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990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野生动物个体标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



背景技术:

野生动物,顾名思义,为野外环境生长繁殖的动物,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征:野外独立生存,即不依靠外部因素(如人类力量)存活,此外还具有种群及排他性。

全世界的野生动物分为濒危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肉食鸟类等)、经济野生动物和有害野生动物等四种,野生动物(Wildlife)在国际上的定义是:所有非经人工饲养而生活于自然环境下的各种动物。学界一般将野生动物界定为: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者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的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

每种野生动物都有它们天然的栖息环境,保证着它们的生息繁衍,如果这种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物的自然存续就面临危机,即使没有人捕食,也难以生存。保护野生动物,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傅芸生说:“每年我们都会接到不少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电话,这说明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提高。

现有的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使用时稳定性不佳,不能够根据不同的野生动物调节标记位置,并且指示性较差,难以对不同的标记进行区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使用时稳定性不佳,不能够根据不同的野生动物调节标记位置,并且指示性较差,难以对不同的标记进行区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包括锁紧块、第一固定盘和第二固定盘,所述锁紧块的底端和连接轴相连接,且连接轴的下方两端镶嵌有第一拉伸带和第二拉伸带,所述第一固定盘设置于第一拉伸带的末端,且第一固定盘的底端和第一标记主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标记主板的内侧固定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标记主板通过固定板和第一标记副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盘安装于第二拉伸带的末端,且第二固定盘的底端安置有第二标记主板,所述第二标记主板的内侧固定有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一标记主板和第二标记主板的内侧安装有标记圈,且标记圈的内圈设置有限位板,所述第二标记主板的底侧固定有第二标记副板,且第二标记主板的表面两侧设置有荧光条,且荧光条的内侧安装有反光板,所述固定板的末端通过固定夹和第二标记副板相连接,且第二标记副板的外壁设置有记录板,所述标记圈的内壁底端固定有调节轴,且调节轴的底端镶嵌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的底端和限位板相连接,所述限位板的正面安装有软绵层,且软绵层的两端镶嵌有橡胶条。

优选的,所述第一拉伸带和第二拉伸带呈对称结构设计,且第一拉伸带和第二拉伸带的最大拉伸长度为0-1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弹簧通过螺母和第一标记主板相连接,且第一缓冲弹簧的末端和标记圈的外圈相嵌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标记主板和第二标记主板与标记圈为一体式结构,且标记圈的厚度为1cm。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顶端通过安装轴和标记圈相连接,且安装轴的两端固定有滑动卡槽。

优选的,所述滑动卡槽的末端固定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宽度大于滑动卡槽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反光板通过螺母和第二标记主板相连接,且反光板的底端和固定板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记录板的面积小于第二标记副板的面积,且记录板和第二标记副板之间为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软绵层和限位板之间为粘接,且软绵层的厚度为2cm。

