第三毛刷辊上的刷毛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一端与架体连接,另一端具有使第二辊轴穿过的通孔和用于与第三辊轴的下端转动连接的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牛体刷,包括架体、横向设置的第一毛刷辊和竖向设置的第二毛刷辊,第一毛刷辊具有第一辊轴,第二毛刷辊具有第二辊轴,所述架体上设有同时驱动所述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转动的驱动装置,还包括一倾斜设置在第一毛刷辊和第二毛刷辊之间的第三毛刷辊,所述第三毛刷辊具有第三辊轴,所述第三辊轴的上端套设有第一锥齿轮、下端与一设置在架体上的第一支架转连接,所述第一辊轴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该结构的牛体刷,具有更好的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牛体刷包括架体1、横向设置的第一毛刷辊5和竖向设置的第二毛刷辊7,第一毛刷辊5具有第一辊轴6,第二毛刷辊7具有第二辊轴8,所述架体1上设有同时驱动所述第一辊轴6和第二辊轴8转动的驱动装置4。

牛体刷还包括一倾斜设置在第一毛刷辊5和第二毛刷辊7之间的第三毛刷辊9,所述第三毛刷辊9具有第三辊轴10,第三辊轴10通过一传动装置实现与第一辊轴6的传动连接,在架体1上设有第二支架3,传动装置安装在该支架上。传动装置包括壳体13、第一锥齿轮11和与第二锥齿轮12,壳体13与第二支架3固定连接,第一辊轴6穿过壳体13、且其上套装有第二锥齿轮12,第三辊轴10的上端伸入到壳体13内、且其上套装有第一锥齿轮11。而第三辊轴10的下端则与一设置在架体1上的第一支架2转连接。本实施例优选第一辊轴6与第三辊轴10之间的夹角为55°~70°,这样更贴合奶牛的背部曲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第一毛刷辊5和第二毛刷辊7之间设置第三毛刷辊9,从而消除了第一毛刷辊5和第二毛刷辊7相交的死角,三个毛刷辊的清理区域更贴合奶牛的背部曲线,从而具有更好的清理效果。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毛刷辊5和第二毛刷辊7上的刷毛的长度大于第三毛刷辊9上的刷毛的长度。由于第三毛刷辊9倾斜设置在第一毛刷辊5和第二毛刷辊7相交的一端的角落处,第三毛刷辊9上的刷毛的长度越短,则其与第一毛刷辊5和第二毛刷辊7之间的间隙更小,减少了清理盲区的面积。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架2一端与架体1连接,另一端具有使第二辊轴8穿过的通孔2a和用于与第三辊轴10的下端转动连接的连接部2b。这样设置,保证第一辊轴6、第二辊轴8和第三辊轴10共面的同时,结构上更可靠与合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