优选的,所述橡胶条设置有四个,且橡胶条关于软绵层的中轴线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记录板可对野生动物的具体信息进行记录,便于工作人员定期对其进行体检,同时防止不同的野生动物之间造成混乱,反光板的设计能够在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时反射光线,能够对附近的人员或动物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在标记圈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板,可与野生动物的颈部相贴合,减少标记时产生的晃动,并且限位板可通过安装轴沿滑动卡槽左右滑动,使得限位板的固定位置能够随动物的活动而变化,适用于不同野生动物间的使用,软绵层的设计可增加限位板固定时的舒适度,通过第一拉伸带和第二拉伸带可便捷的对标记圈的位置进行调节,并且第一拉伸带和第二拉伸带可进行一定长度的拉伸,减少其损坏的可能,延长拉伸带的使用寿命,其第一标记主板和第一标记副板能够通过固定板拆卸,可在标记装置损坏时便捷的对其进行更换,大大提高了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第二标记主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限位板顶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安装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软绵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锁紧块,2、连接轴,3、第一拉伸带,4、第二拉伸带,5、第一固定盘,6、第二固定盘,7、第一缓冲弹簧,8、第一标记主板,9、固定板,10、第一标记副板,11、第二标记主板,12、第二缓冲弹簧,13、标记圈,14、限位板,1401、安装轴,1402、滑动卡槽,1403、固定块,15、第二标记副板,16、荧光条,17、反光板,18、固定夹,19、记录板,20、调节轴,21、固定销,22、软绵层,23、橡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包括锁紧块1、连接轴2、第一拉伸带3、第二拉伸带4、第一固定盘5、第二固定盘6、第一缓冲弹簧7、第一标记主板8、固定板9、第一标记副板10、第二标记主板11、第二缓冲弹簧12、标记圈13、限位板14、第二标记副板15、荧光条16、反光板17、固定夹18、记录板19、调节轴20、固定销21、软绵层22和橡胶条23,锁紧块1的底端和连接轴2相连接,且连接轴2的下方两端镶嵌有第一拉伸带3和第二拉伸带4,第一拉伸带3和第二拉伸带4呈对称结构设计,且第一拉伸带3和第二拉伸带4的最大拉伸长度为0-10cm,减少其损坏的可能,延长拉伸带的使用寿命,第一固定盘5设置于第一拉伸带3的末端,且第一固定盘5的底端和第一标记主板8相连接,第一标记主板8的内侧固定有第一缓冲弹簧7,第一缓冲弹簧7通过螺母和第一标记主板8相连接,且第一缓冲弹簧7的末端和标记圈13的外圈相嵌合,可对晃动产生的压力进行分散,第一标记主板8通过固定板9和第一标记副板10相连接,第一标记主板8和第二标记主板11与标记圈13为一体式结构,且标记圈13的厚度为1cm,第二固定盘6安装于第二拉伸带4的末端,且第二固定盘6的底端安置有第二标记主板11,第二标记主板11的内侧固定有第二缓冲弹簧12,第一标记主板8和第二标记主板11的内侧安装有标记圈13,且标记圈13的内圈设置有限位板14,限位板14的顶端通过安装轴1401和标记圈13相连接,且安装轴1401的两端固定有滑动卡槽1402,可通过安装轴1401沿滑动卡槽1402左右滑动,使得限位板14的固定位置能够随动物的活动而变化,适用于不同野生动物间的使用,滑动卡槽1402的末端固定有固定块1403,且固定块1403的宽度大于滑动卡槽1402的宽度,增加滑动时的稳定,第二标记主板11的底侧固定有第二标记副板15,且第二标记主板11的表面两侧设置有荧光条16,且荧光条16的内侧安装有反光板17,反光板17通过螺母和第二标记主板11相连接,且反光板17的底端和固定板9相贴合,可对光线进行反射,增加指示效果,固定板9的末端通过固定夹18和第二标记副板15相连接,且第二标记副板15的外壁设置有记录板19,记录板19的面积小于第二标记副板15的面积,且记录板19和第二标记副板15之间为活动连接,对野生动物的信息进行记录,标记圈13的内壁底端固定有调节轴20,且调节轴20的底端镶嵌有固定销21,固定销21的底端和限位板14相连接,限位板14的正面安装有软绵层22,且软绵层22的两端镶嵌有橡胶条23,橡胶条23设置有四个,且橡胶条23关于软绵层22的中轴线对称,软绵层22和限位板14之间为粘接,且软绵层22的厚度为2cm,增加野生动物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该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在使用时先通过固定板9将第一标记主板8和第一标记副板10之间进行拆卸,随后通过标记圈13内的限位板14将其安装在野生动物的颈部,限位板14的顶端通过安装轴1401和标记圈13相连接,且安装轴1401的两端固定有滑动卡槽1402,可通过安装轴1401沿滑动卡槽1402左右滑动,使得限位板14的固定位置能够随动物的活动而变化,适用于不同野生动物间的使用,使用过程中通过记录板19可对野生动物的具体信息进行记录,便于工作人员定期对其进行体检,同时防止不同的野生动物之间造成混乱,反光板17的设计能够在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时反射光线,能够对附近的人员或动物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软绵层22的设计可增加限位板14固定时的舒适度,通过第一拉伸带3和第二拉伸带4可便捷的对标记圈13的位置进行调节,并且第一拉伸带3和第二拉伸带4可进行一定长度的拉伸,减少其损坏的可能,延长拉伸带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了野生动物个体标记装置的实用性。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